在广阔的平原上,步兵阵是最令人畏惧的战争机器之一。以步兵为主,搭配少数弓箭兵和枪兵,步兵阵几乎可以在所有平原地形中所向披靡。
步兵
步兵阵的核心是步兵。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以坚不可摧的盾牌和锋利的长矛武装起来。他们以紧密的阵型排列,形成一面难以逾越的人墙。
步兵阵的步兵通常穿着重甲,以抵御敌人的攻击。他们的盾牌覆盖了他们的大部分身体,使他们免受箭矢和其他投射物的伤害。他们的长矛是用来刺穿敌人的盔甲,造成致命的伤害。
弓箭兵
虽然步兵是步兵阵的主要力量,但弓箭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熟练的射手站在步兵阵后面,用箭雨攻击敌人。他们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军队,为步兵创造突破的机会。
步兵阵中的弓箭兵通常使用复合弓,射程远、穿透力强。他们可以在长距离上向敌人射击,造成大量伤亡。
枪兵
枪兵是步兵阵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战士携带长而结实的长枪,用来对付骑兵和重装步兵。他们的长枪可以穿透重甲,对敌人的骑兵造成致命威胁。
枪兵通常部署在步兵阵的两翼或后面,以保护部队免受侧翼或后方攻击。他们也可以形成密集的长矛阵,以阻止敌人的骑兵冲锋。
战术
步兵阵的战术是基于简单的原则:保持阵型紧密,压倒敌人。步兵以整齐的队列前进,用盾牌遮挡敌人的攻击。弓箭兵和枪兵提供远程和近距离支援,削弱敌军并保护步兵侧翼。
当步兵阵与敌人接触时,他们会以压倒性的力量前进,用长矛刺穿敌人的防线。如果敌人试图侧翼或后方攻击,弓箭兵和枪兵会上前保护步兵。
在平原上的优势
步兵阵在平原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步兵阵保持紧密的阵型,不受地形障碍物的阻碍。弓箭兵可以利用开阔的空间进行远程攻击,而枪兵可以有效地阻止敌人的骑兵冲锋。
在平原上,步兵阵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团结、纪律和强大的火力使他们成为任何敌人的强大对手。
历史上的例子
步兵阵在战争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
- 马其顿方阵:由亚历山大大帝领导的马其顿方阵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 罗马军团:罗马军团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组织之一,其基于步兵阵的战术使他们征服了 vast 帝国。
- 瑞士方阵:瑞士方阵在 15 世纪和 16 世纪的欧洲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
结论
步兵阵是平原上的霸主。他们的团结、纪律和强大的火力使他们成为任何敌人的强大对手。无论是古代的马其顿方阵还是现代的步兵旅,步兵阵都证明了步兵在战争中的持久力量。
曾经主宰战场的“甲骑具装”,为什么从唐朝开始就逐渐不流行了?
这是一个蛮有趣的问题,相比起欧洲来,中国的甲骑具装或者说重甲骑兵流行的时间确实比较短。 但是也要看到一点,在唐朝之后重甲骑兵才在中国历史上才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
在《三国志》中出现了袁绍军队有马甲200副的记载,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重甲骑兵最早的记载了。 但是从三国时代到南北朝后期为止,却并没有重骑兵特别出彩的记录。
重甲骑兵之所以登上历史舞台,源于步兵方阵普遍使用矛戈这样的长兵器。 由于站在外排的枪兵和戈兵普遍都身披精良的甲胄,轻骑兵的弓箭奈何不了他们,也就破不开步兵方阵的防御。 因此人马都披重甲的重骑兵便被推上了前台,依靠重骑兵的冲击力强行破开步兵方阵的防御。
中国历史上重骑兵留下的可圈可点的战绩并不多,尔朱荣擒获葛荣的邺城之战无疑是重骑兵最为经典的战例。
公元528年,北魏军镇起义领袖葛荣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北魏重镇邺城,北魏权臣尔朱荣仅率7000骑前往救援。 得到尔朱荣来援消息的葛荣,由于尔朱荣兵力单薄所以根本没往心里去,他命令自己的大军摆开了上百里的阵势向邺城进军,希望利用自己的军势震慑邺城的北魏守军,迫使他们不战而降。
葛荣这样行军虽然看着十分壮观,但是也使得他的军队成了一字长蛇阵,各部难以相互支援。 尔朱荣在了解到葛荣进军的情报后立马便有对策,他率领自己的这7000骑兵偷偷潜伏在了葛荣大军行军路边的一个山谷中。
当葛荣大军经过山谷时,葛荣部的降兵向尔朱荣指出了葛荣所在的位置。 于是尔朱荣命令自己的7000骑兵全部人马披重甲,人手一根铜棒,当葛荣所在的队伍经过山谷前时,尔朱荣指挥自己的重甲骑兵发起了突然进攻。
葛荣的部队被突如其来的重骑兵一下冲散,尔朱荣的骑兵一路横冲直撞杀到了葛荣面前,一举将其擒获!
葛荣被擒拿后,他的三十万部众不知尔朱荣部的底细,以为北魏大军包围了他们,于是纷纷向尔朱荣投降。 这场邺城之战,彻底奠定了尔朱荣北方枭雄的地位,也宣告北魏进入了倒计时,是重骑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最为经典的战例。
但是邺城之战后,中国的重骑兵鲜有光亮的表现,直到近六百年后的金朝重骑兵才迎来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代。 金朝重骑兵的代表便是史书称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枪箭不能入的铁浮屠了。 可铁浮屠在进攻北宋时表现是不错,但是在进攻南宋时它却接连被南宋名将刘琦、岳飞所破。
不过要说战绩,其实金朝末年的忠孝军才是重骑兵的巅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屡屡败于金朝重甲骑兵忠孝军之手。 忠孝军之后重甲骑兵在中国的史册中就鲜有记录了。
而欧洲重装骑兵比中国持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而且重甲骑兵在欧洲的辉煌也更久。
欧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千余年的时间被成为中世纪。 这一时期欧洲以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兵为代表,进入了一个流行重甲骑兵的所谓骑士时代。 这一时期欧陆各国的军队,大多以牺牲机动性换取防御力的人马俱甲的贵族骑士为核心打造。
一直到了16世纪威尼斯的重装骑兵都统治着欧洲的雇佣兵市场,随着其后西班牙和瑞士枪兵的崛起,这一股重甲骑士风潮才被遏制住。 但是真正将骑士终结的,是紧随其后出现的火枪兵。 重甲骑士移动缓慢而且没法在移动中转向,因此当时的军事家就嘲讽这种骑兵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 而能够轻易穿透骑士老爷们精美甲胄的火枪的大量装备,使得重甲骑士向步兵方阵冲锋成为了送死之途。
将中国和欧洲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地域环境对重甲骑兵的发挥影响很大。
欧洲诸侯割据,而且当地多是平原地形便于重骑兵冲锋,因此限于有限的国力以数量稀少的重甲骑兵为核心,战争时直接招募大量的农民充场面,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惯例。 也由于欧洲各国领土面积都比较小,重骑兵机动力差的缺点,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并不显著。
而中国的地域面积大,地形也十分复杂。 重甲骑兵机动力缺乏的缺点在中国战场十分明显,等重甲骑兵赶到战场往往战事都已经结束了,所以费用高昂的重甲骑兵显得十分鸡肋。 而且中国复杂的地形进一步限制了重骑兵的发挥,像是金朝的铁浮屠虽然在华北和关中能够逞威,但是到了遍地水泽的南方就难以发挥作用被南宋用步兵所破。 金朝之后欧陆还在流行骑士时中国的元明都是大一统王朝,元朝把周边都打服了,明朝主要对手是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耗费巨大的重骑兵根本就没用武之地啊。
而且欧洲重骑兵说穿了就是贵族老爷们,欧洲各国贵族又都是亲戚,因此在战场上都不会随便对对方重装骑兵下死手,对法国骑士们下死手的英王亨利五世因此备受后世的谴责。 而中国的重骑兵就是国家军队,他们就是一种消耗品,战场上那对方是千方百计往死里整啊。 欧洲之所以重骑兵不再玩了,不就是因为农奴们拿的火枪能打死骑士了嘛。
所以中国古代重骑兵一直不太流行,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不适合使用重骑兵,兼之中国没有欧洲那种贵族骑士文化。 毕竟古代中国私藏甲胄,不管你是亲王还是平头百姓那都是要杀头的。
古代中国(以大唐为代表)、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及后来西欧的法兰西帝国的军制 尤其是骑兵的战术及装备
唐朝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 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 以营为基本单位。 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 其部属官品级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 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 每卫维持卫军-人,所领为常备军。 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 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 (前身为长从宿卫又称纩骑)罗马王政时代王政时代的军队组成3个部落有30个胞族,1个胞族出100个步兵,10个骑兵。 步兵3个千人队,1个千人队有10个百人队。 骑兵3个战斗单位,1个战斗单位有100个骑兵,末期骑兵总数增约一倍,有600个骑兵。 王政时代的军队装备青铜剑:有较长的劈砍型和较短的戮刺型。 匕首:因刃状分成树叶型,三角型,短剑型。 青铜质地,铁质较少。 长约25—44厘米不等。 木制,骨制或石制刀柄。 投枪:据矛头分成长达0.5以上的粗大型,仅10厘米的纤细型,均为后世长矛和投枪的原型。 木盾:木板为骨架,其上蒙牛皮。 青铜盾:公元前7世纪始装备。 椭圆形大盾:公元前6世纪始装备。 头盔。 王政时代军队领导体制不详王政时代军队阵法不详王政时代兵力:步兵3000,骑兵300,后期骑兵约600.塞维-图里乌斯时代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组成第一等级:10万阿司及以上者,出80个重装步兵百人队和18个骑兵百人队。 第二等级:7.5万阿司者,出20个次重装步兵百人队。 第三等级:5万阿司者,出20个次重装步兵百人队。 第四等级:2.5万阿司者,出20个轻装步兵百人队。 第五等级:1.1万阿司者,出30个轻装步兵百人队。 无产者:出1个非战斗性百人队,初期不作正式战斗兵,后期可作轻装步兵。 工匠:出2个百人队。 乐师:出2个百人队。 公元前241年,百人队大会改革,罗马35个部落中5个等级各出2个步兵百人队共35X2X5=350个,第一等级仍出18个骑兵百人队,工匠出2个百人队,乐师出2个百人队,无产者出1个百人队,总计373个百人队。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装备第一等级:骑兵全套骑兵装备,重装步兵有矛,剑,头盔,圆盾,胫甲,胸甲,防护装备皆铜制或皮制。 第二,三等级:装备与重装步兵相似,仅有圆木盾,无甲衣和铜盾。 第四等级:装备有矛,无甲衣。 第五等级:有投石器或弓箭。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阵法按希腊-马其顿方阵排列,纵深8横列,前6列为重装步兵,每列500人,后2列为轻装步兵,四,五等级轻装步兵配合作战,两侧为骑兵,其前为轻装步兵的散兵线。 战术立足于“震荡冲击”。 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领导体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17-45岁在野战军中服役,46-60岁在战时守卫后方,自备武装。 只有参加过20次远征的步兵和10次远征的骑兵可免兵役。 军团最高指挥官称“军团司令官”由百人队大会任命,3-8人不等。 王政时代与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均无军饷等塞维-图里乌斯改革的军队兵力:初期近2万,公元前241年百人队大会改革后兵力近4万。 卡米卢斯时代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组成1个军团:重装步兵:哈斯塔提(Hastati)即枪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普林西佩斯(Principes)即主力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特利阿列(Triarii)既后备兵,10个中队,每中队12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 轻装步兵:1200人,分为60个小队。 骑兵:300人,分成10个小队。 盟邦军队:步兵5000人,骑兵600人。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装备重装步兵:投矛,长约1.5-2米,重约4-5公斤,可掷30米远,在7-10米之间可击中敌人盾牌。 短剑,长约0.5米,宽约4-7厘米,剑头十分尖利,木制或骨制或象牙制或金属制剑柄,由当时西班牙雇佣军的短剑改造而成。 盾牌,高1.25米,宽0.8米,木架其上蒙牛皮,铁片镶边,中间衬以铁片,半圆筒形胸甲:皮质,其上有一块铜制护心镜且缝上金属片。 铜盔,斗篷,胫甲。 后备兵用长矛,衣甲与重装步兵相同。 轻装步兵:轻投矛,连木柄长2肘,粗一指,矛头长一跨,锋口犀利得一击中便弯过来,以防敌人拾起后再投回来。 剑,投石器,弓箭,皮质头盔,较轻的带状铠甲。 投矛手持直径约0.9米的圆形或半圆形皮盾。 投石手与弓箭兵不使用盾牌。 骑兵:长矛,长剑,无马甲,护身衣甲与重装步兵相同。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阵法即三列阵法:第一列为枪兵(Hastati),第二列为主力兵(Princeps),第三列为后备兵(Triarii)。 每列10个中队,每小队配20人轻装步兵,两翼与正面轻装步兵先出战,掷投枪,射箭支,掷石块,然后撤退。 枪兵出战,先投两支重投枪,然后用短剑拼杀,若被击败,枪兵退入主力兵各中队间隙处与主力兵一起对敌。 第二列危险时,后备兵加入战斗,因此产生了一句古罗马谚语“事情发生到要后备兵了”,意即千钧一发。 骑兵在两翼。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领导体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4个军团被一分为二,两名执政官分别统帅,轮流指挥。 军团指挥官由6名军事保民官充任,每2名军事保民官负责2个月,轮流值勤,初期由执政官任命或人民大会选举,后来由恺撒任命的副将为军团首长,其下有百夫长,在优秀士兵中选举,各中队的第一,二百夫长同时兼任中队长和队副。 罗马将领同时对盟军有统帅权,盟邦军队的中下级军官由己方充任。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军饷军团士兵每天800克谷物,征战时可获15日或30日的粮食有大麦,小麦。 步兵每月粮食相当于2/3雅典麦斗,骑兵则为7雅典麦斗。 士兵每天2个奥波尔(Obolus),百夫长4个,骑兵6个即1个特拉克迈。 卡米卢斯改革的军团兵力约4万,有4个军团,每军团人,还有盟邦士兵人。 布匿战争时期,公民兵26万左右,盟邦士兵约为罗马的3/5,总计30-40万。 马略时代马略改革的军团组成1个军团:有6000人,分为10个联队,1个联队分成3个中队有600人,1个中队分成2个小队有200人。 原先的辅助部队,投石兵,轻步兵都取消,外包给意大利盟邦来充任。 马略改革的军团装备军团士兵均为重装步兵,有赛格蒙塔胸甲:最早可能出现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大规模装备从三世纪中期后就结束了,因为那时帝国混乱不堪,国家财政也负担不起这种昂贵的胸甲了。 这种胸甲一块块铁片用皮带从内部束住而成的。 这种甲据说在防刺方面有很好的功效。 肩部是多层铁片叠加而成的,防护效果更加出色。 据说这样做是因为罗马士兵普遍身高低于日耳曼人,为了防止日耳曼居高挥砍肩部,故将肩部作成这样。 甲内的红色束腰外衣,使用亚麻布做成的,不过有些外国专家认为这中红色束腰外衣一般不配发给驻北非与中东的罗马军队,因为那里气候炎热所以配发白色外衣。 投枪:由长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长4.5英尺的木杆后成为长度约为7英尺,连接部位用两个销钉加固,其中一个销钉为木制,击中后即断裂以防敌人利用。 该投枪投掷更容易,杀伤力更大。 一条长矛、一柄西班牙剑和一把匕首,以便能够按照战场上的不同情况来更换兵器;盾牌被加宽、加长、加厚,以便摆出“龟甲阵”,抵销敌方弓箭强的优点。 头盔、锁子甲、护膝、护肘、护腕、雨衣、油灯、三天的饮食、扎营工具等。 银鹰标(后来改成金的) 。 军团徽标以前也有,那时用鹰,狼,熊,马等5种动物,并未固定为鹰。 链子甲:这种甲非常便宜但是却比赛格蒙塔胸甲要重。 他使用的时间与范围都非常广泛,共和时期的军团士兵,帝国前期的辅助军,帝国晚期的所有部队。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阵法第一列4个联队,第二列3个联队,第三列3个联队。 按五点法排列,前后各联队相互错开,以便交叉挡住前列空隙。 1个联队中各中队并立,第二小队在第一小队后。 右翼为后备兵中队,左翼为枪兵中队,中间为主力兵中队。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领导体制同上马略改革的军团的军饷步兵每年120狄纳利,百夫长每年240狄纳利,骑兵每年360狄纳利。 服役16年,退役后取得份地。 马略改革的军团的兵力30万人左右。 帝国时代帝国时代的军团组成军团:1个军团10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2个小队,定额为5000人.近卫军:1个联队1000人,总计9个联队.城市联队:1个联队1000人,总计3个联队,负责罗马城的治安和消防.原先的辅助部队,投石兵,轻步兵都取消,外包给意大利盟邦来充任。 主力兵由步兵转为骑兵,由轻骑兵转为重骑兵.帝国时代的军团装备骑兵有重型盔甲,长枪,盾,长剑,弓箭.步兵有长盾,投石器,弓箭,头盔,胸铠,胫甲(仅包右腿),一条长矛、一柄西班牙剑和一把匕首,护肘、护腕、雨衣、油灯、三天的饮食、扎营工具等.可排成"龟甲阵"金鹰标由旗手(aquilifer)保卫.重型装备:弩炮:射长箭或矛的称cutupulta或scorpio,射木柱或大石块的称ballista,射小石块的称onager.盾车:木制车厢蒙有铁皮,装有木轮,车内的士兵将车子推到城墙下后,士兵们就开始挖掘城墙墙根直到城墙倒塌.弹弩:重约65磅,可发射长约26英尺,重约1磅的投镖,射程275码,小则2~4人操作,大则10~15人操作又称抛石机.火攻战车:有炭火炉,可向敌人喷出火焰,投掷点着的一端系有蘸了油的麻布的长竿.破城锤,攻城塔.帝国时代的军团阵法同上帝国时代的军团领导体制皇帝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任命一切军事长官,征募军队,宣战媾和.奥古斯都时期,军团和近卫军军官均由元老院元老和骑士充任,一般士兵至多只能担任军团中连队中第一百夫长(principlus),仅有贵族和骑士才能任高级军职.帝国后期,塞维鲁规定,能干或有功的普通士兵也可有广阔的晋升之路且意大利和行省平等.戴克里先时期,为削弱地方权力,军政分治,总督不兼军职同时吸收蛮族补充边防军,许多蛮族人担任高级军职.塞维鲁解散原近卫军,从军团中素质较好的士兵中征募近卫军.加里耶努斯建立元首特殊亲卫队取代近卫军,成员由军官补充以吸引军队上层到自己这方面.君士坦丁时期,宫中亲卫队甚至吸收蛮族.加里耶努斯时期,排斥元老贵族,元老不能担任军团长官,不能担任驻有军团的行省的总督.帝国后期近卫军长官的权力很大,甚至左右皇帝.帝国时期的军团军饷军团士兵服役20年,近卫军士兵服役16年,辅助部队为自愿加入或强制征兵服役25年,多半无偿,但退役后可取得公民权,军团士兵每年225狄纳利,军官750狄纳利,近卫军750狄纳利,城市联队360狄纳利.后期允许士兵在军营附近成家,并可带家人住于军营附近.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的边防士兵可租种军团土地.士兵退役后可取得分地但一般都是不好的.退役分:光荣的(honesta),病弱的(causaria),好意的(gratiosa)和不名誉的(ignominiosa).光荣退役是在服役16年期满之后,取得退役金;由于负伤,生病以及无法继续服役的其他原因而推移的则属病弱的退役;通过善意和庇护而得到的退役是好意的退役;凡由于不光彩的理由而退役的均属于不名誉的退役.帝国时代的军团兵力内战结束后,屋大维精简军队后总计25或27~28个军团,共14万或25~30万.公元69年初,罗马军队有30个军团,其分布情况:西班牙3个,高卢1个,上日尔曼3个,下日尔曼4个,不列颠3个,达尔马提亚2个,潘诺尼亚2个,亚美尼亚3个,叙利亚3个,犹太3个,埃及2个,阿非利加1个.除了这些正规军,还有数量与军团相等的辅助步兵和骑兵部队,这样罗马帝国的陆军这时大约30万人.戴克里先执政时期,军队分边防部队和内部机动部队共72个军团,总计60万左右.维该提阿斯特主张的军团组成1个军团10个联队,第一联队有步兵1150人,骑兵132人,其他9个联队各有步兵550人,骑兵66人.其中1个联队分5个步兵队,2个骑兵队.维该提阿斯特主张的军团阵法即二列阵法,每列5个联队,每联队排成6~10排,第一排老兵,第二排身穿铠甲的射手和精选投矛兵,第三排轻装青年射手和投矛兵,第四排轻装射手,有盾牌,掷标枪和射弹丸,第五排弩炮手,投石手,第六排武装精良的战士.第一,二排为战斗支柱,第三,四排在阵前挑战,若敌退则与骑兵一同追击敌人,若被击退则撤至第一,二排后,由第一,二排战斗,第五,六排为后备兵,在开始时不介入,直到最后与敌人作决战.维该提阿斯特主张军团在百夫长之下设十夫长海军布匿战争时期始建,每只舰船的船艏均安装乌鸦:一种前端有抓钩,两侧装有栏杆的长18英尺的吊桥.士兵通过吊桥冲入敌舰.共和国后期,船上装备钳子:长5腕尺的木柱,其一端用铁环连接,另一端有铁环上系绳索,柱身有铁皮包裹以防被砍断,用弩炮投射出去抓住敌舰后,靠机械力量绞动绳索拉回来.奥古斯都时期设立常备海军,在墨西拿,拉文那和亚历山大城,邻近高卢海岸,莱茵河和多瑙河.海军人员多为行省居民中征募,有一部分奴隶水手在墨西拿和拉文那,最下层的罗马公民也允许任意大利海军水员.维该提阿斯主张海军分为战列舰和侦察舰.侦察舰应涂上海波色,水手与战士也应穿海波色服装起隐蔽作用.十一抽杀律:整小队怯阵脱逃的士兵排成10横列,每10人抽签选出一人当着全队被石块砸死,如违反军令,临阵逃脱和表现怯懦的士兵在军列前受鞭笞后再砍头.凯旋式:将领立于驷马战车之上,率领凯旋的军队通过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立功的士兵可晋级,获战功章,戴月桂冠.凯旋式有多种形式,这里只说明最一般的程序.骑兵武器的演化在近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同步兵和炮兵的进步不同,武器的演化在骑兵身上作用很小,尤其是对于正规骑兵而言,装备何种武器,是否有火器,是否有盔甲,都不是重要因素。 在18世纪末,骑炮兵被应用于西方战场,两匹马可以拉着特殊的轻型火炮飞奔,随时跟随骑兵作战,骑兵在冲锋前可以得到一些炮火支持,这在对抗纪律和组织欠佳的亚洲骑兵时效果最为明显,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在突袭游牧部落时,总是带着一两门骑炮,通过火力让对方陷入混乱,然后再趁机大肆冲杀。 前文提到,正规骑兵的作用就是在大规模战斗中最大化的发挥集体的冲击力。 多条战线形成大纵深的骑兵冲锋中,集体士气、严格纪律、整齐阵型、马匹质量都是被高度重视的,武器配备则次要的多。 如果在冲锋中施放火力,就会大大的影响骑兵冲锋时的连贯性和冲击效率,所以18世纪中期以后,各国的骑兵操典中明令禁止正规骑兵在冲锋的过程中放枪,只有冲击完毕,陷入混战时才允许卡宾枪和手枪的使用。 在混战中,马刀的被一再证明是最优秀的武器,那个年代的火枪装填极慢,在马刀混战中很难有机会打完一发子弹再去花半分钟装填火枪。 许多骑兵会配备一把马刀,一把卡宾枪,两把手枪。 卡宾枪用来处理极偶尔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骑兵远距离射击,一般持刀冲锋完毕后,如果有机会拔出手枪,便在近战时打完一发子弹就换另一把,所以偶尔能用到手枪的骑兵也只可能打两发。 手枪对于击破铠甲作用极大,但大多数骑兵在持刃冲锋完之后并没有拔枪机会,主要的战斗和杀伤是由马匹冲撞和马刀劈刺来完成的,枪械对于正规骑兵而言是附属品。 多的就不知道了
《三国全面战争》兵种布阵与战斗思路 三国全面战争怎么布阵
《三国全面战争》中玩家可以操作千军万马与敌军决战,《全面战争》系列的对战操作比较复杂,本作也不例外,玩家需要考虑到兵种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布阵。 下面小编带来的就是《三国全面战争》兵种布阵与战斗思路,希望能帮到大家。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布阵,图里的戟、剑、弓、骑图标应该一看就懂,弓兵的位置也可以放投石车。 全战里一向是剑兵(包括斧兵锤兵之类强力近战兵种,以下统一叫剑兵)克制枪兵(包括戟兵,以下统称枪兵),枪兵克制骑兵,骑兵小克剑兵大克弓兵,弓兵打大盾兵火力不行但是克制无盾兵(盾牌正面有效侧翼无效,侧翼射击可破大盾)。 此外步弓兵克弓骑兵,弓骑兵小克重骑兵。 根据我大致观察的数据,三国的剑兵防高但输出依赖冲锋(拥有高近战闪避且大多有盾牌,武器伤害低但冲锋与刀骑兵相似)枪兵成为了主力输出步兵(更高的武器伤害并且反骑兵)。 所以现在布阵可以无脑将枪兵(蓝圈)放在前排吸引火力,后排放剑兵(红圈)以保证能吃到冲锋加成。 前面用武将顶着防止对面骑兵从缺口插入。 可以看到我把这两队剑兵阵形拉成长条了,因为这样在接战时能保证最大人数投入肉搏。 一般阵形越接近正方形近战输出效率越低,但存活率更高,所以低级兵拉正方形抗线,理想状态是敌人步兵被低级兵吸引后精锐步兵侧翼夹击。 绿圈弓箭步放后排,前期能受到步兵保护不被敌人骑兵骚扰。 紫圈侧翼两队枪兵防止对方骑兵绕后偷袭。 骑兵放后方在弓兵保护范围内能防止被敌人弓骑兵骚扰,另外敌人骑兵侧翼偷袭弓兵和炮兵时能协同枪兵作战。 由于骑兵机动力高,必要时随时可以从侧翼出击绕对方后排。 如果前方侧翼有树林也可将骑兵埋伏在树林里随时准备偷袭弓兵。 根据属性来看刀骑兵更适合冲锋进人堆站桩输出;枪骑兵适合反复冲锋。 骑兵需要奔跑后进入战斗才会获得冲锋加成(命中和武器威力),千万别站定让敌人骑兵冲锋了。 根据现有信息三国的骑兵也是冲入人群后近战15秒左右拉出再冲锋最优。 (步兵其实也有冲锋加成,剑兵比较依赖冲锋,枪兵基本可以无视)阵地战一定记得关掉弓兵自动回避,必要时打开坚守以防止弓兵追逃时走出保护范围。 上图为理想状态,剑兵后手冲锋黑圈敌人获得加成;侧翼枪兵拦截红圈敌人骑兵,己方骑兵可以配合,或者直接侧翼攻击敌人弓兵。 将军不一定要这样放,也可以拿出去偷对方弓兵和投石车,但是将军有士气光环,能让周围的兵更不容易崩溃,单独拉出去事情光环就浪费了,看情况取舍。 文官必要时也可以加入轻度肉搏。 最后是用好编队功能,按个人喜好编队方便操作就行了。 以上只是最基本套路打法,另外记住地形优劣势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骑兵进树林减速很难冲锋,弓兵在树林射箭会被树挡,三国里的火箭还会点燃树木烧死蹲树林的人。 还有进浅水会减速,高低打低地会有攻防加成,骑兵下坡跑的更快上坡变慢而且陡坡不能冲锋。 埋伏树林发起伏击是很常见的战术,但是小心被火箭烧;占住山头会有巨大优势。 (看我定军斩夏侯)补充几个实用操作:Shift+右键拖动能让部队走弧线或者绕道,有点类似于RTS里的shift走位(亲本什么都算到啦)。 也可以直接点到对面的部队上走位后直接冲锋。 全选部队按住Alt左键拖动可以保持阵形前进;按←可以让部队停下。 默认P是暂停,空格是显示部队信息和在敌我脚下显示轮廓,个人建议把这两个键位互换。 单挑后默认步行,不要忘记上马。 再补充一个阵形的作用:箭头是部队面朝方向。 大部分守城是方案A的方式,这样接战时1队会先和敌人交战,大概损失60%-80%时溃退,此时2队进入战斗会先承受一次士气减益,3队进入战斗要受两次减益。 (目睹友军逃跑)用方案B的话123队同时战斗,接战人数差不多但是分摊损伤,同时间内3队各损失20%-27%,没有溃退不减士气,最后能支撑更久的时间为箭塔创造更多输出条件。 《三国:全面战争》精华文章推荐系统教学及战役攻略视频流程攻略历史会战背景王朝模式英雄数据武将图鉴全阵营介绍五行系统解析地形及天气详解关系影响因素税收调整方法满意度作用细作行动解析黄巾之乱武将图鉴黄巾之乱兵种介绍八王之乱武将资料八王之乱人物关系
标签: 步兵阵 搭配少数弓箭兵和枪兵 适合平原地形 以步兵为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