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的两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600字
“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的确,曹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被称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可以作为一部“性格大全”教科书。 同时,正因为有了曹操的形象,中国的历史才多了许多话题,增添了许多丰富的色彩。 固然《三国演义》给人留下的曹操性格印象不佳,甚至有人说《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曹操的谤书,但其实它一样给予了曹操正面形象的大量刻划如反宦官、战官渡,甚至还虚构了著名的“横槊赋诗”这一浪漫情节,这正是它成功的地方——如果只是表现其奸诈、残忍、自私等性格,那就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会受到那么多英雄的拥戴,可以以弱克强战胜袁绍成就一方霸业,那么这样的描写必然是失败的。 很遗憾,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实在是太出色,把曹操固有的不良性格刻画得太入木三分,太淋漓尽致,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曹操的优秀性格而已。 但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更何况是大奸大雄的曹操?正因为人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且是多方面的,所以才不是一个平面玻璃,才如多棱的钻石般熠熠生辉。 其中,曹操的性格是一个精采绝伦的典型。 可以说,曹操是人类不同性格的集大成者,他的身上不仅体现着封建统治者的性格共性,而且有着一般人的性格共性,而且有着他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的特点。 这几乎是五千年里数第一的。 简炼地说,他的正面性格综合就是是“雄”,是使得他在汉末诸雄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而他的反面性格综合就是 “奸”,是导致他最终不能统一中国、落下骂名的关键因素。 他性格的一半是天使,另外一半是魔鬼。 他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正面性格也有反面的作用,往往一件事也会反映不同的性格;而反面性格也未必一无是处。 他的性格是十分矛盾的,往往自己否定自己,正因为如此,由于立足点的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和《三国演义》是有很大区别的。 曹操有叛逆、豪迈、勇敢、大度、乐观、俭朴、机变这些性格,还有不为人所注意的实干、信义、坦诚、重情等优秀性格。 易中天先生鲜明地指出了曹操性格的矛盾性,也以通俗幽默的话语深入浅出地指出了曹操的多种性格。 但是愚以为,除了上面他提到的性格,作为曹操最基本的性格他还没有点到:曹操最优秀的性格是叛逆;最丑陋的性格是极端自私。 可以说,叛逆是他正面性格的基础,而极端自私则是他反面性格的基础。 正因为叛逆,所以曹操能够在思想上不尊礼教、破除迷信、不信天命,在政治上先反宦官后反汉室,在军事上活用兵书出其不意,在文学上开创一代文风,在经济上搞改革创新,在生活上厉行简朴不讲厚葬……而他的虚伪、奸诈、残忍、猜忌、好色等都是 “为我所用”的极端利己的自私性格。 分析曹操的性格,可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刘备<三国演义>之故事,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所谓天下英雄属曹刘,然刘备“乱世之枭雄”之称,却多遭诽议。 其皆言刘备“妇人之仁”,一介懦夫,唯倚孔明方得称霸西蜀;更有甚者,言刘备之事业出自眼泪而非兵马,只“哭”出一片天下。 余甚不平,愿为玄德讨一公道。 曹操青梅煮酒之时,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何为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天下动荡,群雄并起之时,能率虎狼之师,席卷天下,统一中原,成就霸业者,方为英雄。 至于为人将相,虽屡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为卖命之徒,看家之犬耳。 怎可与英雄共论?由此观之,刘备实属人中龙凤,世之枭雄也。 若刘备无英雄之志,黄巾之乱时也应只是一介走卒,扛着矛戈追随诸侯马蹄;若刘备无英雄之气,初涉沙场,不会受孟德慧眼相识,后更不应被吴国太一眼相中:“真吾婿也!” 若刘备无英雄之胆,便没有襄阳对饮时一句“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的醉怨。 刘备一生为匡社稷而奔走,为兴汉室而征战。 “若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 ”手起剑落,恨石长留江南岸。 视其心志,非英雄而何?人言刘备妇人之仁,非英雄所怀,我看亦不然。 须知仁者无敌,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怎会有子龙二易其主舍命相随?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哪里来伊籍筳间示意使其逃离洪门宴?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甘会让元直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操设一谋?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何得来刘辟龚都贼党之类舍命相护?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怎能使人谈及刘备皆言“天下仁义”,且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又哪来鼎足天下之霸业?由此可见,“仁”已成为刘备漂泊于烽火狼烟刀光剑影中的护身符,众皆因感备之仁而舍命相助。 视其胸怀,非英雄而何?尚有狂妄之辈言刘备无能之徒,单用泪水骗取江山,更是无稽之谈。 其不见刘备初用兵,即以少胜多,以计克敌。 若无英雄之略,何能如此?其不见,刘备与曹操煮酒时以天雷掩饰心中惊恐。 若无英雄之智,何能如此?其不见刘备不顾二弟劝阻,数九寒天,三顾茅庐,终得孔明相助,倚其横扫天下。 若无英雄之见,何能如此?更兼其忠心于汉室,守义于兄弟,此等忠义仁智之士,非英雄而何?既为英雄,又岂会久恋池中?于是,编席织履之人,扫黄巾,战赤壁,吞荆州,霸西蜀,四方之士归之,若水之归下。 孤穷刘备,赫然汉中称王。 五千精兵,使魏武大军无功而返,遂成鼎足之势。 后为兄弟之情,怒战于猇亭,兵败于夷陵,驾鹤于白帝,终其一生如歌如梦之归宿。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真英雄之言也!
文言文高三
1. 高三所有文言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 *** 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 *** 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
2. 高中文言文大全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诗经•氓》*2、《离骚》(节选)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4、《逍遥游》(诵读)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三)赤壁赋(苏轼)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六)阿房宫赋(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十三)秋水(庄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十九)陈情表(李密)
(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十二)渔父《楚辞》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3. 高三文言文如何复习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比较“滞”的.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雾里地去理解文义,连猜带蒙地去解答题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朗读”,在考场上辅之以“默读”,在答题时就会容易“入题”,也容易“解题”,考生不妨一试. 考前进行一遍“朗读” 在考前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如果能再进行一次踏踏实实的“朗读”,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最佳的复习效果;“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把握知识的最好状态;“读”,易加深理解——准确理解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这几天,把语文书和各类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读”一遍,读到能够“同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读文,“脑中”译文,自己嘴上所诵读的“声”与自己心里所理解的“义”,来一个“同步翻译”. 重视文言实词语言环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在实词的解答中,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 组词法——习惯于用“组词”的方法来思考和释词;填空法——把需要解释的词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个词语;对应法——只是用一个双音节的词语释词对应.这些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考场默读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读的“热身”过程,在考场上考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默读”状态.“默读”能够促进考生对文义的准确、正确理解. 在考场“默读”中,考生应该具有这样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命题的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的时候,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都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4. 高三要学的文言文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蟆(há ma)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zhāo 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长亭送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 高三文言文怎么学
兴趣的培养可以有多方面的,如果你的老师讲课讲的非常好,那对你培养兴趣是极为有利的,如果老师讲课不够精彩,自己也可以培养兴趣。 文言文最大的难度就是时代久远,不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当你真正读懂了时,会觉得很有道理,很有收获,毕竟是经历时间考验了的东西。
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点,比如你如果喜欢辩论,可以去看孟子的散文,喜欢自由自在可以去看庄子老子的散文,为人温和中庸可以看论语,对历史感兴趣可以看史记,喜欢华丽的风格可以去看骈文或赋,喜欢诗词可以读读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喜欢小说可以看看明清小说…………
个人觉得培养兴趣可以从背诗词和看小说入手,诗词朗朗上口,篇幅短小,背出来会很有成就感并且可以广泛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增加文采;而古文小说基本上跟白话文没有太大的差别,很容易懂。
读古文的书最好是买一些比较权威的出版社的,比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现在很多出版物的质量良莠不齐,作为初学者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别买那些乱七八糟的出版社出版的书,错误太多了。
学古文是必需的,背诵可以培养你的语感。 课本里要求背的一定要背到,不要求背的要熟读。 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理解一些基本的古汉语语法,比如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的。 最后当然还要理解全文的意思了~
每天记一点背一点,不间断,高三时会有收获的!
6. 【高三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的虚词】
再潇洒的教与学,面对考试都不能释然,不过,即使单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虚词的这几方面作用,也是很有效果的.多年来,文言虚词的考察成了文言阅读中一道必考题,命题组坚持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就是在无言地向我们宣告虚词的意义.高考经历了多年的成长之后,2002年高考增加了文言文试题的分量,在保留老题型客观选择题的同时,增加了文句翻译,翻译正能体现学生对文言文文句的“贯通”和文意的“丰富”的能力,文言虚词的巨大作用,将在翻译中一显身手.古人云:“文有助词,犹礼之有傧,月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说得可谓深入浅出.这里说的“助词”,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文言虚词.思想由文章来表达,文章由文段来组成,文段靠句子,句子靠词语,这一语言世界的宏观与微观的支撑关系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规律,所以反而推之,要想宏观上正确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就必须研究最基础一层的微观世界,那就是句子中词语与词语的关系.的确,在一个句子中充当主角的,是实词,但虚词即便是配角,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历来被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为语法功能,二为语气功能.其实从阅读效果来看,这就是虚词在“贯通”和“丰富”这两方面对句子起到重要意义:所谓“贯通”,就是将实词表达的含义有效地组合起来,真正实现表达的目的,达到所要表达的最佳效果;所谓“丰富”,就是将实词不能表达的,或表达不完善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句中实词的意义更清晰更生动.随便就可以举两个例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除去虚词“因”,此句成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文意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语错了位,这和上下文的文意显然无法贯通.再比如说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句“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除去两个虚词“仅”和“之”,原文便成“法是陛下法,臣守”,显然就缺少了原文里通过副词“仅“传达出的,“臣”对事态的态度,一句话的内容就单调了许多.所以说,虚词在文言句中功不可没,抓住了虚词才会让你真正全面透彻地理解古文,读懂古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分析虚词:一.观察虚词对句子结构的作用,翻译时调整好句子结构这主要针对结构助词而言,举一个例子来看“以此鸟(A)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B)之适而茂林(C)之栖”这句包含哲理的议论,读懂的关键是那三个“之”.“之”的虚词意义很复杂,其中有一类作用就是结构助词,其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定语的标志;另一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还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之”的这些功用,或者不能理解这几种结构的意义,当然就不能将这句耐人寻味的文言读懂.“A之”在这里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C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样:“凭这只鸟羽毛漂亮并且声音美好,为什么不到深山去栖息在茂密的森林里?”文言中结构助词并不很多,”之,者”用得较多一点,但能在句中形成相对结构的还有介词,比如”以,于”等举个例子: 《寡人之与国也》中有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如果分析不出介词“于”所带宾语是一句长句子,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孟子锐不可当的辩论艺术. 另外,文言中的固定结构,复音虚词,兼词等也需慎重考虑它们的结构意义.. 二.观察虚词对句子语气的作用,翻译时把握好句子语气虚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的语气词上,如,语气助词“乎”、“焉”、“也” “耳”等;语气副词“其”、“乃”、“何”等都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相同的语气.举个例子作简单说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重叠使用语气助词,加重了肯定语气,形象地表现了梁惠王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语气副词也能起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如欧阳修《伶官传记》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尔父之志”一句,“其”相当于“一定”,就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真实地表现了晋王临死托志的恳切.但一个词常常可表达多种语气,翻译出正确的语气,还需要揣摩语境.这就是下面所讲到的组合效果. 另一种是通过各类虚词在句中的间接组合,而使句子产生了一定的语气情态,从而达到了更为生动的语气表达效果.《资治通鉴 晋纪》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副词“既”“而”都是多意词, 在这里改如何翻译才能更生动地表现人物? 仔细分析前后关照,将“既”解释为“已经”,连词“而”解释为递进关系“还要”,这句就组合为这样的一句表意完整的话:你已经不种田了,还要游戏般地偷人的稻.就把陶侃大怒,指责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三.观察虚词对句子连接的作用,翻译句子要注意逻辑关系:在众多的文言虚词里,有很多起关联作用的连词,比如“而”、“且”、“则”、“以”等,它们的加盟使的句子和文段多了几分理趣,重点更突出.下面就拿苏轼《赤壁赋》里的一段经典议论来说明连词对文段意义:“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便者而观之。
如何系统的复习司法考试
法考的内容也很多,考纲每年也不近相同,所以认真备考特别重要。 作为理科生,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更应该提前认真备考才对。 对于法考的知识点、难点、易错题、名校名题解读等资料,我们都有收集整理并网盘分享给你,所有资源实时更新,值得收藏。
链接:法考资源实时更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