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梦境是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现象,它们可以揭示我们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梦境符号学是一种研究梦境中常见符号和意象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梦境并找出它们的意义。常见的梦境符号
- 水:象征情感、直觉和潜意识。
- 火:象征激情、创造力和毁灭。
- 风:象征变化、思想和交流。
- 土:象征稳定、安全和根基。
- 桥:象征过渡、连接和改变。
动物
梦境中的动物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 蛇:象征蜕变、再生和智慧。
- 鸟:象征自由、希望和飞翔。
- 狮子:象征力量、勇气和统治力。
- 猫:象征独立、优雅和神秘。
- 狗:象征忠诚、友谊和保护。
物体
物体在梦境中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 房子:象征家庭、安全和庇护所。
- 汽车:象征流动性、自由和控制。
- 钱:象征价值、安全和权力。
- 镜子:象征自我反省、意识和真实性。
- 钥匙:象征开启、机会和探索。
人物
梦境中的人物可以代表我们自己或我们生活中的人。例如:- 父母:象征我们的养育者、权威人物和根基。
- 伴侣:象征我们的亲密关系、欲望和情感纽带。
- 孩子:象征我们的创造力、天真和脆弱性。
- 老师:象征智慧、指导和学习。
- 陌生人:象征我们未知的方面、恐惧或机会。
解读梦境符号
解读梦境符号的最好方法是保持一个梦境日记,记录你的梦境并注意常见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开始识别出你自己的个人梦境符号和它们对你来说的独特含义。一些额外的提示来帮助你解读梦境符号:- 考虑符号在梦境中的背景和环境。
- 将符号与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联系起来。
- 研究符号的普遍含义,但不要局限于此。
- 相信你的直觉,但不要害怕寻求别人的见解。
结论
梦境符号学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我们的梦境。通过识别和解读梦境中的常见符号和意象,我们可以获得对我们潜意识的宝贵见解,并以新的方式理解我们的生活。记住,梦境符号学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随着我们继续记录和解释我们的梦境,我们的理解也将继续增长。谈谈你所理解的符号和意义
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 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 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符号,一般指文字,语言,电码,数学符号,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 但符号学里的符号范围要广泛得多,社会生活中如打招呼的动作,仪式,游戏,文学,艺术,神话等等的构成要素都是符号。 总之,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都有可称为符号。 符号伴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就是借助于符号才能得以形成的。 在各种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能指(即语言的一套表述语音或一套印刷,书写记号)和所指(即作为符号含义的概念或观念)。 而语词符号是“任意性”的,除了拟声法构词之外,语词的能指和它的所指之间没有固定的天然联系。 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的形式符号语言。 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有特定涵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 为了理解艺术作品,必须理解艺术形象;而为了理解艺术形象,又必须理解构在卡西尔看来,符号作为对象的指称形式,它的统摄功能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 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表演术语 都有什么啊 ???
视差 (PARALLAX) 指摄影机中,观景窗和镜头所取到的景框有差异之谓。 升降镜头 (CRANE SHOT) 摄影机在升降机上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个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 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规则升降。 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运用适当,可以创造性的表达一场戏的情调。 深焦摄影 (DEEP-FOCUS CINEMATOGRAPHY) 电影构图中,寻求大景深的摄影方法。 在深焦摄影中,最前景及背景中最深远的部分,都能够清晰入焦。 奥森威尔斯在《大国民》(1941)中以深焦摄影做为整部电影的风格策略,间接启发了法国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研究。 生命回转盘 (ZOETROPE(WHEEL OF LIFE)) 一种十九世纪的动画机器,是威廉霍纳发明的。 视觉暂留的原理在电影发明之前用以说明。 美国导演柯波拉以此作为其制片公司的名字 顺片 (ASSEMBLE)剪接的第一道手续,剪接人员根据拍摄进度将每场景的待用镜头,依剧情顺序接成一条带子。 接好的带子被称为粗剪拷贝,它可供精剪做基础。 杀青 (IN THE CAN) 美式俚语,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经放在片盒中,准备送去冲洗。 后指电影拍摄部分已经完成。 渗色 (BLEEDING)指影片上影像之间反差过大的区域产生色粒子扩散的一种现象。 伸缩镜头 (ZOOM SHOT) 指不改变摄影机及被摄对象,仅改变镜头焦距即可获得从全景渐变至近景(或反之)的电影画面。 色温 (COLOR TEMPERATURE) 表示辐射能所含光谱成分的一种计量方法。 色温平衡 (COLOR BALANCING) 照明景物的光源与彩色胶片之间的色温协调关系。 摄影车 (CINEMOBILE)一种外景用车辆,可容纳所有电影设备以及五十名工作人员。 摄影督导 (DIRECTOR OF PHOTOGRAPHY)指拍摄影片时监督照明和摄影的人,主要是负责将编剧和导演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影像。 摄影机钢笔论 (CAMERA-STYLO) 该词由法国导演亚历山大阿斯楚克于1948年所创,字面上的意思是“摄影机笔”。 它认为电影已成为一项具特定语言的自主艺术,并倡导依此观念而来的电影艺术艺术创作、电影艺术家,不仅是导演,也需自撰剧本,从而能主动的控制整个创作的过程。 摄影机或放映机 (APERTURE) 镜头后的一个与底片规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摄或放映时,每一个画格经过这个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 亦称 PICTURE GATE。 摄影机托架 (BOOM) 一种类似起重机的活动装置,可让摄影机移入或越过场景,由不同的高度或角度连续拍摄单一动作或整段影片,使画面显得流畅而富于变化。 摄影机稳定器 (STEADICAM) 一种轻便的电影摄影机机座,可以手提。 它在1970年代逐渐为人普遍使用。 在《洛基》(1976)的练拳场面中,摄影机稳定器充分发挥了它的妙用。 STOCK FOOTAGE 资料片制作一部影片用到其它影片的画面时,该段画面就叫资料片。 《广岛之恋》(1959)就用了很多广岛原爆的纪录片做资料片。 摄影机运动 (CAMERA MOVEMENT) 指电影摄影机的运动,目的在于跟随一个动作,或改变被摄场景、人物或物体的呈现方式。 影速度 (CAMERA SPEED) 指底片在电影摄影机中转动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数(fps)来计算,正常的摄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 摄影升降机 (CRANE) 一种以轴动臂承载摄影机的大型有轮支撑机械。 摄影指导 (CAMERAMAN) 对操作电影摄影机的人的通称。 有时亦指“摄影指导”(DIRECTOR OF PHOTOGTAPHY)。 提词卡 (CUE CARD) 写有台词对白的大型厚纸板。 陶德宽银幕 (TODD-AO) 由陶德公司研究发展的一种宽银幕系统,它用的底片规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摄影机和一部放映机。 《奥克拉荷马之恋》(1955)和《环游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采用陶德宽银幕系统的影片。 停格 (FREEZE-FRAME) 一种电影效果,指在一组画格上重复某一影像,制造出凝止的动作,使得影像持续有如一张静照。 这种技法常用在一部影片的结尾,让最后一个镜头更具有冲击力,如《四百击》(1959)。 透光看板 (MARQUEE) 悬立于电影院正门上方的搭盖物,旨在广告戏院上演的片子,或说明影片的某些细节。 碳精灯 (CARBON-ARC LAMP) 弧光灯的一种,利用两根碳精棒作为电极,通过电流产生电弧的照明工具。 在电影方面,用作拍摄和放映影片的照明光源。 推拉镜头 (DOLLY SHOT) 将摄影机各某个场景推进或拉出所摄得的镜头。 推拉镜头可以把行动中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动态和节奏感,不同的内容、情景、节奏,运用推拉镜头,可产生不同的效果。 特丽七彩 (DE LUXE COLOR) 即采用伊士曼彩色底片拍摄,而由纽约特丽七彩冲印公司冲印的影片。 提示动作 (CUE)一个被指定的讯号、动作、手势,或是一句台词,用来提示演员或技术人员作某一动作的准备。 特殊效果 (SPECIAL EFFECTS) 不是以直接的电影拍摄技巧获取的镜头。 包括需要使用轮廓遮幕、多重影像蒙太奇、分割银幕、画面渐量、模型等技巧的镜头。 也应用于爆破、弹道效果和机械效果。 特殊效果,特殊摄影效果 (EFFECT) 依其制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实际在摄影机前进行的特殊效果,另一种是特殊摄影效果(SPECIAL PHOTOGRAPHIC EFFECT),指以光学处理或摄影技巧,直接在底片上完成的效果。 像飓风、火灾、爆炸之类的灾难事件或激烈动作,和模型镜头的拍摄等,都属于特殊效果。 史丹利库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是特殊效果极佳的典范。 8MM FILM 8毫米电影胶片宽度为16毫米胶片一半的影片,为电影拍摄用的最小规格影片,于1932年问世,主要用于家庭影片、实验影片,及教育影片的摄制。 这种影片格式,由于电子录影的出现,而被迅速淘汰。 提示字幕 (CAPION)冠于一场面或一段落前的一个标题或一段文字,旨在交待剧情,引发观众的兴趣与好奇心,或指示时间的消逝。 现改称为插穿字幕(INSERT TITLE)。 特艺彩色 (TECHNICOLOR) 一种彩色电影的摄制系统,由柯达公司出品。 在1950年代之前,几乎是彩色影片的代名词。 太阳灯 (SUN GUN) 一种可携带的手持轻电池灯具。 五分钱戏院 (NICKELODEON) 电影公开放映初期美国电影院的通称。 是由入场费五分钱(NICKEL)这个字,和希腊文戏院(ODEON)这个字结合而成的。 无痕迹剪接 (INVISIBLE CUTTING)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连戏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并将场面放在合乎它们本身需求的时间顺序中。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世界上的第一个国际影展,开始于1932年,所设奖项为 金狮奖。 尾片白片 (TAIL) 一卷影片末端所接的一段不透明胶片,以确保影片完整的放映到最后一格,也对影片有保护作用。 维士宽银幕 (VISTAVISION) 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种宽银幕系统。 外国版 (FOREIGN VERSION) 与原版影片不同语系的放映拷贝,此种拷贝经常叠印上外文字幕,或是将他种语言的对白声带加到原版的配乐和音效声带上,称为“译制片”。 小布景 (BABY DROP) 一种小型的布景,通常置于一些布景的后面,例如在窗子外放一幅风景画或一张建筑物照片,而造成窗外别有天地的效果。 性剥削电影 (SEXPLOITATION) 专以色情来满足大众口味的影片。 像差 (ABERRATION) 摄影影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性格演员 (CHARACTER ACTOR) 需要演员以成熟演技呈现独特性格的一种角色,通常并非主角,性格角色多半是由擅于诠释特殊类型,或戏路宽广的演员扮演。 循环动作 (CYCLES) 动画片表现多次重复进行的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所采用的技法。 选角 (CAST)为一部电影中的角色选派演员,亦称“CASTING”。 续集电影 (SERIAL) 1912年至1920年间风行之电影风格,每一集人物、地点连贯,大都为好人与恶人相斗,总在最后一刻结局揭晓前喊停,观众必须继续看下回才知结局。 衔接镜头 (BRIDGING SHOT) 用来掩饰时空跳跃或其它不连戏情形(与剧情不连续)的镜头。 叙事蒙太奇 (NARRATIVE MONTAGE) 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来切分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的电影叙述方法,包括交叉剪接、平行剪接、一般连戏剪接等手法。 匣式片盒 (CARTRIDGE)内装胶片或磁带的塑胶盒。 所装的胶片和磁带,可以透过标准的电视接收器或电影放映机,再现高传真度的影像。 斜式推轨 (CHINESE DOLLY) 美国摄影棚惯用语,指摄影机一边向后拉,一边快速横摇拍摄,其推轨与被摄主体呈倾斜的角度。 像散性 (ASTIGMATISM) 摄影机镜头的一种缺陷,使入射光不能一致地集中焦点,导致影像变形。 这种现象在画面的边缘特别明显。 写实主义,写实主义电影 (REALISM,REALISTIC FILM) 运用剧本、表演、服装与摄影来达到动作逼真、非幻想的效果。 香味电影 (AROMARAMA) 在电影放映时,为配合影片中的情节,可散发出香味的一种电影放映系统。 最早的香味电影是《百老汇之歌》(1929)。 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知名的一种拍摄风格与电影内容。 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显影 (DVELOPING) 使曝光胶片产生的潜影,显现成为可见影像的过程。 新艺拉玛体 (CINERAMA) 一种多银幕放映系统,首度在商业上使用是在1952年。 新艺拉玛体使用三架摄影机,三架放映机,一个弧形宽银幕,以及一个复杂的立体声音系统。 三个分离的影像同时被投射到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165度的开阔视野。 第一部以新艺拉玛体拍摄及放映的影片《这就是新艺拉玛体》(1952)基本上只在展示这种系统的特色,但由于引起观众好奇,而在商业上成为一次成功的冒险。 吸引力蒙太奇 (MONTAGE OF ATTRACTION) 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1923年提出的一种创作观点。 主张不在戏剧动作固有的逻辑框架内静态地反映事件,而把随意挑选的、各自独立的吸引力自由地加以组合,以非常的手段给观众带来震撼性的影响。 消音片 (BLOOP) 位于声带接合处的小块不透明胶片,以消除声带经过声音磁头时所发出的卟噜声。 学院式剪接 (ACADEMIC EDITING)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新艺综合体 (CINEMASCOPE) 1928年法国人亨利克瑞雄发明,是一种使用变形镜头的宽银幕系统,1952年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买下专利权。 1953年首部新艺综合体的商业电影《圣袍千秋》在纽约首映大受欢迎,使其它大电影公司也相继采用。 新艺综合体的35毫米电影画面比例为2.55:1。 校正拷贝 (ANSWER PRINT) 从剪辑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声拷贝,用于解答制片对影片的最后面貌所持的疑惑。 移动车 (DOLLY) 一种可以架摄影机以便拍摄移动镜头的台车。 移动车轨道 (TRACKS) 铺设在地面供移动车滑行地轨道。 运动摄影 (FLUID CAMERA) 指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持续性运动。 英国电影学院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33年在英国政府和学院会员的赞助下成立,目前的经费由教育部列入预算。 学院既是政府机构,也是私人会员的俱乐部。 每年仿效奥斯卡颁发“英国电影金像奖”。 英国自由电影 (FREE CINEMA) 英国国家电影院于1956年至1959年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词。 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这一运动存在的几年里,拍出过如下一些史以反映这的艺术主张的影片:汤尼理查逊和莱兹联合导演的《妈妈不答应》(1955),安德森的《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和莱兹的《我们是兰倍斯区的小伙子》(1959)等。 自由电影运动结束后,拍摄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逊的《愤怒的回顾》(1961)和《长跑者的孤独》(1962),莱兹的《年少莫轻狂》(1960),安德森的《超级男性》(1963)等,由于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电影运动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视为这一运动的产物。 原画 (KEYS) 动画片中交代运动中人物或物体的主要动态之画片如起步、停止,或变换方向,通常关键动态由动画设计负责绘制。 音画错位 (OUT OF SYNC) 剪接声画拷贝时,由于音画合成的工作做得不够精确,以致声音与其相应影像对不齐。 这种疏失在演员讲话不对嘴时最为明显。 音画对位 (COUNTERPOINT) 电影理论的术语,指相应的声音与影像在内涵上并不一致,虽然二者所描述的对象有可能是同一个。 例如一个人说话声音慈善,表情却是令人生畏的假笑,声音与表情逆向发展,表明是个伪君子。 则其音画虽是合一,效果却是对位的。 音画分立 (ASYNCHRONISM) 指影片上的声音和影像不相符。 主要是由于音画合成做得不精确而致,如演员的口形与所讲的话不相符(不对嘴)。 但有时是为了特别的表现意图而刻意为之。 音画同步 (SYNC) 为SYNCHRONIZATION与SYNCHRONISM的缩写,指电影画面和声音保持一致的对应状态。 圆景电影 (CINEORAMA) 最早的多银幕放映系统,是用100公尺长的白色帏幕作成圆形银幕。 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但警方认为这种放映系统易引起火灾,因此,圆景电影展览馆只放映了三次电影,就被警方关闭。 银幕 (SCREEN) 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印片 (PRINTING)在冲印厂中,把一个底片的影像利用光的调制复制到另一个底片的过程。 影片尺数 (FOOTAGE)广义而言,指任何一段影片、一个镜头、一个场面或一个段落。 比较精确地来说,指一段影片的尺数。 艺术电影院 (ART HOUSE) 指放映不属于商业主流电影的电影院。 艺术电影院放映的影片,重视电影本身的品质,较不注重商业吸引力,如当代重要导演的影片、独立制片影片、影史的经典作品,及发行有限的前卫及实验电影。 亦称 ART THEATER。 伊士曼彩色底片 (EASTMAN COLOR) 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所生产的一种多感光层彩色底片。 原型 (ARCHETYPE) 源自心理学学卡尔容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预叙 (FLASH-FORWARD) 在情节发展中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 院线 (CIRCUIT)同一机构所拥有的连锁电影院,统一购买、排档所有戏院的影片。 羽形挡光板装在灯具前的气窗式挡光板,用于在不改变色温的情况下调整光线的方向、控制光线的强度。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被列为印象派影片中比较著名的有冈斯的《车轮》(1922)、赖比叶的《黄金国》(1921)等。 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地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 隐喻 (METAPHOR) 电影符号学术语。 指在间接意义使用词语,是一种移代性的修辞格。 如《摩登时代》(1936)开头的著名“隐喻”:一群羊的镜头之后是挤在地铁入中的人群的镜头。 演员工作室 (ACTORS STUDIO) 1947年,由伊力.卡山、劳勃.路易斯和雪莉.史劳复在纽约成立的职业演员训练场所。 曾对1950年代的美国戏剧和电影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鱼眼镜头 (FISH-EYE LENS) 一种极端的广角镜头,其镜头球面类似一只鱼眼。 常被用作特殊效果镜头,一只伸向鱼眼镜头的手臂,会显得比原先长一倍。 如王家卫的《堕落天使》(1995)就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 影艺学院标准 (ACADEMY STANDARDS) 指美国影艺学院所订立的技术规格,以在电影工业界推行标准化的作业方式。 包括:影艺学院画面(ACADEMY FRAME),影艺学院导片(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遮片(ACADEMY MASK). 影艺学院导片 (ACADEMY LEADER) 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 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 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影艺学院片门 (ACADEMY APERTURE) 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 亦称ACADEMY FRAME。 影艺学院遮片 (ACADEMY MASK) 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影展 (FESTIVAL) 将众多影片集中一起举办竞赛,或作电影交易的一种电影活动。 影展不仅是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 西欧的威尼斯、坎城、柏林、东欧的莫斯科、卡洛维华利,亚洲的东京等都是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影展。 原著剧本 (ORIGINAL SCREENPLAY) 电影编剧根据自己的构想所写出来的电影剧本,而非自现成的小说、戏剧或歌剧所改编的剧本。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 他们是亚兰雷内、安妮华妲、克里斯马克、亚兰罗布格利叶、玛格丽特莒哈丝和亨利科尔皮等。 代表作品有雷内的《慕里爱》(1963)和《战争终了》(1967),罗布格利叶的《不配的女人》(1963)、《欧洲特快车》(1966)等。 转场 (TRANSITION)自一场景转至另一场景,或自一段落转至另一段落时,所采用的种种方法。 最低限电影 (MINIMAL CINEMA) 以极端简朴的电影手法来制作的一种电影。 震动效果 (OFF REGISTER) 画面因摄影机之震动而造成摇晃效果。 栅顶鹰架 (CATWALK) 摄影棚内的悬空支架结构,便于工作人员接近摄影棚上方的灯具和录音设备。 烛光 (CANDELA) 发光强度的单位。 主光 (KEY LIGHT) 用以照明场景的主要光源,它决定一个场景的调子与气氛。 增感剂 (BOOSTER) 一种特别强性的显影剂。 主观镜头 (SUBJECTIVE SHOT) 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 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观时间 (SUBJECTIVE TIME) 影片角色所经验或感觉的时间,经由摄影机运动和剪接来表现。 最后关头救援 (LAST-MINUTE RESCUE) 一种普遍见于通俗影片的布局及剪接技法。 通常是大量地运用交叉剪接。 交叉剪接一方面揭露受害者命在旦夕,另一方面同时显示救兵正在途中飞速前进,援救行动是在最后关头才完成。 如史蒂芬史匹柏的《法柜奇兵》(1982),全片充满了这种最后关头救援剪接。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 最早出自亚伯索斯。 直接摄影 (DIRECT PHOTOGRAPHY) 指现场动作在不因摄影机介入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拍摄作业。 直接声音 (DIRECT SOUND) 在拍摄影像时将声音一起录下来的技术。 直接声音具有临场感,造成观众对电影讯息的信赖感。 装片 (LOADING)指把胶片装入放映机或摄影机片盒,以备放映或拍摄。 遮片 (MATTE) 摄影或印片时用以挡住部分光线,使底片的某一部分不感光的遮光物。 重拍影片 (REMAKE FILM) 根据以前拍过的电影故事拍摄的电影。 《驿马车》原是1939年的片子,1966年又拍过一次,名叫《关山飞渡》。 转身过场 (HEAD-ON/TAIL-AWAY) 一种过场技巧,让演员或物体先向摄影机镜头移动,而后离开摄影机镜头。 知性蒙太奇 (INTELLECTUAL MONTAGE) 经由剪接的镜头组合,以传达抽象或知性的概念。 增压器 (BOOSTER) 用来提高摄影灯光电压伏数的一种发电机。 作者论 (AUTEUR THEORY)西文从文艺评论移植过来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导演如果说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就可算其为自己作品的作者。 制作水准 (PRODUCTION VALUE) 用以指称一部影片布景、服装、摄影、灯光和声音品质的一种商业概念。 种族志电影,人类学电影 (ETHNOGRAPHIC) 为某一社会诠释另一群人的社会和文化经验的影片。 如《北方的南努克》(1922)。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到底讲的什么?我看了一遍到最后也没看懂啥意思,老是掉我胃口
首先,时空上,大家要搞清楚本片的时空关系。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不是按我们所熟悉的时空顺序来进行的,这部影片是用倒叙的时空交错的手法讲故事的,整部影片两个小时,用了四个大时空段落来讲一个故事,影片一开始,第一段,简称1,小队长在唐老师夫妇来村里前和自家妈妈的生活故事,第二段,简称2,唐老师下放前和梁老师林大夫的学校生活片段,第三段,简称3,唐老师夫妻下放后在小队长家乡时和小队长接触的生活,第四段,简称4,写妈妈和唐嫂她们年轻时,曾经一起追寻各自爱的路上的经历和小队长出生时的情景。 电影是按1---》2—》3----》4段落时空背景进行的,可在我们认知的现实中,影片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顺序,应该是按照4---》1----2----》3的时空发生的,其中1和2是在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并列发生的。 我想,由于姜文刻意颠倒时间来讲故事,很多人对时空错位的叙事方式产生不适应,恐怕是很多人对影片故事产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镜头,对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和符号学还不是太了解的广大观众,自然就无法感受也谈不上去尽情享受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所尝试运用的电影语言了,运用意象进行对话,是近代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流派,所谓意象,从一开始就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如画松竹梅,就代表了作者崇尚一种清廉高洁的品质,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姜文电影中的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如妈上树,石头砌成的房子,树,石头等这种事物,与其说带有姜文主观的情感,倒不如说,影片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是构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实,是心理学的意象在姜文电影中的呈现。 对心理学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会欣赏姜文对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超前觉悟和学习力,并感谢他为探求意象符号语言和电影的结合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所做的积极努力。 下面,我就按影片进行的顺序,将我看到的意象性镜头语言符号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吧。 1. 脚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不是有恋足癖一说吗,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我的这部影片和性有关系,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等等,都有关系。 2.鞋 有了脚,一定会有鞋,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穷的却没有鞋穿。 鞋在符号学里有时候是代表“性”的,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 当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时。 姜文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能有一种解释,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 因为,从我们挖掘出的夏商时期的陶器,我们的先人就把鱼作为一种性的图腾来崇拜,鱼代表多子多福。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艺术类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中,其中就有咨询师让来访者画树的情景,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以此可以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 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 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的绘画疗法中,一个人的画上如果有石头,就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 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影片中,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其实,对于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就不难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姜文也借妈妈的口说出了她为什么要挖石头,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 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 这也是很多观众非常不了解的一种电影语言,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不是姜文的影片难懂,而是因为,心理学刚刚在中国兴起,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没有多少了解。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 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影片中,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他仿佛看见了妈妈,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 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 这寓意。 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带有典型意象的实物还有很多,比如,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三根女性长辫子,即代表了很多的女人也可以说明代表了东西方的差异和民族。 这样的寓意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是有很多的。 影片中,还有些连贯的意向性镜头拍的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小队长身上经常背着的算盘,有一天,就被妈抛到了天空,算盘在蔚蓝色的天空缓慢翻腾,在落地的时候被摔得支离破碎,其中有一粒算盘珠子掉到了一碗稀稀的白米粥里。 我认为,姜文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人们每天都在精打细算扒拉算盘珠子过日子,可你算来算去你算不过天,算盘在天上转一圈,落到地上,只有一粒是为我们服务的,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在为自己那一碗饭而忙碌,姜文的深刻不仅在于此。 又比如,当唐老师发现了妈的石屋后,他在门口扔了一个树杈,这个树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诉孩子们此处不能进,因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能践踏的。 在影片中,梁老师就用这个树杈告诉孩子们,树上的小鸟窝是不能掏的。 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影片中妈妈的形象很有特色,很多人都认为妈是个疯子。 其实,妈根本就没疯,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人格障碍。 首先,妈有自知力,他问自己的儿子:“我疯了吗?”儿子说:“有时候,但没疯。 ”妈坚定地说:“疯。 ”心理医生都知道,正常人和心理疾病人的最大区别是,正常人有自知力,病了就去看医生,很正常。 心理病人是看谁都像病人,就自己没病,他们是拒绝就医,不承认自己有病的。 其次,妈妈和儿子有一段互相摔碗的镜头,儿子大声的对妈妈说;“我不愿意上学,是我不愿意听同学说我有一个疯妈”。 儿子对妈妈大声的咆哮,但妈妈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人在很压抑的时候,是需要有宣泄的,是要有个出点的。 她用火柴烧孩子的手,告诉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说明她的认知系统没有问题。 就连妈最后的自杀,也是,妈再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增添麻烦,为了不拖累孩子而自觉的行为。 这一切都说明,。 妈不疯,疯的,是那个年代的疯狂。 看完这部影片后,很多人对梁老师的死都有自己的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思路,梁老师、唐老师都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梁老师是单身,弹得一手好琴,还会唱动听的歌,很多女人都喜欢他,当他抱着吉他唱歌时,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边揉面一边摆腿,是那样的春心荡漾,梁老师也知道,林大夫也很喜欢他,可是,当他摔断腿被别人误当成流氓遭到痛打住院时,他很诧异会有女人那么疯狂地对他表达爱意,其中还有林大夫,这让他不能理解。 因为,他在被众人追赶时无意中发现了唐老师和林大夫的奸情,林老师应该爱唐老师啊,他为什么还说爱自己呢?他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唐老师要自己承认摸了女人,当他说请唐老师和林大夫吃饭时真相揭开了,姜文在这个时候又用了一个的镜头,那黄色的门帘在唐老师兴致勃勃的出去时,被风轻轻掀动着,黄色,在古代是皇帝的专用色,皇宫深似海,皇帝的心是最难猜的,门帘掀动了,秘密也就快被揭晓了,果然唐老师的吹号声,就是他呼唤林大夫偷情时的信号,他也理解了,当他帮林大夫拧干衣服时,当听到唐老师铜号响起时,林大夫为什么说了一句话,“讨厌,才中午啊”,是什么意思,原来,林大夫一再表白自己也看电影了,还被人摸了,只不过是在变相证明自己,她那时没有在唐老师房间,她对梁老师爱的表白,实质上是在拯救自己。 梁老师不愿意看到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里,他走了,面对着用形形色色方式骚扰他的人,他的离去,坦荡而从容。 对于影片中苏联老大妈的出现,有些人也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五十年代苏联就像老大哥一样,支援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初破裂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大辫子,即说明“阿辽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不再想跟你这个黑辫子的小妹妹玩了,他不喜欢你了,他只给我们这个中国小妹妹留下了很多陈旧过时的光荣和梦想的精神食粮,一本苏联批判家写的书《怎么办?》,你自己看着办。 小队长的妈,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梦想的阿辽沙的遗物。 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妈重复说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丢了鞋时,鸟儿不断说的“我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赖和被保护时的心灵梦想的破灭。 知道了这个时代背景,就很容易了解苏联老太太出场的用意了。 因为姜文就是在六十年代初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的人。 小队长就是那个时代人无知压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缩影。
标签: 梦境符号学 解释梦境中常见的符号和意象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