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 攻略:踏上修行之路,探索自我成长的奥秘

admin 攻略 9

修行,是一场探索自我的旅程,是一条通往心灵自由和成长的道路。在众生这款游戏中,玩家踏上了这场修行之路,通过历练磨难、参悟道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和修为,一步步走向自我觉悟。

入门之径:心无旁骛,方能入道

踏上修行之路的第一步,是摒除杂念,心无旁骛。在众生中,玩家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修行,不受外界诱惑和烦恼的干扰。通过冥想、诵经等方式,净化心灵,提升定力,为后续的修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窥门径:修为积累,奠定根基

心无旁骛后,玩家需要开始积累修为。在众生中,修为主要通过完成任务、修行功法、炼丹炼器等途径获取。每一种方式都能提升玩家的某个属性或技能,为后续的修行提供坚实的根基。

进阶之道:参悟道法,提升境界

随着修为的积累,玩家将逐步接触到游戏中各种道法。这些道法包含了修行的真谛和奥秘,参悟它们是提升境界的关键。在众生中,玩家可以拜入不同门派,学习不同的道法,从基础的吐纳之术到高级的御剑之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领悟修行的真谛。

渡劫飞升:突破自我,涅槃重生

在修行路上,玩家会遭遇各种劫难,这些劫难是考验也是磨练。渡劫需要玩家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实力。在众生中,渡劫成功后,玩家将涅槃重生,获得更强的力量和境界,迈向更高层的修行。

自我觉醒:明心见性,证悟大道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觉醒,明心见性,证悟大道。在众生中,通过不断地修行和渡劫,玩家将逐步认识自我,破除执着,悟透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心灵自由,证得大道,成就永恒。

修行之径,众生之路

众生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场修行之旅。通过在游戏中踏上修行之路,玩家可以体验到心灵的磨砺和成长的喜悦。从心无旁骛到参悟道法,从渡劫飞升到自我觉醒,每一步都是玩家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在众生中,玩家将一步步走向自我觉悟,探索自我成长的奥秘,成就属于自己的修行之道。


如何能在末法时代,安全的踏上正修行之路?

1. 在末法时代,如何安全地踏上正修行之路?2. 经典中多次提及的修行原则,可能大家都已经熟悉。 但是,随着对修行界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只有遵循正确的修行原则,才能避免被似是而非的佛法所迷惑。 3. 《瑜伽师地论》中提出了四个修行原则,即四依四不依。 这些原则对于我们在这个时代安全地踏上正修行之路至关重要。 4. 第一个原则是依义不依语。 我们在听闻学习佛法时,应该追求真正的法义,而不是追求说法的华美辞藻。 我们应该努力探究法义背后的真义。 5. 第二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 我们应该以法理为依止,而不是以人为依止。 即使是著名的法师或僧人,他们的说法也可能有不如法的地方。 我们应该以理为依,而不是以人为依。 6. 第三个原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应该依止佛陀所说的了义经典,而不是不了义经典。 了义经典直接指向无上密意,而非了义经典则只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开设的方便法门。 7. 第四个原则是依智不依识。 真证智不是通过听闻和思索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真正的修行。 我们应该追求真证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的层面。 8. 遵循这四个原则,我们才能在末法时代安全地踏上正修行之路。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大乘菩萨道,也适用于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时代坚持修行,最终成就。

每天佛语说的真棒(精选99句)

1、一心参究, 2、【佛心禅语】 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得来的。 ”只有适当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 到 3、【佛语经典语录】 佛家虽然没有提出科学的“物质”与“意识”概念,但是却大致地形成了朴素的 4、【佛心禅语】 有时候,宽容一个人的错误,更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这个 人来说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 5、【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即使用利刀割掉一块肉,创口也能够愈合,但是恶毒言语伤人造成的怨恨,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6、【佛心禅语】 我们都是“发光体”,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有不可限量的未来,那么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7、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瞋,又悯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 (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 8、选择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有自己的主见。 因为你一旦选择,就必须承担后果,没有人能够替你承担。 因是你种,果也是你收。 9、懂得付出才是富有,能回报,能喜舍,刀耕火种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时担取去,何如福田待来春。 ——明·憨山德清 10、信仰是人生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带来幸福;真理味儿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 《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11、醒觉的一念间,就如烛光照亮禅房的瞬间,所有的黑暗和污浊都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满目佛光摇曳,光明与温暖早已等待有缘人很久。 12、既有弥陀,何必自苦自恼?弥陀都接受我们了,我们何苦自己不接受自己呢?弥陀都说“你这样念佛就可以了”,我们为什么还说不可以呢? 13、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14、【佛心禅语】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 ——郑石岩 15、夜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灯光!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犯难!哪怕有一盏灯,天就不会全黑;只要信心尚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6、学佛,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便是学佛。 (民国)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17、用净土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美。 如同阳光照耀大地,大地一片金色。 念佛人的世界是美好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贪着这个世间,反而更加向往净土。 18、【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行善的结果是吉,作恶的后果是凶,就好像一个人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自然会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的。 这是不可避免的。 19、【佛心禅语】 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20、【佛心禅语】 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 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 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位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21、【佛心禅语】 淡泊以清心,日日是好日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 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22、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 《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23、【佛心禅语】 心生毒害化为畜生,心生慈悲化为菩萨,心生智慧化为上界乐土,心生愚痴化为下方苦海。 心中善念集在一起,就会产生智慧。 ——《宗教箴言录》 24、【经典佛语】 多因一果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种现象。 这个道理也闪烁着辩证思维的火花,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5、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 《星云大师讲演集》,第239页 26、【佛心禅语】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 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27、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0经 28、【佛心禅语】 悦纳生命的不圆满,对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知足,就是幸福。 把生活中的每个消息都当成好消息,把每一次得到都当成财富,就能把每个日子当成好日子过。 29、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30、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 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 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仁王般若经》卷中 31、进一步观。 就是进一步想一想,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作用;深一层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做“进一步观”,就可减少许多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 32、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 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最终会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才能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33、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9经 34、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滴水都可以穿石,何况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要人人都能点一盏照亮他人的灯火,这个世界必定是处处光明。 35、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渡烦恼河,以是思惟,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36、【佛心禅语】 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识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 所以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没有我,而法也是本无之法。 ——耕云先生 37、那些细微的让人分不清楚的花种,实际上内在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想 种出什么颜色的花,关键并不在于你后期是如何努力地浇水和施肥,而是完 全取决于你播撒什么样子的种子。 38、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永远赢不了争论。 所以,卡耐基说:“在争辩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不要争辩。 ”这跟佛祖的“唯忍能止诤”,可谓所见略同。 39、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宋)灵源清禅师《笔帖》(《禅林宝训》) 40、【佛心禅语】 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命运,在人生行进的途中,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的法宝,只有靠自己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地积累,才能改变命运,获得成功。 41、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惟,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 《华严经》卷四十,十定品 42、虔诚之心,不分大小。 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颗至诚的心,因为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43、佛家讲,上天给我们的所有痛苦都是在消除我们身上的业力,而当我们从来不生病时,却是在消除身上的福报。 因此,当我们身体还健康时,一定要懂得关心自己,爱惜自己,这叫惜福。 44、【佛心禅语】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 ”人们往往主观性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反而因快而慢,达不到目的。 瓜熟方能蒂落,与其焦虑未来莫测的前途,不如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情。 45、人生短暂,瞬间即逝,有太多的东西根本就不为我们所掌握。 过去已成过去而不可追,未来依旧是未来而不可测,只有当下的这一瞬间、一秒钟、一个念头,才是实实在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46、【佛心禅语】 爱别人就等于是爱自己,施恩于别人就等于把恩惠留给了自己。 古代 哲人曾经说:“喜爱人们的人,人们也常常喜爱他。 恭敬人们的人,人们 也始终恭敬他。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7、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圆觉经》卷上 48、譬如罂粟花,娇艳无比,她的美足以让不爱花的人心动。 山中的绿蘑菇也是,她以特别的鲜美诱惑人的味蕾。 美丽和美味对贪恋它们的人来说,或者是一首浪漫的情诗,或者就是一支致命的毒箭。 49、谓由菩萨于法生喜,便喜悦法,由喜悦法故,心不沉没。 不沉没故,生清净喜。 由喜清净故,身心安隐,离诸烦恼。 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如是名为喜觉分法。 《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50、【佛心禅语】 唐朝盘山宝积禅师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被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只要你不那么想,一切自然周全圆融。 51、【佛心禅语】 生问:“佛是没?”师日:“佛是觉。 觉有三种: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 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心色俱离名觉满。 满者谓一念离,一切离,无离无不离。 ”——《大乘无生方便门》 52、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青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 53、【佛心禅语】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 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灿烂、无比美丽,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54、不要以为佛教是鄙视财富的,建设安和乐利、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我希望大家都发财,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非法的财富;如能拥有身外之财,更要能够享有心内的财富,善于理财“用之有道”。 55、【佛心禅语】 忏悔,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忏悔,也是生活中每个人必要的行 为。 有了忏悔,我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 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至于长此堕落下去。 56、有人以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点小事就起烦恼心。 师言:“凡夫心容易起波澜,即是‘八风’(注)吹不动,微风吹动了。 ”(注:人生“八法”如八种风,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 57、利行。 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们做人做事,更要知晓“助人为快乐之本”,你在言行上常乐愿帮助别人,种善因结善果,因缘际会时,别人自然会帮助你。 58、《三乘佛教如何同步修持》——(显密圆融)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少欲知足、谨慎取舍。 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众生。 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悲智双运、轮涅不二。 59、人生,绝对提纯是不可能的,试着容纳一些杂质,人生反而更真实,更美好。 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不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的。 纯净的湖水养不了鲜活的鱼,腐臭的肥料却营养着美丽的鲜花,五谷杂粮才能让我们健康成长。 60、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 ……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 若人自爱己,不以恶加彼,无有造作恶,得于快乐者。 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 《别译杂阿含经》卷三 61、【佛语禅心】 人的“身”与“心”是密切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人具有高尚的德性就能拥有健康的精神状态,从而有益于保持健康的身体。 人们所期盼的福祉,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由于德行高尚,善待他人,而悄然降临。 62、心变得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快乐便会生成。 学会简单可以摆脱世事喧嚣,任潮起潮落,世事烦扰,我自安然。 简单,是清水涤心的纯净;是心素如简的恬淡;是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单似禅。 63、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 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64、没有共同的信仰,人心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一致的航向,船只就会彼此相撞。 大至民族国家,小至家族家庭,莫不如此。 散沙堆成的大厦再高,经不起风吹雨打;单个的船只再大再坚固,也难免覆没的宿命。 人们,该醒醒了。 65、【佛心禅语】 问:“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如何是无心一句?”师云:“你是有心耶?无心耶?”进云:“叠石峰高险,白云出故关。 ”师云:“莫道无心好。 ”僧礼拜。 一《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筠州圣寿语录一》 66、很多人误认为修行一定要打坐,或者一定不打坐,这两种观念都不要执着,否则都是错的。 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 如果打坐到瞌睡连连、妄念纷飞,这种打坐就成为一种形式,是徒劳无益的。 67、每个人都会经常面临烦恼,生活不是为烦恼去找找推卸的借口,而是去承担改善的责任,禅的精神就在于当下承担,认识生命的过程,解决生命的麻烦,发现生命的生机,去把握与实践,做一个生命的实践者,而不是烦恼的傀儡。 68、【佛心禅语】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也总有欢乐和忧愁。 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在黑夜中也会露出笑容;凄苦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69、俗话说,世上只有第七,没有第一。 我的幸福感来自了然这个道理。 没有必要一定比个高低,只要真正努力过,就已足够。 决定结果的因素往往很多,有些并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与其沾沾自喜,与其耿耿于怀,不如享受努力的过程。 70、岁月有情,历史因岁月有了厚度;人生因岁月有了高度;生命因岁月有了硬度,爱情因岁月有了温度。 朋友,请珍惜,珍惜每一缕念想,珍惜每一份真实,珍惜每一种感觉。 在珍惜中放纵勇气,在珍惜中笑傲心灵,在珍惜中绽放人生。 71、此众护法亦得生,法将欲灭为已住,必生极乐千叶花,相好庄严为佛子。 既得生彼供正觉,庄严王劫无荆棘。 于彼得成最上道,执持正法及天人。 彼佛国土无魔事,无恶业报无胎生。 时有无量菩萨集,又无声闻缘觉名。 《如来智印经》 72、给事留一个机会,给人留一个空间,给己留一份尊严。 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包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漂泊于俗世,忙碌于红尘,人生,最难得的,是好心态;最难放的,是真感情;最难忘的,是人心人;最难求的,是被人懂。 73、生活的禅法,在于突破心地狭隘的界限,经历过人生的风景,穿梭于人生的艰辛与痛苦,能够看清自己的态度与方向,让人生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化解性格的缺陷,成为一种心地的力量,人生冷暖都平常,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人生什么样的过程。 74、虽然每个早晨醒来都很开心,但今天尤其特别。 连绵的梅雨,阴霾了江南的天。 雨丝乱了我的思绪,洪水涝了农家的田。 就在今天,晨鸟的欢鸣笑开太阳的脸,阳光拨动了大地的弦。 早安,江南,请传递我的欢悦;早安,中国,请抒写快乐诗篇! 75、“无漏通”又是什么?师言:“学佛不要妄求神通,最重要是能断尽烦恼。 接受佛法后能身体力行、发挥菩萨的精神,这种‘无漏通’才是学佛者所应求。 假如能修到无漏通,心自然能通达无碍;心通则万事皆通,如此,又何必盲目地追求神通?” 76、【佛心禅语】 有些人永远盲目崇拜他人,贬低自己,而结果,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说不定,自己的某些长处也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让实践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 77、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曾经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 而不要空谈道德。 ”如果奉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你最多是顶顶风 雨,路,还是有的。 假如走自己的路,而让他人无路可走,结果不仅弄得你 自己无路可走,谁也不会再容你。 78、不诽谤正法,没有任何伤害正法之心,直到成就佛道,不曾产生过恨意,即是忍辱。 人们一般的习惯是,学什么厌什么,不产生恨意很难;而且人们还喜欢打着“不迷信”的旗号“恶搞”经典,试图用自己的歪理将经典批倒批臭,但真正发臭的只是自己的歪理。 79、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一种寻求心理安慰的形式,也是一种与天地自然沟通的渠道。 天地能接收和储存负面的能量,也能接收和储存正面的能量。 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时,自然会风调雨顺;而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时,自然界也是满目苍凉,灾害频繁。 80、【佛心禅语】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犹如心 灵的泉水,源源不断滋润心田,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 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感恩来自我们的心灵,不假外求,也不需付 出代价,关键只在你我一转念之间。 8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336】佳人有意郎君俏,红粉无情子弟村。 不过少年夫妻,苦不过鳏寡老人。 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 中父母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悴皆因心绪乱,从来忧虑最伤神。 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得系铃人。 82、人的本性清净无染,善恶都是后天的积习。 接近恶知识,模仿恶知识,最终必然受到恶的熏染。 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我们错将谬见当做真知,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将恶习看做个性,错将作恶视为自己的自由权利,久而久之,必然种下恶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83、早起是种考验【愿化身石桥,只为等你从桥上过】对于古桥的认知是浪漫缠绵千年的故事,是小学课本里模糊的新词,是硝烟里一个民族的伤口,是佛经里动人的告白。 桥,或平直伸展,或屈身到达,去看我们的先人如何完成从此地到彼岸的飞渡。 记忆中的石桥是? 84、我不相信人性本恶,也不觉得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中善恶并存。 人的向善趋恶,取决于环境暗示,取决于如何引导,没有天生的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善人。 善恶的选择最终来自自我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又仰赖暗示和引导。 恶塞其路,还是善行其道,就看如何去引领。 85、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提高素质和道德。 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点滴中,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 人生的修炼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圆满,就是成佛。 86、【佛心禅语】 有媳妇对师父说:“我对婆婆已经够好了,但是她仍对我不好。 ”师言:“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 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 既然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给她满分吧!”——证严法师 87、【一心一禅】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笑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88、【天天禅语】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 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89、【佛心禅语】 那些心存报复的人,其本身内心也在承受着痛苦的折 磨。 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 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都会如同裤脚 上的泥土一样,抖一抖就全掉了。 以德报怨,以一颗 慈悲心待人,我们就能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 90、【佛语禅心】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会很痛苦。 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以为别人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91、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所以,人哪,不要太为难自己、折磨自己,何不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太过忙碌就会疲惫,太过执着便会心累。 如果你感觉疲惫了不妨把步调节奏放慢,或停下来歇歇,觅一份清闲,拥一份安然,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抑或与人把酒言欢,抑或一人独醉花阴。 92、【佛心禅语】 面对无心犯错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内疚中,这时哪怕只是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 同样,如 果你是那个犯错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无形的牢笼之中,如果这个错误 可以弥补,就去做点什么,独自懊恼是最无益的事。 93、世人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何止手上的两个“花瓶”呢?我们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增加负重,使前进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 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活得十分辛苦。 因此,在纷繁的社会中,学会“放下”才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只有放舍了尘根,我们才能像风筝一样,清闲自在。 94、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5、心即茶,茶即心。 一盏清茶,折射世间万象。 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 于红尘之中,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 于人生,浮生若茶,初品无味,再尝则苦,苦极回甜。 其实,一切皆出于心,心静自然凉。 96、天下事,光靠一个人做不成。 人生在世,必须依靠别人才能生存。 比如穿的衣服,我们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会织布吗?纵使会,原料的来源自己可以生产吗?……总而言之,一条纱、一条线都是来自众生;所以,我们要时时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为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97、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人的心灵,犹如空杯,空灵无物,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与。 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与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98、真正的高贵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是一种炉火纯青的修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 真正的高贵不是亦步亦趋学来的,它由一种恒常的修炼得来,它是圆融和智慧的叠加。 真正的高贵绝不矫揉造作,也不浓妆艳抹,本色和淡定是它不可企及的光芒。 真正的高贵令人崇敬和仰望,但不会自觉压抑和卑下。 99、曾几何时,蛇成为人间美味,蛇国公民从此锐减。 据说蛇国公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体小有毒,一类体大无毒。 蛇国规则,以大蛇吃小蛇保持生态平衡。 因成餐桌美味者大多无毒,剧毒者无人问津,时至今日,蛇国幸存者均身负剧毒,已成泛滥之势,渐淅危害人间。 蛇之天敌老鼠,也乘天敌日减渐成大患。

如何能在末法时代,安全的踏上正修行之路?

这个问题,其实我思考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几度提笔想写,又几度放下,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不大者,其实在经典的多处,都多次提及,可能大家都见到过;说小不小者,随着自己的不断修行,和对目前修行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不如法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未能按照正确的修行指导原则进行修行,所以无法分辨和避免像似佛法(按:简称像法),如行军遇地雷,行船触暗礁,没有绕开去。 那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修行原则,才能在末法时代安全的踏上正修行之路呢?这个问题,我在《瑜伽师地论》中找到了确切答案,其实诸经论中都有此原则的论述。 修行原则, 四依四不依 : 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那我就此入题,展开论述。 第一, 依义不依语 。 《 瑜伽师地论》曰 : 诸菩萨为求义故、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 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 。 我们听闻学习佛法时,应为寻求所学佛法之真义,而不是追求说法说得形象、言辞用的巧妙,而就执着于文句名相。 文句名相这些,写得漂亮、用词华美,如果内涵之义不能反映真正的法义,就不能以此为依止。 其实也是经常说的 不要执着于名相 ,世藻饰文词这些,都属于文句名相,不能执着于这些名相上, 应努力探究其背后真正想要表达之真义,而为依止 。 第二, 依法不依人 。 《 瑜伽师地论》曰 : 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 是故不依补特伽罗。 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 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 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 即我的异名。 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即通常所谓众生之别名。 也是生命主体(我)的别名。 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富伽罗。 意译人、数取趣或众数者。 为解说方便,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义更广。 依法不依人,其实就是依法不依补特伽罗。 这怎么理解呢?就是让大家要以法理为依止,不能以补特伽罗为依止。 如大家众所周知的名僧、或者称号什么佛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补特伽罗的的范畴。 依补特伽罗有什么弊病呢?如果以人为依止了,哪此人说的任何话,是否你都要信受呢?因即使号称名僧,因他也是在修行中,有时也会出现不如法的地方,而且不是号称名僧的就一定是成就者,中间差池不齐。 如果是善知识,一定会告诉你,听我说法,但以法义为依止,不要迷信于我个人。 如果你能做到但以法义为依止,不迷信于某某法师、名僧个人身上,哪你就能避开末法时代很多地雷了,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下,很多乱象都是迷信于补特伽罗,迷信于某某人而产生的。 而真正的善知识是一定会告诉你,不要迷信于他的。 第三,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瑜伽师地论》曰 : 又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清净;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 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 何以故?以佛所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辩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 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 了义经,佛陀所说无上经典,直指甚深无上密意。 不了义经,佛陀为度化广大众生,开示了很多方便法门,在讲述这些法门时,并未说其核心密意,但说如何如何受持,如何如何作功用行的经典。 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属于了义经典范畴的,《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心经》、《楞伽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坛经》等等。 这些是常见流通的经典,有缘者多多阅之,能开智慧的。 属于不了义经的范畴的,《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等等,都是讲述佛教修行某一法门的,都很重要,是世尊开设的方便法门。 如果只依止非了义经,不看任何了义经典的话,容易产生种种疑惑,不容易了达如来真实义。 而现在末法时代,大部分人都修行净土宗,而净土宗的经典,都属于佛陀开设的秘密法门,也是方便法门。 如果不善修净业,不诵读大乘了义经典的话,是很难真正了达如来真实义的。 在此给大家一个参考,真正学习还得自修。 第四, 依智不依识 。 《 瑜伽师地论》曰 : 又诸菩萨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 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 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 这个就更进一步了,其实就是说,真证智,不是由于听闻、思索法义就能达到的,这是方便说。 直至最后砂锅打破,才能真正了达如来真实义,才名见佛。 真正见佛不是理解而见、不是思索而见;真见佛后,再看佛教三藏经典,再无疑惑;种种经典中的法门法义,在见佛后,无有障碍,一看便知,亦是名为得法眼清净,再无任何外道言论,可以影响误导你了。 理解、思索法义而明白的,属于识的范畴。 真证智,其实这个不好讲了,也讲不了,诸圣默然,离言离说,离思离想。 千经万论,都是指头,悟者自悟。 这个第四个原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真正的去修行啊,要自己依佛法去实践才能真正成就。 而不是学习了诸多经论,懂得了众多佛教的知识,就成功了。 这些只是基础啊,最终要去修行才能成功的。 《 瑜伽师地论》曰 : 依正四依善修习故;略显四量。 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慧真实证智。 又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止、精勤发起正加行故;于出要道明了开示、无有迷惑。 弥勒菩萨 明确点出了 : 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止,精勤发起正加行故;于出要道,明了开示,无有迷惑 。 这是末世众生如何安全的趟过各种像似佛法的迷惑,走上正修行的一条安全路线。 这个四依四不依,《大智度论》也讲,《瑜伽师地论》也讲,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末法时代的大众修行,以此为依,才有可能修行成功。 今天展开论述了这重要的修行原则,我以弥勒菩萨讲述的四依四不依为蓝本进行解释,也算是老声常谈了。 这四原则,不光适合走大乘菩萨道的初学菩萨,也适合走声闻乘、缘觉乘的行者。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末法时代,刻苦修行,能够真正成就。

标签: 踏上修行之路 探索自我成长的奥秘 众生 攻略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