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间的角落里,有一个古老的大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仔细地浏览着书架上的书籍,希望找到一本有趣的东西。突然,我看到了一本外表陈旧的古书,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取下古书,小心地掸去表面的灰尘。封面是用羊皮纸制成的,上面用金箔刻着奇异的符号。我打开古书,发现里面写满了古老的文字。虽然我不认识这些文字,但它们看起来神秘而迷人。
封面上的符号
封面上的符号让我感到好奇,我决定研究一下它们的含义。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这些符号属于一种古老的语言,称为“泰亚语”。我找到了一位能够翻译泰亚语的学者,他帮助我解读了这些符号。
符号的意思如下:
- 光明之书
- 被遗忘的知识
- 古老的秘密
书中的内容
迫不及待地,我翻开了古书的第一页。书中充满了古老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我努力地辨认着文字,发现这本书记载着关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故事。这个文明拥有先进的知识和强大的力量,但由于一场灾难而销声匿迹了。
书中记载了失落文明的秘密知识,包括炼金术、占星术和魔法。我越深入地阅读,就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改变我的一生。
古书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籍,它是一个通往失落知识的宝库。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而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这本书中的秘密,并将其蕴含的知识用于造福人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古书中。我学习了书中的知识,并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其中的奥妙。随着我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发现自己拥有了非凡的能力。我可以控制元素,预知未来,甚至穿梭于不同的世界。
随着我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古书的力量。这本书不仅能带来知识,也能带来危险。如果不加以节制,它可能会被用来毁灭世界。因此,我决定谨慎地使用我的知识,并将其用于正义的事业。
古书的传承
几年后,我决定将古书传给下一代。我找到了一位聪颖且善良的年轻人,他继承了我的衣钵。我教导他古书中的知识,并叮嘱他明智地使用这份力量。
如今,古书仍在代代相传。它被视为失落知识的宝藏,也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它不断地激励着人们探索未知,并追求更高的知识。
北宋才子黄庭坚:一生爱情官运坎坷,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作梗?
黄庭坚和唐朝的王勃的情况有些类似,是个少年天才。 黄庭坚6岁时,舅舅李常到他家做客,看见小外甥拿着本很深奥的书在看,舅舅觉得这么个小人儿跟个老学究似的很好笑,就决定考考他。
谁想小孩儿对答如流。 舅舅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古书接着考,不想小孩儿不但能背出原文,居然还阐述了独到的见解。 这让舅舅大喜过望,原来天才就在自己家里啊!
7岁时,大多数男孩儿还在玩泥巴,黄庭坚只用一首小诗就将神童名号一炮打响。
哎哟哟,7岁小孩儿就能看透人间,又是“名利客”又是“机关用尽”,太吓人了吧!
8岁时,他再次把世人惊着了。黄庭坚的邻居哥哥进京赶考,他写诗相赠﹕
最后这句话太似曾相识了,这不是诗仙李白的口吻吗?这到底是不是诗仙附体啊?送人进京赶考还提醒人家﹕你可别忘了我,我这个被贬谪的仙人已经下凡人间八年了。 这样的天才作家,这样的诗风,哪还用人传播,空气就给你代劳了。 汴梁人用鼻子一闻,到处都是诗仙的味道,循味而来,原来是那个叫黄庭坚的小孩儿散发出来的。
对于天才,人们都是极尽宽容与宠爱。 果然,黄庭坚的科考之路异常顺利,一路绿灯,畅通无阻,22岁便高中三甲进士。
好事成双,金榜题名之时,黄庭坚迎娶了龙图阁大学士孙觉的女儿兰溪。 在做了几个月的主簿之后,他携妻到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任县尉。
少年时期是真正远去了,没有工作时向往工作,有了工作又受不了它的烦琐芜杂,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矛盾中。 虽然只做了几个月的主簿,但黄庭坚对职场多多少少有了点领悟﹕若非能实现经济自由和时间自由,这世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 这次去汝州,不知忙碌的小吏生涯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生活中的好事若是来得太密集,除了使人来不及细细品味,也许还隐藏了什么另类的命运密码。 你看﹕少年显赫、金榜题名、官袍乌纱、洞房花烛。 所谓春风得意,所谓扶摇直上,不过如此。 黄庭坚沉浸在仕途爱情俱芳菲的日子里,一度不思进取。
人的命运有时是很奇怪的,但凡运好,喜事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成串光顾。 如若倒霉,噩运就携着手组团扑过来,你逃到哪里它追到哪里。 初时的黄庭坚,一切都是很顺利的,他满怀热情,兢兢业业地经营着事业和家庭。 然而,忽然有一天,妻子生了重病,且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黄庭坚急得满嘴起泡,遍请名医,却是无力回天,不久妻子即撒手而去,年仅20岁。 这让当时25岁的黄庭坚哀伤不已,下笔含泪。
人在陷人不幸时总要找个出口发泄,有人寄情山水,有人沉迷歌舞……黄庭坚与酒对上了眼,相看两不厌,似有千千言。 他毫无抵抗力地当了酒徒,放肆狂饮,不醉不休。 酒成了他的知己,主宰着他的喜怒哀乐。
酒精麻醉的日子过了两年多,黄庭坚从中抽离出来,于公元1072年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 凭着一手好文章,他脱颖而出,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教授。
当时留守京城的重臣文彦博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 闲暇时,黄庭坚仍然酗酒,饮酒醉卧、恍惚而眠是常态。 日日烂醉如泥之际,诗人谢景初出现了。 老前辈爱才,不忍心看着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年轻人因一点点挫折就无限颓废,怀着满满的怜爱,把自己的女儿介休嫁给了黄庭坚。
好的婚姻能拯救一个人,这桩婚事让黄庭坚的生活恢复了正常。 他开始专心致力于诗歌创作,水平大有提升。 婚后两年,女儿黄睦降生,这更是让初为人父的黄庭坚爆发出了生命的大喜悦。 在天伦之乐面前,他开始知福惜福、珍惜 健康 ,为任劳任怨、好禅喜诗、志趣相投的妻子,也为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小女儿。
他开始收敛酒瘾,大杯换小杯,天天喝改为偶尔喝,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来之不易的安乐生活。 可老天似乎不肯放过他,二夫人过门仅仅4年,居然也一病不起,26岁便香消玉殒。
黄庭坚简直要崩溃了,夜夜失眠﹕“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妇德,皆室家之则也。 尝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 ”他再度与酒神复合,整天神魂颠倒,烂醉如泥, 健康 飞转急下,精神越来越脆弱。
公元1081年,黄庭坚到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 黄庭坚是个体恤民情的人,心里颇有想法。 当时,各县都以颁布盐策的方式征收赋税,百姓的负担很重。 黄庭坚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沟沟坎坎、崎岖山路,将农民的疾苦和现状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之后调整了政策,使百姓的负担轻了。
但如此一来,县吏们的私囊也就瘪了,同事们对这个异类颇有微词。 只要做了官,复杂的官场之事、敏感微妙的同事关系就摆在你面前,你就要持有一个立场。 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是与上级一致还是与百姓一致?这个问题谁都要独自面对。 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勇敢面对,黄庭坚并不惧怕。 公事之余,他常到澄江观景散心。
终于干完了手头一堆工作,趁着傍晚雨后初停,登上快阁放松一下心情。 初冬的万木萧条让天地显得更加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一丝喜色。人生羁绊、为官蹭蹬,真不如坐船吹笛漂流家乡,去与那自由的白鸥做伴!
孤独的诗人躺在无边的寂寞里,醉得不省人事。 前来寻他的人看不下去了。 天才的沦落总是能激起某些人心中的保护欲,可大家都有事忙,谁也不能时时刻刻在身边照顾他,如果有一个女子在,情形怎么都会好一些吧。 这些人当起了月老,撺掇着黄庭坚再娶。
一心抗拒的黄庭坚拗不过朋友,终于答应再娶石氏女子。 不久,三夫人给黄庭坚生下了儿子黄相。 老来得子,人生一喜,黄庭坚的心情慢慢变好,可身体不给力,总是出状况。 他深知,都是酒精惹的祸。 自己曾无比虔诚地相信﹕压力过大、精神紧绷、心情低落这些负面情绪表现,靠饮酒全能解决。 不管多么排山倒海的悲伤失落,只要喝一口,就能得到满满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哪怕那感觉短得只在刹那,也足以值得人执着地追逐。
如今日子在慢慢变好,他却越来越害怕酒的勾引。 酒醒之后,身体各处被酒精侵蚀的难受感上蹿下跳地将人包裹,这时候的痛苦远远大于饮酒之前的痛苦,这是清醒着的痛,身痛,心也痛。 黄庭坚是个有追求的人,怎么能够忍受和放任酒精对自己的绑架和摧残?酒简直就是魔鬼的笑容,诱惑你提前支取自己的快乐,然后付出疾病、家庭失和、一事无成等诸多代价……喝得有多痛快,戒得就有多痛苦。 再苦也要戒掉它。 酒精把自己害得不成样子,一点风吹草动,身体就生病,一生病什么也干不了。 孤独、百爪挠心、口干舌燥、幻觉、莫名的怒火都要轮番忍受,一遍又一遍——戒酒完全是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残酷战争。
有一次经过江苏泗州僧伽塔时,本就好佛的黄庭坚仰望佛像,心有触动,遂对佛祖发下大誓愿﹕“从今以后痛戒酒色与肉食,但朝粥午饭,如浮屠法,人一切智。 ”他郑重其事地取出笔墨,写下《发愿文》,正式把佛教当作自己的心灵归宿。 这篇用行书书写的作品,也成为他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
此后岁月,黄庭坚的境遇没什么大的改变。 贬谪、被冷落、生活艰难……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他始终以最坚定的意志力,把戒酒这个念头牢牢地印在心底。 信心可以战胜一切!朋友们聚会,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喝酒,黄庭坚独自坐一边,几分落寞,几分格格不人。 众人起哄,黄庭坚也坚决不喝,结果被罚写词。 思谋片刻,他挥笔而书﹕“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 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开头“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是借用唐代韩愈的名句“断送一生惟有酒”和“破除万事无过酒”,黄庭坚分别把酒字去掉,强调了自己戒酒的决心。
宋朝官员相聚离不开美酒和美女,这是官方福利。 美女除了表演歌舞,还负责给众人劝酒。 一心戒酒的黄庭坚成了酒桌上的异类。 他用“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自嘲﹕自己体弱多病像枯萎的残花,浓浓的春愁已经无可遮掩,是自己大半生的写照。
靠着顽强的毅力,黄庭坚坚决地把酒瘾给戒掉了。 谁料多年后,有人看见他又开始喝酒,难道老生故态复萌了?这其实是一个误会。 那时,他身在戎州,瘴疠之气太多,酒能解毒,所以每天早上饮一杯药酒调理身体。 这让昔日酒友误以为他又破戒了,所以纷纷请他喝酒。 黄庭坚吃够了酒精的若,他怕身体疾患加重,只好再次宣布戒酒,不过这回戒的是药酒。 他在《醉落魄》的题注里解释了这件事﹕“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为瘴疠所侵,故晨举一杯,不相察者乃强见酌,遂能作病,因复止酒。 ”
黄庭坚是认真的,即使再苦闷,他也再没有被酒精击倒过。
公元1083年,黄庭坚来到德州德平镇(今属山东)做地方官。 来这儿的原因是他太把百姓当回事了。 在吉州太和县当知县时,他因拒绝执行盐税新政得到了百姓拥戴,却也真真切切地受到了官僚排挤。 不过,那时的他年轻有为,踌躇满志,对一些小挫折看得很开,心境上是很豁达的。
境遇不太美妙,黄庭坚自己并不在意,可是有人在意﹕你不随波逐流和我们同流,要当什么清流,那好,对不起,请到别处当清流吧。 就这样,他被逐到了山东。
一个不肯违背自己内心的人到哪里都是一样,除非遇到了同类,否则他还是不为人所容。
德州通判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属于新党,是变法派。 当时,他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 黄庭坚认为,德平镇小民世代靠耕种为生,生活实在清苦,如果再实行市易法,那百姓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因此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与赵挺之杠上了,两人公文往来,反复争论,把赵挺之气得要命。 得罪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没什么,得罪一个心眼儿小的人是很受伤的。 这个赵挺之日后给了黄庭坚一个大大的报复。
人在他乡,众星捧月还好些﹔工作受挫,形单影只,特别容易失落,想东想西想家想朋友。 他想起了黄几复,两人少年交游,情谊很深,可彼此天各一方,想见却不能见,想写封信,可是一个天南、一个地北,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只能作诗吧,聊表相思。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想当年春风下欣赏桃李,我们共饮美酒。 没想到江湖落魄,一别十年。
我常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你……
朦胧中,他仿佛又看见一个超然豁达的学者正在与众人侃侃而谈,时而沉思,时而大笑。 是啦,他就是苏轼。
文人之间的缘分大都因文而起、因敬而敬。 苏轼和黄庭坚之间就是这样。 时间倒回到黄庭坚初婚时,苏轼有一次到孙觉(黄庭坚的前岳父)家做客,在书桌上见到一首诗,细读之下很是吃惊。 善于察言观色的孙觉情知女婿有戏,趁机请苏轼提携他。 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庭坚得知自己被苏轼赏识,当即写下两首诗寄与。
苏轼回信《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 ”以苏轼名动四海、家喻户晓的身家,竟以如此态度对待一个新人,可见黄庭坚的诗才真不是一般的好。 两人书信唱和,开始了神交。 随着交往加深,黄庭坚对苏轼的才华和人品崇敬不已。
苏轼不肯昧心,坚决不说假话。 他对王安石的变法始终持有中立意见,与朝廷观点相左。 这使他从得意宠臣变成了不受待见的圈外人。 假如他能够一直受宠,飞黄腾达,那黄庭坚自然也会跟着如日中天。 可惜,苏轼的政治命运并不像他的才华那样一路上扬,而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充满坎坷和波折。 党派之争让苏轼不断地被贬,连带着让黄庭坚也跟着受累。
攻击苏轼的人从苏黄二人之间酬来唱往的诗作中发现了黄庭坚的名字后,对黄庭坚施行了连带罪责,罚铜20斤。 为什么罚铜呢?铜钱铜钱,铜就是钱,钱就是铜。 铜是贵金属,对罪犯罚铜是古代沿袭下来的惩戒。
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人狱后,朋友们大多作猢狲散,生怕受牵连。 只有几人一直在坚持奔波营救。 其中就有黄庭坚,当时他们虽然还没见过面,只是书信朋友,但并不妨碍苏轼在黄庭坚心里的分量,也不妨碍一个男子的正义营救。 虽人微言轻,但他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地寻找营救机会。
想起这些,黄庭坚的心里似乎不那么苦了。人在逆旅,还有朋友可以思念,还有友情可以一点点铺陈开来,甚好!
很快,这种惆怅的日子就被一场向往已久的相遇冲淡了。 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她马上重新启用当年那些反对变法而被贬的人物。 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后即被召人京,任尚书左仆射(为宰相之职)兼门下侍郎。
而苏轼与黄庭坚也一同被召回京师,苏轼任翰林学士制知诰(掌管起草诏令),黄庭坚任校书郎和《神宗实录》的检讨官(负责修史的官职)。 多年倾慕,终得相见,黄庭坚心花怒放,以一块上好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拜见了苏轼。 彼时,黄庭坚40岁刚出头,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
苏轼正式将这名老学生收入“苏门四学士”中。 老先生为有这样的弟子而欣喜不已﹕“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 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他们一起观书论画,讲道谈艺,诗文唱和,很是融洽。
苏轼豪迈的文风对黄庭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黄庭坚写的这首《念奴娇·断虹霁雨》文采斐然,流传千古﹕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近朱者赤,这首词很有苏轼的风格,一派旷达伟岸的气魄。
苏轼与李公麟合作完成了一幅画。 画面是常见的乡村一景﹕郊外挺立着一块怪石,怪石边长着一丛挺拔碧绿的竹子。 小小的牧童手持三尺鞭,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黄庭坚的题诗为画作更添精彩﹕
该题诗的意思是﹕我太爱这怪石了,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两牛争斗而弄坏了旁边那丛绿竹。 有人认为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官场态度,意在告诫当权者不要搞宗派斗争。 作为保守派,司马光自始至终都反对变法,从来都没变过。 执政不久,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他全面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而苏轼既不是改革派,也不属保守派。 司马光的决绝令苏轼对新法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苏轼上书,认为新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果全面废除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他的这个举动让保守派们很受伤﹕不左不右,什么意思?于是,保守派们群起而攻之。 苏轼受不了同事间彼此伤害猜疑、栽赃陷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
苏轼走了,剩下黄庭坚日子难熬。 哲宗亲政时,开始宠信改革派。 改革派的骨干章惇、蔡卞等人一向忌惮苏轼,对苏轼的弟子自然也不客气。
他们从黄庭坚修订的《神宗实录》中搜罗出上千条所谓的错误攻击黄庭坚,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 黄庭坚耿直无私,淡泊独立,不违心,也不随波逐流,坚持实话实说,绝不肯在史料上造假,坚持的结果是又被流放。
其实,那个故事一点也不复杂,还是公元1073年的事。 为了治理黄河,朝廷设立了“疏浚黄河司”。 官员李公义提出了疏浚河道的办法﹕“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至于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 ”名为“铁龙爪扬泥车法”。
王安石对此法很推崇,对神宗说若开河的工作搞好了,一年可以省下疏浚费千万两银子﹔并让李公义和宦官黄怀信加以改进,做成浚川耙。 其实,这都是花式治水。
河水暴涨时,耙子根本够不着底,再拖也没有用﹔河水浅时,泥沙绊住耙齿,怎么拖都拖不动。 神宗并不知具体情况,他大手笔地砸下许多银子,大规模使用“铁龙爪”来治理河水。 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多,可朝廷根本听不进去,积极踊跃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做无用功。
黄庭坚不是《神宗实录》的检讨官吗,他的耿直从未变过,直陈史实﹕“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这也胆子太大了,居然说“铁龙爪”治水是儿戏。 龙指皇帝,龙爪自然是皇帝的爪,这不是在暗骂皇帝愚蠢吗?无论那些人怎么威逼利诱,黄庭坚就是不承认有污蔑先帝之辞,与他一起参与修史的人都屈服了,只有黄庭坚一硬到底。 代价是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二者皆为官名)。 诏命一下,家人都掉眼泪,黄庭坚却转身上床酣睡。
醒了,众人怨他傻,说﹕“黔州乃蛮荒之地,凡贬当地者不病即亡,你不想办法却还傻睡?”黄庭坚回答﹕“四海之内皆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踪。 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黄庭坚的堂弟时任涪陵尉,这算是他举家迁到涪陵的一丝安慰。 可整他的人没那么好心,没多久,他们又借口官场避亲嫌,把黄庭坚又贬到了戎州(今四川宜宾)。
起起落落,数度飘零,遥远的家乡愈发显得可亲。
嘴上说“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可哪个地方能有故乡亲呢?东望思归的那种心情是大话、漂亮话抵挡不住的。
在戎州,黄庭坚给破败的居所起了个洒脱的名字——任运堂。 人生之路恰似浪奔浪涌,一切随缘任运吧。 戎州生活还算安定,很多人拿着作品慕名而来向他求教。 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哪怕对方给很多好处也坚决不肯说违心话。 黄庭坚仍是从前那个坦荡真诚、不重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天下大赦。 黄庭坚得以被放还。 出四川时,他途经湖南岳阳,冒雨登上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作诗表达了他喜悦的心情。
满江风雨,凭栏远眺﹕群山起伏错落,有如湘娥二夫人不同造型的美发髻。 可惜我不能亲至湖中正对湖水,只能在银山堆里看君山风情万种。
整日沉浸于诗书画的宋徽宗,脑海里对才子们还是有点印象的。 他想起了黄庭坚这个大才子,遂给他安排了官职,不料黄庭坚却拒绝了。 经历了那么多波折,黄庭坚对官场已经看开了,对什么高升加职已经不感兴趣。 他上书请求只让自己做个小小的郡官就可以了。 朝廷倒也爽快,任命他为太平州知州。 黄庭坚轻松去上任,没想到,仅仅干了九天就被贬。
这次被贬就是因为之前在德州时得罪了赵挺之。 黄庭坚一直笃信佛教,从前曾应僧人之请,为荆南承天寺院作了一篇《荆南承天院记》,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儒者尝论﹕一佛寺之费,盖中民万家之产,实生民谷帛之蠧,虽余亦谓之然。 然自省事以来,观天下财力屈竭之端﹕国家无大军旅勤民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 此盖生人之共业,盈虚有数,非人力所能胜者邪!”
意思是说,建一座佛寺所需的费用相当于一万户平民的家产,出家人都成了老百姓的衣食蛀虫了。 虽然我也这样认为,可自从我懂事起,就观察天下穷困的原因,我发现﹕当国家没有战争,不向老百姓征收兵役和税赋时,就会出现蝗灾、旱灾、水灾或传染病,危害数十州。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灾难发生地的人们共同造了恶业后出现的恶报,业满遭报,不满不报,这是有定数的,这个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战胜的。
其实,黄庭坚这篇文章完全是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天灾。 但若从从政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就是没事找事,攻击朝廷。
这篇文章不巧被转运判官陈举看到了,他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老天就应该降下灾难,不出现自然灾害反而是不正常的,那政府救灾岂不纯属多余?他认为,黄庭坚这纯粹是在幸灾乐祸,于是上报给右丞相赵挺之。 赵挺之如果宽容一点,就可以把作品压下来,因为那些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人的一己之见,没什么大不了。 他却偏偏将这首作品直接呈给了皇帝。
徽宗除了对书画有精准的鉴赏力外,对政事基本没什么判断力,处理方式是最简单的不分青红皂白。 他宣布免去黄庭坚一切职务并开除吏籍,监押在宜州,三年后转押永州。
厄运连连,黄庭坚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着自然,热爱着转瞬即逝的春天。
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别人请教,无人知,又向鸟儿请教。 可鸟儿连“话”都不“说”,一转身飞走了。 这首小词妙趣横生,构思巧妙,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公元1105年,61岁的岁黄庭坚淋了雨,之后病逝于贬所。
北宋文坛上的少年天才、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就这样凄惶地离去了。 他坎坷不平的官运、多灾多难的家庭,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作梗?黄庭坚文采了得,政治才能却很一般。 他这一生不热衷功名利禄,只牵挂读书、写诗、做学问。 心思用在哪方面,哪方面就会出色,其他方面则可能相对欠缺。 如此,他仕途坎坷是不是也就有解了?
可爱的女孩名字
可爱的女孩名字如下:
1、柔嘉、心臻、秋卉、言心。
2、兮彤、晨林、心宁、清婉。
3、灵馨、凉欢、蓉碧、芷文。
4、玥依、觅夏、漫晴、依霖。
5、蕊黎、蓓芳、思茵、莉琼。
6、嫣艳、雨骊、美媛、晨歆。
7、娴英、蕊君、姝婷、雪静。
8、玥莎、穆问、珊凝、然秋。
9、彤稷、若小、馨蕾、芸清。
10、筠语、澜若、凝灵、寒雨。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故事都是莫名的感兴趣,都想听听故事最后的结局。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个性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2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3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但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4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最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礼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5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就应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十分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样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贴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必须要与事实贴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之后,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6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
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7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8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9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透过顽强的努力,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他以前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他在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无法给他买好看的衣服,舒适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褴褛,拖着一双与他的脚很不相称的破旧皮鞋。 但年幼的布拉格从不曾因为贫穷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没有埋怨过家里人不能给他带给优越的生活条件。 那一双过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他却并不因此自卑。 相反,他无比珍视这双鞋,因为它能够带给他无限的动力。
原先这双鞋是他父亲寄给他的。 家里穷,不能给他添置一双舒服、结实的鞋子,即便这一双旧皮鞋,还是父亲的。 尽管父亲对此也充满愧疚之情,但他仍给儿子以殷切的期望、无与伦比的鼓励和强大的情感支持。 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大。 ……我抱着这样的期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 ……”这封寓意深刻、充满期望的信,一向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布拉格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踏着荆棘前进。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0
1、孔子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路遇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的小孩。 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 孔子连声称赞。 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竟然答不出来。 孔子不禁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博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老师。
2、孔子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 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 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 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 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 ”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
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3、孔子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孔子—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已传送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1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
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2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三袋麦子。
小猪看着金灿灿的麦子,开心地走了。 小牛也高兴的回家了。 只有小猴不解的`问:“爷爷,这麦子要如何做成美味可口的食物呢?”土地爷爷慈祥的说:“可以……”小猴边听边记,不时点点头。 接着土地爷爷又说:“小猴,你这么勤学好问,我再送你一个礼物吧!”“不用了,不用了!土地爷爷……”不等小猴说完,土地爷爷就念了咒语。 这次,土地爷爷给小猴的礼物是:这袋麦子永远吃不完。
回到家小猴按土地爷爷说的,做出了好吃的美食,而麦子却没有减少。 一整个冬天都没有挨饿。 而小猪和小牛把麦子吃完了就没有东西吃了。 于是一起来到了小猴家,看到小猴正在津津有味的吃东西呢!它们异口同声的说:“小猴,你不是也只分到一袋麦子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吃的呢?”小猴说:“因为我勤学好问,爷爷就让我有取之不尽的麦子。 来,我们一起吃吧!”两个挨饿的朋友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土地爷爷出现了,他意味深长的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呀!”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3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4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5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 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 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大全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6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童年时代喜欢做机械模型和思考问题,妈妈给他一点零花钱,他都用来买木工工具,来做小风筝、小风车、漏壶,都很精巧。
依次,镇里安装了一架用于水利灌溉的风车。 大家都感到新奇,从老远的地方跑来看。 牛顿趴在草地上看了一天,风儿吹,车儿转,能磨面,能灌溉,牛顿看地入神了。 回到家,牛顿找来工具,叮叮当当干起来,做成了一个风车的小模型。
小风车很精巧,牛顿想让同学都看一看。 于是,他把风车带到了学校,摆在桌子上,用扇扇一扇,风车就转起来。 同学满一边看一边说:“太妙了!太妙了!”看着看着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风车会转动呢?”“是啊!为什么不扇就不转了呢?”大家一起问牛顿。 “这,这道理,我也不懂。 ”牛顿羞地满脸通红。
从此以后,牛顿懂得了做事情既要动手,更要动脑,一定要弄清为什么。 从此他读书更加用功了,有时,妈妈让他去赶即使卖东西,啊却做在篱笆下津津有味地读书;妈妈昂他放牛,他一心只管读书,结果迷了路。 读书多了,牛顿又长了许多知识,不仅会模仿,而且还有创造。
有一天,牛顿做了一灯笼挂在风筝的尾巴上。 夜晚,点着的灯笼随着风筝飞到空中,随风飘动,非常好看,邻居看到天空中的这种奇怪的情景,非常惊讶以为是出现了彗星。 牛顿6岁的时候,有一天狂风怒吼,大雨倾盆,人们都已躲到屋子里,可牛顿却偏偏跑到暴风雨中,一会儿顶着风走去,一会儿顺着风回来,看着走路的速度差多少,计算一下风的力量有多大。
牛顿童年时代能想出别人小不到的玩法,从中他发现了许多问题,养成了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习惯和兴趣,最后,终于成为一为伟大的科学家。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7
牛顿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手工,家里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 他做了许多精巧的风车、风筝、日晷、漏壶等实用器械。 少年时代的牛顿并没有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所不同的是动手能力相当强。 他每做一件东西,总是一声不吭地埋头苦干。 如果做得不合适就拆了重做,绝不马虎。 牛顿非常勤奋,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 牛顿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牛顿虽然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他谦虚地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就是这样谦虚,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的!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8
海伦·凯勒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 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 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
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 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 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19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 他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统治。
哥白尼诞生于波兰托伦城。 10 岁时,父亲去世,他便跟随舅父生活。 他的舅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其影响,爱上了天文学和数学。 早在上学的时候,就被天上的星星月亮吸引住了。 他经常在晚上坐在窗前,乐趣无穷地凝望繁星闪烁的天空。 有一天,他哥哥不解地问:“弟弟,你为什么老是对着天空发呆?是不是在向天主祈祷?”“不,哥哥,我是在观察天象,想探寻天上的奥秘。 ”哥白尼解释说。 “什么,你要管起天上的事情?天上的事有神学家操心,我们怎能去干预!” “为了让人们望着天空不感到害怕,我要一辈子研究它!我还要叫星星
和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向。 ” “你要不听我的劝告,这一辈子你可有罪受了!”哥哥以教训的口气厉声说。
“我主意已经打定,什么都不怕!”哥白尼斩钉截铁地说。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作客,老师不在。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 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
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 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 至于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 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20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21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 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 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 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篇22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著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 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 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 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 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 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 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 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 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①,是个贤惠的妇女。 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 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 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 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 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标签: 在书架上找到一本古书 调查房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