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前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前期经济的特点
前期经济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农业主导:农业是前期经济的主要产业,为人口提供粮食和原材料。
- 技术落后:生产力和效率水平较低,主要依赖传统工具和方法。
- 储蓄不足: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不足,限制了投资和经济增长。
- 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桥梁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商业和贸易。
增加前期经济收入的方法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增加前期经济的收入。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点:- 征收赋税:政府可以征收赋税为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 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 开采矿产:如果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出口这些资源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
- 促进贸易:鼓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加出口收入并促进经济增长。
前期经济收入的重要性
前期经济收入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投资于基础设施:收入可用于资助道路、港口和电力厂等基本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发展教育和医疗:收入可用于投资教育和医疗保健,这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 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的收入可刺激消费、投资和储蓄,导致经济活动的增长和发展。
- 减少贫困:通过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前期经济收入的增加有助于减少贫困。
结论
前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增加收入并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保健,国家可以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基础。了解和重视前期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北魏太武帝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大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以一个鲜卑族一部的君主统一了北部半个中国,并能巩固其统治长达一百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的统一,号称“混一戎华”,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伟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初统一时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就是从有利于“混一戎华”出发的。 发展经济文化 拓跋焘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混一戎华”大业,他采取了如下两项重要措施。 一、分土定居,发展农业——为了适应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鲜卑族拓跋部需要改变其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为主。 此政策早在道武帝时即已提出并开始实行。 《魏书·外戚传·贺讷传》曰:“太祖(拓跋珪)平中原,……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对被征服的地区或民族,也以组织或安排农业生产为主。 拓跋焘统一北方,亦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还在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倡行有牛家与无牛家变工互助,一般是有牛家出牛一头,为无牛家耕种二十或二十二亩;无牛家出人,为有牛家耘锄七亩以为报偿。 北魏统治者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设立太学,重用士人——拓跋珪复国后,很重视用儒学以培养官僚,以便巩固拓跋氏的统治。 复国之初,即于平城建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有太学生一千余人。 天兴二年(399年),增国子太学生至三千人。 此后,国子学、太学都有发展,乡学也有很大发展,郡学都置有博士、助教和学生。 “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 ”此外,北魏统治者还令各州郡荐举有才学的人,委以重任。 当时中原知名的士族、儒学家如高允、卢玄等都被征用,对北魏制度、法律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宗主督护制 宗主原称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 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缮制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 其依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为其私家人口。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要将其在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稳定下来,并长期统治下去,实现“混一戎华”的理想,单纯依靠武力来压服上述这些地主是无法办到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与这些地主取得妥协,即首先承认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合法,以获得他们的合作。 于是,北魏统治者就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 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当时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曾为北魏统治的稳定及赋税徭役的征调起过一定的作用。 可是,宗主毕竟是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国家不得征调。 苞荫户仍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亦不得干预。 《魏书·食货志》曰:“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对征徭征税的帮助并不大。 九品混通 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当时,民户的赋税负担,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一匹二丈,“以供调外之费”。 按照国家规定,在征收赋税时,不是这样平均分摊给各户,而是由县令和乡吏“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 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 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 ”这就是“九品混通”。 可是实际在征收赋税时,并不按此规定办事。 主要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地主们所缴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强加到劳动人民的头上。 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对于汉族地主阶级有所优容,但对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 许多自耕农贫困破产,就投靠地主,作为苞荫户,以避赋役。 也有卖身为奴或流亡异乡的。 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 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领导起义,纷起响应的有羌、氏、汉等族人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盖吴自称天台王。 次年,魏太武帝亲率军队镇压起义军,盖吴又自称秦地王。 后盖吴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此后,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自孝文帝即位的那年(公元471年),到480年,仅在关东地区就发生农民起义九次,甚至就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发生了反抗北魏统治的斗争。 上述情况说明了北魏统治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在一些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关于工业革命的成就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 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与过去时代的技术变革相比,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全面、深刻、规模大等特点。 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纺织工业到动力工业,从采矿业到冶金业,从金属加工到工作母机的制造,从农业到交通运输业,没有一个部门不被卷入技术革命的洪流。 在许多工业部门,机械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 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 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工业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明显改善。 在1820—1980年的160年间,16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产值增至13倍,而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年工时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0岁。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 1860年至191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7倍,世界贸易额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78.4亿英镑,增长11.2倍。 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工业和贸易增长中占了很大份额。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 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 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把旧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排挤到次要地位。 各国经过资产阶级激进运动或民主革命,或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多数居民亦获得选举权,政党政治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 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政府的机构从王要管理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变成执行多种职能的庞大机器。 以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为例,1761年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 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建立了非常庞杂和完善的国家机器。 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欧美大国在对世界其余地区进行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的同时,还竭力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 直到汽船发明以前,海上运输既费时又艰险,从欧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约2个月。 欧洲与美、亚、非各地区的贸易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操纵,外来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价格非常昂贵。 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所涉足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商站和河口,亚、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对欧洲人来说,还罕为人知,至于大洋洲,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 自从1819年美国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9世纪中的10—15天。 欧洲国家之间,欧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间,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运联系。 在19世纪,造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推进装置由明轮翼改为螺旋桨,船体由木制改为铁制和钢制。 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 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美国走在各国前列。 它在19世纪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把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都连接起来。 加拿大也于1885年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南美洲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也于1910年建成。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商品市场。 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 这条铁路和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使两洋间的海路大为缩短。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伦敦到新加坡和孟买的距离分别缩短了1/3和2/5。 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间的捷径。 联结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开通,使海上运输网和陆上运输网互相衔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此外,电报和电话等先进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进工具。 三、先进技术的扩散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然要从它诞生的地方向周围传播,尽管这种传播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会推动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国,然后迅速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蔓延,再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 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通过先进国家对外出口机器、对外投资、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走私等途径。 最先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 但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居国外,向移居国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图纸和技术知识。 有些技术情报通过刊物公布于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就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英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械化的纺织工业技术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 英国新型的动力机—蒸汽机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仅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5年,美国晚7年,德国晚10年。 在英国出现铁路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铁路热,一种崭新的陆上交通工具很快风靡全球。 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不仅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 在这方面,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英国企业家艾伦·曼比和他的四个儿子在法国建立机器制造厂和煤气厂,并拥有内河汽船。 曼比和他的合伙人丹尼尔·威尔逊在巴黎附近开设机器制造企业,这些英国人建造的企业对该时期法国工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约翰·威尔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国第一座焦炭炼铁炉。 英国资本、技术知识和熟练的工程师促进了法国内部的汽船运输和铁路建设。 19世纪40年代,约有一半的法国铁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国的。 在法国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胜枚举,至1830年,有1.5至2万英国工人受雇于法国,在工厂、铁路和运河上操纵从英国进口的设备。 英国人约翰·休斯1869年与新俄罗斯合作创建了乌克兰炼铁工业,最初该企业的矿工、搅炼工和高炉工都来自威尔士。 爱尔兰企业家W.T.马尔瓦尼及其合伙人在开发鲁尔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兰开夏机械师威廉、科克里尔帮助比利时创建了纺织业和冶金工业,并在那里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 挪威也是因引进英国技术和设备,才发展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 英国技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对外投资。 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在英国资本的支持下,在欧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铁路公司,内河航运公司、矿山、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煤气厂和自来水厂。 资本输出与机器设备的出口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三者往往紧密相联,互相密不可分。 英国和跟随其后的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也传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但这些国家的命运与欧美国家大不相同,这在下一节里谈。 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开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与欧美国家比较起来,亚非拉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极具艰难曲折的,充满了险阻和挫折,阻力主要来自欧美列强的掠夺和奴役性政策。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接纳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 同时,欧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 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形成剩余资本,需要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 工业革命也使欧美大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物质力量。 19世纪,特别是该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 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英国掠夺的首要对象。 到19世纪中,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通过2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 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州、文莱、阿富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宣布它们为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 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稍后又与英国划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 非洲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但那里资源十分丰富,是西方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埃及于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然后英国殖民主义者溯尼罗河而上,占领苏丹和整个尼罗河流域,法国则把阿尔及尔、突尼斯和北摩洛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西非,英、法为争夺尼日尔河和刚果河流域而进行角逐。 英国占领了塞拉利昂、冈比亚河、伏尔塔河、尼日尔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利亚。 从80年代起,从地中海到几内亚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属非洲。 德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家们就建立殖民协会(1882年),推动殖民扩张。 德国在80年代夺占盛产金刚石的安格拉、佩昆纳,并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 荷兰和比利时也参与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美国在1817年成立殖民协会,鼓吹殖民主义。 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 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 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关岛、菲律宾群岛,并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间,拉美人民经过独立运动,纷纷取得民族独立。 但新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很软弱,英、法、美等国资本乘虚而入,加紧进行经济渗透,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它们通过大量移民、直接投资、进行不平等贸易等方式,掠夺该地区资源,剥削其廉价劳动力,使这些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 在前工业化时期,殖民掠夺的主角是商业资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许公司。 它们对殖民地虽然也进行经济开发,但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掠夺式贸易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 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采伐森林,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场。 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除了掠取黄金、金刚石、象牙等贵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猎获黑人,从事奴隶贸易,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认为把非洲开辟为工业品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有利,转而采取反对奴隶贸易的立场,原先积极从事奴隶贸易的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都在19世纪头20年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欧洲工业国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那里的矿山和土地,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澳大利亚在1820年前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此后英国改变政策,从1840年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转向重视经济开发,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黄金等矿藏,发展养羊业,把澳变成“‘约翰牛’的羊毛袋”。 1807年,澳大利亚开始出口细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达250万磅。 1851年,澳多处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此后10年间,黄金开采量价值万英镑,在此期间羊毛出口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1倍以上。 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母国。 英国对印度掠夺方式的改变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国家命运的影响。 原先,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 它强占印度土地,征收赋税,巧取豪夺。 该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棉丝织品和茶叶向欧洲市场的出口,赚取暴利。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新生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 1813年,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被取消,变成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军事行政机构。 从此,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 印度曾是纺织工业大国,其手工棉丝织品曾享誉欧洲市场。 英国为保护本国毛织业,曾禁止英国人穿戴印度棉织品,对进口棉布征收高额关税。 英国机器纺织业发展起来以后,机制棉纱和布匹大量输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从5690万码(包括中国、日本、爪哇)增加到万码,出口印度的棉纱从490万磅增至4710万磅。 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出口总额的1/4。 印度从棉丝织的重要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进口的棉制品和丝毛织品已占商品总额的50%以上。 英国的机器制成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的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手工业。 英国的蒸汽机的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使千百万城乡手工业者和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民丧失生计。 除纺织品以外,英国还向印度出口金属制品、陶瓷、玻璃、纸张等工业制成品,印度成为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时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了欧美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东方,只有日本幸免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剧,它通过明治维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独立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最后也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美工业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业制成品。 以英国为例,1870—1879年期间,英国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仅占16.6%,而工业品却占83.4%,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占86.6%,工业品仅占13.4%。 同殖民地的贸易在主要殖民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拿英国来说,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占30.3%,原料占34.5%。 西方工业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对亚非拉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国家的机器制成品在大量倾销到这些地区的时候,摧毁了当地传统的手工业,使土著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西方工业强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发矿藏,发展单一农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把这些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原料供给地和投资场所。 工业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开发带有强烈的掠夺和奴役性质,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 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受奴役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其财政、海关,主宰其经济生活,使其长期处于依属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强国在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带到那里。 西方列强的殖民开发打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和隔绝状态,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土崩瓦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把亚非拉国家卷进了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 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一般都投资兴建铁路,发展陆上和水上运输,发展商业,开设银行,建立工厂,兴办学校,这些经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社会的改造。 殖民地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们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以后,终于觉醒,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获得解放,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世界历也发展的进程,它不仅使西欧北美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 也改变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命运,把它们卷进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7下历史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单元巩固练习题(1) 人教版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1、辽: 916年,_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2、北宋:______年, __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 ______,史称北宋。 3、西夏: 1038年,党项族首领 ________ 建立 _______,定都兴庆。 2、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 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岁币”。 4、澶渊之盟的评价: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好的影响)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双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5、1044年,_______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疆贸易市场。 评价: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十一课 宋金南北对峙金 建立民族:女真 建立者:(金太祖)建立时间: 年都城:会宁 先后灭掉辽、北宋。 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建立时间:1127年 都城:_______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和,宣告北宋的灭亡。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后被害死。 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1140年, 是岳飞取得的一场对金军的大胜。 岳飞抗金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金南北对峙: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目的:加强统治;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① 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在 时完成转移。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宋代人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 4、宋代,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5、宋代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6、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7、宋朝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宋朝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 机构。 8、南宋时,福建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 ;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 、 。 2.宋朝开国后实行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商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在 时,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官。 3、乡村生活 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指元旦4.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4.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 ,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蹴鞠。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1_________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___________”。 贡献:建立蒙古政权实行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2、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_______(元世祖)改国号为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建立元朝,定都_____。 4、忽必烈的改革:措施: 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___________。 (中央设“_______”,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中央政府管理);②推行_________政策。 (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 还命令司农司编写《____________》)。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____________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___________的目的。 6、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 发明时间:________ 发明者:_______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_______;北宋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应用到航海上。 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 _______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后经______人传入欧洲,意义:改变作战方式,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4、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_________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意义:_______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_______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5、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著《____________》,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和“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1、北宋史学家__________主持编写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巨著----《____________》。 2、《资治通鉴》记述了从____________的三家分晋到__________年共1362年的历史。 它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为宗旨,记事确实可靠,文字简洁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_______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他的词__________,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女词人_______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5、___________的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 巩固练习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参考下图指出,这一时期统治滨州一带的政权是( )A.北宋B.西夏C.金D.南宋3、《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4、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理藩院5、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 ”(唐•杜牧)B.“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6、“苏湖熟,天下足”表面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7、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写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10、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11、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C.纸币与铜钱并行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12、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13、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 ABC D14、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 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 秦朝 B.汉朝 C. 唐朝 D.宋15、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农民用曲辕犁耕地B.长安城内有许多“瓦子”,十分热闹C.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D.家中摆放着唐三彩16、南宋一商人来到都城临安,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A.用纸币购物B.在邸店住宿C.与机户交流经营策略D.在夜市买小吃17、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统一六国B.建立唐朝 C.统一蒙古 D建立明朝18、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1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0、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 C.努尔哈赤D.皇太极2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是( )A.藏族 B.壮族 C.回族D.维吾尔族22、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是( )A.维吾尔族B.朝鲜族 C.回族 D.色目族23.澶渊之盟使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维持了长久和平关系?( )A.辽夏之间B.辽宋之间C.宋夏之间D.宋金之间24.“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 )。 A.宋高宗时B.宋真宗时C.宋太宗时D.宋太祖时25.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宋和议B.辽宋和议C.夏宋和议D.金灭辽26.下列对岳飞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生廉洁奉公B.从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C.他的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D.最后因谋反朝廷被杀害27.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B.水稻C.粟 D.棉花28.“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29.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B.扬州 C.泉州D.刘家港30.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是在()。 A.汉代B.宋代 C.唐代D.三国31.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32.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价格低廉 D.达官贵人的需要33.蒙古政权建立于()。 A.1271年B.1206年C.1272年D.1279年34.关于隋朝、元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C.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D.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35.元朝时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D.回族36.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C.郡县制度 D.三省六部制37.我国四大发明中北宋时期发明的是()。 A.造纸术和火药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C.火药和指南针D.指南针和造纸术38.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 A.北宋末年 B.元朝中期 C.南宋初期 D.唐朝末期39.我国棉纺织业兴起于( )。 A.江浙B.四川 C.海南岛D.中原40.《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A.司马迁B.司马炎C.司马光D.司马昭41.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B.词 C.散曲D.小说42.《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苏轼 D.郑板桥 43.指出下列名句的作者:(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4.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都城,请写出下列政权的都城:(4分)(1)辽 (2)西夏(3)金(4)元45.小明爱好收藏历史小说,请帮助他标识下列小说故事发生的朝代。 (1)《杨家将》(2)《瓦岗军》(3)《岳飞传》(4)《东周列国志》46.阅读以下四幅图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1)你能一一说出我国创造的这些文明吗?(2)你能说出其中哪些是在宋元时期创造的吗?(3)你能说出这些发明创造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吗?(4)你知道当今我国的哪一项基本国策与科技有关?47.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产生?(2)在上图中哪幅反映的是最早的纸币?(3)纸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4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根据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后期,汉匈两大民族友好交往的开端最突出的事件是什么? (2)说出与唐朝关系密切的五个少数民族,说明唐朝与其中一个民族是如何“和同为一家”的。 (3)元朝时形成了哪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它们主要信仰什么宗教? (4)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对少数民族采取了那些政策? 49、读下图请回答(1)上图所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是谁建立的?(2)从图可看出当时统治者采取什么制度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3)该朝统治者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请任举两例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标签: 发展农业 发展经济 前期经济很重要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收入 开采矿产等 如征收赋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