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预警系统:设置警报器或陷阱来检测入侵者或危险。

admin 攻略 35

预警系统是检测入侵者或危险并发出警报的系统。它们可以帮助保护您的财产、家人和自己免受伤害。建立预警系统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探讨一些最常见的方法。

警报器

警报器是检测入侵者或危险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警报器,包括:

  • 门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门或窗户打开时触发警报。
  • 运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检测到运动时触发警报。
  • 玻璃破碎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玻璃破碎时触发警报。
  • 烟雾探测器:这些传感器在检测到烟雾时触发警报。
  • 一氧化碳探测器:这些传感器在检测到一氧化碳时触发警报。

选择警报器时,请考虑以下因素:

  • 报警类型:您希望警报器发出声音、灯光监控类型:您希望监控系统监控什么?
  • 覆盖范围:监控系统覆盖的区域有多大?
  • 安装难度:您自己能安装监控系统吗,还是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 成本:监控系统安装和维护的成本是多少?

总结

建立预警系统是保护您的财产、家人和自己免受伤害的最重要步骤之一。通过考虑本文中概述的因素,您可以选择最适合您需求的预警系统。


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电脑将会变成什么样?

计算机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让人惶惶不安的一些副产品。 如今,电脑的应用几乎遍及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电脑病毒的肆虐也常常令人坐立不安。 原来的“CIH”病毒着实让大家恐慌了一阵子,现在又有了令人谈之色变的I-WORM/Sircam网络蠕虫病毒,而且余毒未尽;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子邮件的快捷和方便时,电子邮件病毒的大举入侵又让人不知所措。 合作伙伴发来的计划书可能是极具杀伤力的病毒,同事交给你的工作报告也可能会损害你的电脑!别以为这是耸人听闻,在新近出现的电脑病毒面前,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我们的电脑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堪一击吗?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但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进入网络,电脑病毒爆发的消息不绝于耳,各种反病毒警告信息随处可见,“某某病毒泛滥程度和危害程度相当严重,必须严加防范……”、“某某病毒全球流行,使数十万台电脑中毒,造成xx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看着看着,心头不禁一颤,要知道,由于Inernet的存在与高速发展,人们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重要资料都通过电脑数据库保存,通过网络访问。 如果我们的信息平台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那后果可想而知。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是我们的防病毒软件功能有限,还是电脑病毒进行速度太快,或者是商家的蓄意炒作、危言耸听? 计算机病毒危害不容轻视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 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 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1983年计算机病毒首次被确认,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 直到1987年,计算机病毒才开始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 我国于1989年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发现病毒。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数万种病毒,其品种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并且病毒的花样不断翻新,编程手段越来越高明,令人防不胜防。 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病毒的空前活跃,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更快更广,Windows病毒更加复杂,带有黑客性质的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等有害代码大量涌现。 病毒是网络的一大杀手,各类电脑恶性病毒通过网络疯狂地传播,防不胜防的Internet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企业的局域网也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力度。 1998年的“CIH”病毒、1999年的“美丽杀手”病毒、今年5月的“爱虫”病毒以及现在广为流行并已经蹿升至全球病毒排行榜榜首的I-WORM/Sircam网络蠕虫病毒,都给电脑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到目前为止,Sircam病毒已使95个国家的用户受到感染,甚至连美国反病毒中心的电脑也不能幸免,韩国第一大网络服务公司也中了招,病毒触发的信息流使网络连日阻塞。 在国内,该病毒竟然借著名网友老榕的名人效应向电脑用户大肆传播……一条条报告被病毒破坏的新信息还不断传来,这一切让人触目惊心。 美国Gartner研究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下一代计算机病毒或者其它的恶意编码将会以极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大规模侵扰”,它会比现在的病毒更具破坏性。 报告称,到明年年底,针对互联网用户的“大规模侵扰”将会发生,而且这种网络攻击的目标不再只是故意破坏行为,还具偷窃行为,它将截取合法用户的资料进行犯罪活动。 分析家们称,自从1998年以来,电脑病毒的性质就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制造明显的、令人讨厌的病毒开始发展成为暗中进行的安全威胁来源。 我们将与病毒长久共存 在电脑病毒大量肆虐的时候正是杀毒软件大显身手的最好时机,各杀毒软件厂商纷纷推出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并针对最新的电脑病毒及时地推出最新版本,众杀毒厂商都在为日益猖獗的病毒的防范和查杀而不遗余力。 然而,从各方面统计反馈的数据显示,每个新病毒的出现甚至某个病毒的不同发作日还是会有大面积的受害用户。 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呢?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广大计算机用户所使用的杀毒软件产品不一,版本不一,用户使用和升级杀毒软件有随意性,有的甚至从未升级。 再加上病毒的大量拥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用户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对电脑病毒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病毒屡屡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计算机用户使用的各类软件产品自身的安全性也有待提高。 事实已经证明,软件中的Bug既是病毒的入口,又可能是黑客入侵的方便之门,同时又是电脑运行时发生冲突、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的根源,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要求商家提高其软件产品的安全性能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软件产品的生产厂商也有义务提高自家产品的安全规格。 虽然,现在的杀毒软件成为用户防病毒的首选,各厂商提供的杀毒软件及防火墙是我们防御、消除电脑病毒的主要手段。 特征代码法、校验和法、行为监测法、软件模拟法、VICE先知扫描法等病毒检测方法也是在同病毒斗争中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在电脑世界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尤其集中地表现在黑客的入侵与反入侵、电脑病毒的攻击与反攻击上。 目前,病毒层出不穷,计算机病毒之所以到处不断的泛滥,其中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就是查解病毒的手段老是跟在一些新病毒的后面发展,因为大部分的杀毒软件都只能在病毒出现后,才能根据病毒特征得出解毒之道。 如此一来,防毒软件的局限性便可见一斑,防毒能力势必大打折扣。 病毒产生在先、诊治手段在后,让病毒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将长期存在,病毒到处传染也就在所难免。 并且,根据实验结果,最好的防病毒产品,对新病毒的漏网率为百分之二十。 那么,十个新病毒就可能有两个漏网,往往用户的机器中也就染上了那么一两种病毒,而就这一两种病毒就足以使机器彻底瘫痪。 和真的的病毒一样,尽管人类制出的克制病毒的方法有多么的先进,病毒可能在一段时间里真的被克制,不过病毒的变异很快就使得这些办法对它再也起不了作用。 所以又得要升级对付这些进化后的病毒的新方法。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电脑病毒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是以前它的进化能力还不是太强。 根据美国一些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专家,令样式匹配束手无策的病毒很可能出现并大肆破坏,而实际上一些从事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研究所已经制造出这些病毒。 这些病毒让这些样式匹配式的扫描方法无用的原因是它可以使进行反推变异的过程变得很长,查找到一种病毒可能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这样就使得这些样式匹配扫描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杀毒软件对一个文件要检测的病毒是数目可能不下数万种,如果每一种就要用几分钟,那么可能到世界末日还是没有扫描结束。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观点正视如下现实:1、目前的防病毒软硬件不可能自动防今后一切病毒!2、目前的查解病毒软硬件不可能自动查解一切病毒后而又能正确自动恢复被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 3、目前的防、查、解病毒软件和硬件, 如果其对付的病毒种类越多,误查误报现象也将增加,也不排除有误解或解坏现象。 有的杀毒软件干脆只杀除其已知病毒的70%,复杂病毒就只查不杀了。 4、目前的防、查、解病毒软件和硬件是易耗品,必须经常更新、升级或自我升级。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电脑的“内忧外患”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自然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电脑病毒将与电脑共生共灭,这就犹如有矛就有盾,这也象人自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会生病、受伤一样。 并不是我们的杀毒软件无能,而是病毒太狡猾。 对付它只能设法抵御,用病毒防火墙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要奢望有一劳永逸的防毒办法。 我们只有持有这颗“平常心”,才能拟定出切实可行的抵御电脑“内忧外患”的持久战的战略和战术来。 安装病毒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及时升级病毒代码库是一套不错的防治病毒方法。 计算机软件的脆弱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注定了我们将与病毒长久共存。 寻找抗病毒的有效方法 杀病毒软件技术何去何从,杀病毒软件究竟该往何处去?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多年病毒防治工作的经验来看,从根本上完全杜绝和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们目前面临的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事件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日益增多,并且,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破坏方式日趋多样化。 每出现一种新病毒,就要有一些用户成为病毒的受害者。 面对此种形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力争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因此,因此,急需建立一种快速的预警机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捕获病毒,向计算机用户发出警报,提供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案。 为遭受计算机病毒攻击、破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恢复方案,保障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安全。 现在市场上有林林总总的杀毒软件,这些软件对自己的宣传也都各有重点。 其实如果对杀毒软件略有认识人应该都知道,虽然有这么多的杀毒软件,其实这些年来杀毒软件的开发商做出的产品在病毒扫描的方法上都差不多。 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些软件对病毒的检测能力都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其实这些软件的杀毒能力其实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不过据最新的权威人士介绍,因为电脑病毒就像真的病毒一样会不断都进化,而且进化的速度也丝毫不比真正的病毒差,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某些电脑病毒可能会进化到一个以现在的杀毒软件的检测模式是毫无用处的程度。 正因为这样,所以开发新的病毒检测方法就刻不容缓了。 与全球接轨,和国际间开展广泛的合作是提升中国杀毒软件产业的正确选择。 新病毒层出不穷,病毒技术不断变化,决定了杀毒软件永远都无法一劳永逸,而防病毒的开发更多是一种交互的过程,是开发者与使用者交互的过程,只有以充分、细致的交流为基础,杀毒软件才有可能涵盖尽可能多的病毒家族。 而且,现在的电脑病毒正朝着能更好的隐蔽自己并对抗反病毒手段的方向在发展,新兴的病毒正逐步摆脱平台的依赖性,它们以ActiveX技术和Java Applet为载体,潜伏在HTML网页里面。 用户只要简单地浏览Internet网页,就会将ActiveX或Java程序下载到自己的硬盘中,这时用户完全毫无觉察,因为它们不需要专门的下载某个文件或者阅读电子邮件附件,大大增加了发现病毒的难度。 我们的杀毒软件的发展、更新速度必须紧紧跟上或者大大超过病毒的生产、传播速度,最起码在新病毒刚露头角时,就应有能立即快速将其查找出来的手段,这样可针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新病毒消灭在初发阶段,及早地限制住新病毒的流行。 一款好的防病毒软件至少应该具有的功能: 1.强大的病毒查杀能力。 病毒的数量、种类呈迅猛发展的趋势,能查杀病毒的种类也就成为评测杀毒软件的指标之一,同时也要关注它对实际流行病毒的查杀能力。 要求软件能对各种变体代码机和病毒制造机自动分析、辨别,对它们产生的各种病毒真正实现全部查出和解除。 2.对新病毒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一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衡量:软件供应商的病毒信息搜集网络、病毒代码的更新周期和供应商对用户发现的新病毒的反应周期。 3.未知病毒预测:使用代码分析和病毒常用手段的综合加权分析,检测还没有命名的未知病毒,并能报告出未知病毒感染的目标类型和病毒类别。 当今,每天都会出现很多种病毒,因此能否查解未知病毒,能否跟得上病毒的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4.先进的病毒实时监测及解毒能力。 按照统计,目前的病毒中最常见的是通过邮件系统来传输,另外还有一些病毒通过网页传播。 这些传播途径都有一定的实时性,用户无法人为地了解可能感染的时间。 因此,防病毒软件的实时监测,并将检测出的病毒当场解除能力显得相当重要。 5.强有力的病毒源跟踪机制:在网络上查到病毒时,能准确定位有关的网站或相关的计算机,记入报告文件,并给网站和管理员发送病毒的消息,帮助管理员快速地找到病毒源。 6.快速、方便地升级,反病毒软件应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病毒代码和病毒查杀引擎的更新,并可以通过一定的设置自动进行,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的介入。 7.智能安装、远程识别。 由于局域网中,服务器、客户端承担的任务不同,在防病毒方面的要求也不大一样。 因此在安装时如果能够自动区分服务器与客户端,并安装相应的软件,这对管理员来说将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 8.界面友好、管理方便、易于操作。 系统的可管理性是系统管理员尤其需要注意的。 管理者需要随时随地了解各台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情况,并借此制定或调整防病毒策略。 9.对现有资源的占用情况要少。 防病毒程序进行实时监控都或多或少地要占用部分系统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系统性能的降低。 另一个是升级信息的交换,下载和分发升级信息都将或多或少地占用网络带宽。 10.系统兼容性要好,并能实现多平台支持。 系统兼容性和多平台支持能力并不是仅仅选购防病毒软件时需要考虑的事,而是买绝大多数软件时都必须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是,防病毒软件的一部分常驻程序如果跟其它软件不兼容,将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11.灾难恢复:提供磁盘关键数据的保护和系统文件备份,无论在病毒、断电或其他任何事故导致文件损坏、硬盘数据丢失或系统无法启动时,仅用一张软盘就可实现快捷的灾难恢复。 12.合理的软件价格。 就价格来说,企业级防病毒软件大多是按照网络规模来确定初次购买和后继的升级费用的。 初次购买后,软件商一般会提供一定时期的免费升级,而此后的升级及服务如何收费也需做到心中有数。 13.软件商的企业实力要强。 软件商的实力,一方面指它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后续发展能力。 因为企业级防毒软件实际是用户企业与防病毒厂商的长期合作,企业实力将会影响这种合作的持续性,从而影响到用户企业在此方面的投入成本。 对用户需要来说,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经常对重要资料进行备份! 对用户需要来说,抗病毒最有效的手段是:实现病毒库的快速升级! 对用户需要来说,病毒破坏后最没办法的办法是:实行灾难恢复! 谁能“毒”霸天下? 不少杀毒厂商慨叹现在再也没有当年像CIH一样的热点, 没有一个可以它们再大炒一把的病毒。 杀毒软件市场从瑞星研制硬件防病毒卡开始单机版反病毒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到目前的群雄并起,瑞星、KV300和金山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然形成。 以此为首的国内杀毒软件品牌占有约90%的市场,而在企业级的网络杀毒市场,国内杀毒软件企业则几乎还是空白。 如今的杀病毒软件已经从粗放的增长状态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病毒将逐步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主流,网络反病毒技术也将成为下一代防病毒技术的重点,也是下一代防病毒软件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厂商的介入,随着每日病毒概念的引进,中外杀毒软件“你方唱罢我登场”,单个病毒可以造就某一家杀毒软件厂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今后的竞争将更多在技术及服务层面。 去年根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的调查,现在新增60%以上的病毒是通过Internet传播,可以说Internet的防毒能力成为杀病毒软件关键技术,在这方面,国际的杀毒软件如:熊猫卫士、Norton、Macfee走到了前面,它们均可以支持所有的Internet 协议,辨识出其中病毒,而国内的杀毒厂商则相对滞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和其他行业相似,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厂商一般会以价格战来拉开市场王位之争的序幕。 从用户的角度看,短期内是好事,获得了实惠,然而事情最终的发展会是这样的吗?众所周知,在计算机病毒防治这个市场,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最主要的是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支持,这一点比其他大多数行业更明显。 过度的价格竞争必将导致市场的混乱,在销售渠道中如果没有充分利润空间而导致市场疲软,从而影响到厂商在技术和服务上的跟进,最终无疑会将自己推上绝路。 如何让市场有序起来,让厂商更多地致力于更高层次的技术和服务上,而非在价格及不正规的营销方式上竞争,这需要厂商和销售渠道的更多自律及用户市场的更多协作。 如今的杀毒软件厂商,无论是国内、国外品牌,都把重视软件服务,拓展服务队伍,整合服务资源作为当务之急。 国产品牌摒弃了以往价格大战,把焦点集中在服务支持上,纷纷推出服务新概念,瑞星建立网络ASP平台和主题社区服务,金山采用了新的客户服务模式,洋品牌熊猫软件更是放言要让中国用户从单纯购买一个杀毒软件转变到购买一个杀毒软件加一套增值服务;NAI则大手笔在北京成立NAI网络安全及管理培训中心,同时成立Sniffer(中国区)大学,把全球认证网络专家(CNX)机制引入我国。 正因为用户在病毒防治过程中对服务的巨大需求,才使得正版杀毒软件在盗版横行的软件市场能够一枝独秀。 现在,电脑应用几乎遍及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电脑病毒的肆虐也常常使人坐立不安。 很多人对电脑病毒和杀毒软件知之甚少,只好买知名度高的杀毒软件。 这里往往有一个误区:广告多就是知名度高,技术也就好,而不去了解产品主要的杀毒技术如何。 并且,还有一个怪现象:很多厂商都在拼命地炒作个别的几种电脑病毒,把它们说得神乎其神,仿佛对这几种个别病毒的杀解能力竟然成了用来鉴别杀毒软件质量的标准!殊不知,目前病毒已达数万种,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软件的杀毒效果不是靠“吹”出来的,消费者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对广大计算机用户来说,拥有一款好的杀毒软件还是必要的。 当然,任何一种杀毒软件都有其特殊的功效,当被问及如果面临选择,他们将倾心于哪一种品牌时,回答是各有千秋。 可见,在这诱人的“毒”场之争中,各开发商的不遗余力也算得到了用户的认同。 至于日后究竟谁主沉浮,谁能“毒”霸天下,我们拭目以待。 让噩梦不再继续 远离电脑病毒 计算机万一“中毒”,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将是一场可怕的噩梦。 不过,我们也用不着害怕!要知道,计算机病毒有它特定的生存环境,而人们总能找到办法消灭它们。 自古,邪不压正!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也不难,关键是我们大多数的计算机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电脑病毒的危害认识不足,并缺乏一定的电脑病毒防治经验,从而使得电脑病毒有机可乘,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电脑安全。 我们知道,病毒的传染,从广义上讲,无非就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网络,二是软盘与光盘等介质。 中国首次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显示:从病毒的感染渠道看,国际上以网络感染为主,但在国内,由于盗版现象严重,光盘和软盘仍然是最主要的感染渠道,大约有百分之四十三的用户是通过这一渠道被感染,而通过网络下载软件、电子邮件以及局域网被感染的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二十七、十六以及十四。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通过互联网传递病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近期流行的I-WORM/Sircam网络蠕虫病毒并造成大面积危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为此,我们更要特别注意在网上的行为。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不要安装从那些不知名的网站下载的软件。 有些程序可能包含病毒或本身就是木马程序,如果你一旦安装,它们就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你的系统或者连接到远程的服务器。 这样,病毒或黑客就可以很容易进入你的电脑,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作。 2、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前段时间在互连网上到处散发的那个美丽诱人的网址“万花谷”,实际上就是一个恶意“陷阱”,这是有人利用Java 最新技术进行破坏的又一个恶意网址。 只要您经不住诱惑,用鼠标轻轻点一下,计算机就将瘫痪。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现广为传播的大部分电脑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的。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开启,同时至少一周进行一次升级。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重要文件,否则您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病毒将带着您的机密文件在网上随意传播。 上周乌克兰政府的一些保密文件发生泄露,上月底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的部分文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泄露,幕后黑手正是Sircam病毒。 6、使用正版软件,并定期升级你的系统。 很多常用的程序和操作系统在一定程序上都存在某些漏洞,并经常被发现。 这些漏洞会很快地在黑客中传开,某些漏洞会让入侵者很容易进入到你的系统。 因此,我们一定要小心防范。 软件的开发商经常会公布一些补丁程序,以便用户补救这些漏洞。 建议广大计算机用户在网上订阅关于这些漏洞的邮件列表,以使入侵者无机可乘。 对于软盘、光盘等介质传染的病毒,预防的方法就是不要随便运行程序或安装软件。 较好的做法是先复制到硬盘上,接着用杀毒软件检查一遍,再执行安装或运行命令。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对当现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病毒发展趋势的研究。 目前,随着掌上型移动通讯工具和PDA的广泛使用,针对这类系统的病毒已经开始出现。 尤其是随着WAP协议的功能日益增强,病毒对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威胁越来越大。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提前做好技术上的贮备,应尽快建立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应急体系,并建立病毒事故分析制度,对系统风险进行评估,严阵以待,保障我国的信息安全。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

5.1 预测与预警各部门应针对潜在风险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突发事故。 所有应急人员需熟练掌握至少两种预警通信方式。 5.1.1 预警级别与发布基于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预测分析,对可能的突发事故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根据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分别对应重大、较大和一般潜在后果。 预警信息包括事故类别、地点、起始时间、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应采取措施和发布级别等,发布、调整和解除需经领导批准,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警报器等方式进行,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大声呼叫、敲击器物或电话报警。 5.2 应急处置5.2.1 信息报告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第一目击者应立即向相关部门领导报告,最迟不超过10分钟,并通知专职人员和专业部门。 应急过程中需持续报告相关情况。 5.2.2 先期处置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根据职责和权限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5.2.3 应急响应5.2.3.1 若先期处置无效,应启动相关预案,由应急指挥机构或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5.2.3.2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处置,协调调集安全防护装备,应急救援人员应采取安全措施,遵守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规定。 5.2.3.3 需多部门参与处置的突发事故,由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指挥,其他部门协助。 5.2.3.4 应急救援队伍包括特种设备、机械伤害、消防等队伍。 5.2.4 应急结束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结束或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撤销,恢复正常工作。 5.3 恢复与重建5.3.1 善后处置做好伤亡人员、应急工作人员及物资的补充工作,处理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问题。 5.3.2 调查与评估对重大突发事故进行调查评估,遵循“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5.3.3 恢复重建根据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工作。 5.4 信息的报告与发布突发事故信息发布应迅速、准确、客观、全面。 重大事故发生后及时向上级和地方政府报告,发布信息包括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形式包括授权报告、组织报道、接受采访等。

生物入侵者的观点

图例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目录定义标准引发问题造成损失引入项目我们能做些什么?入侵种类词语解释特点机制外来物种入侵中的入侵和扩散机制1、生物入侵者的特点2、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3、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人为关系人类活动和生物入侵者1、有意引种2、无意引种影响危害(一)对生态的影响(二)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三)对经济的影响同名文章原文有关资料定义标准引发问题造成损失引入项目我们能做些什么?入侵种类词语解释特点机制 外来物种入侵中的入侵和扩散机制 1、生物入侵者的特点 2、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 3、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人为关系 人类活动和生物入侵者 1、有意引种 2、无意引种影响危害 (一)对生态的影响 (二)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对经济的影响同名文章 原文有关资料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标准生物入侵者:alien invasive species 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编辑本段引发问题入侵物种引起什么问题? 直接减少物种数量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 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编辑本段造成损失入侵物种使我们造成什么损失? 1.生物多样性极其功能的丧失,这包括: 2.生态系统效益 3.生物资源 4.社会效益 5.40% 的世界经济和大约80%贫困人口的需求来自生物多样性。 6.当地物种和生态景观特有性的丧失, 7.生态旅游收入 8.当地土特生物产品 9.社会效益 10.全球化越盛行,当地特有性价值越高 11.周围农业和林业收入的减少 12.虫控制花费 13.杂草控制花费 14.土壤肥力降低 15.水资源调节能力下降 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依赖于其周围或更远地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作为害虫和火灾的屏障,并保护土壤、营养和水资源编辑本段引入项目中国现在正在开展的最危险的大规模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 包括桉树、外来松树、外来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草料栽培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 保护区绿化 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 城市绿化 大量外来入侵种都是为观赏植物引进 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淡水和海水养殖业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严重的 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西番莲 (Passiflora coerulea)编辑本段我们能做些什么?外来物种的有意引入和传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什么物种? 引入到哪里? 引入多少? 应用面积多少? 在保护区极其附近禁止引入外来种 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当地物种没有同样的功能, 在所有的植被恢复项目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 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提倡使用当地物种 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当地物种的种源培育研究 发动民众采集和培育当地物种种子 建立入侵种预警系统 建立中国外来物种信息系统 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 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约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编辑本段入侵种类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 人自然情况下,山脉、河流、海洋等的阻隔以及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准的。 虽然也有由于气候和地质构造变化,使动物、植物或病原体进入新的系统的情况,但更多的却是由于人类活动而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物种迁移。 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系统的建立、稳定及演化的机制是分不开的。 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人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后,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也可能其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新的坏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 此时,这个外来种就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外来入侵种。 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就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编辑本段特点机制外来物种入侵中的入侵和扩散机制一个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最后是否形成入侵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以及这个环境是否容易被这个物种入侵。 1、生物入侵者的特点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温度、湿度、海拔、土壤、营养等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自行繁衍。 许多外来物种虽然可以形成自然种群,但多数种群数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会造成危害。 造成生物灾害的外来入侵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适应能力强;(2)繁殖能力强;(3)传播能力强。 2、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或多或少都有外来物种的入侵,但其中一些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入侵。 和外来入侵种一样,这些容易遭到入侵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1)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2)缺乏自然控制机制;(3)人类进入的频率高。 3、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依据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以及入侵种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预计在我国外来种容易入侵的区域。 (1)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 经国际货运传入的外来种往往首先在港口、口岸附近登陆,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立小的种群而后开始扩散;轮船的压舱水排放和营附着生活的海洋物种也常常在港口落脚;火车、汽车携带的外来种则容易在铁路、公路两侧定居、扩散。 (2)认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 人类活动可直接带来外来种。 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本来是稳定的,严重的认为干扰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使生态系统退化、多样性下降,给外来种的入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物种多样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 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抑制力也低,天敌种类少,外来种容易生存,种群容易扩增。 (4)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 在这些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短时间内受到严重破坏,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得简单,入侵种极易迅速占据大量的生态位而成为优势物种。 (5)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如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常常给外来入侵种的大爆发提供良好的条件。 编辑本段人为关系人类活动和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待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 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 1、有意引种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专一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地或未经授权地)。 如:水葫芦。 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的。 但因为环境适宜,繁殖太快等原因,对中国多处水源造成危害。 2、无意引种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地地方,从而形成地非有意地引入。 如:红火蚁。 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 编辑本段影响危害生物入侵的危害(一)对生态的影响为什么外来生物在原产地不造成危害,进入新的地区后却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某种生物在甲生态系统中由于受到生境、天敌、物种之间竞争和人为干扰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与外界环境已构成协调的生态系统,因此该物种在甲生态系统表现得很“温和”;当人们有意识地把这个种引入(或无意地带入)到乙生态系统这一新的环境中,引入或带入的仅仅是该物种,没有(也不可能)将它在原产地的生境、天敌、竞争和干扰等限制因素也一同引进或同时带入,因此该物种就可能在乙生态系统更适宜的环境中“为所欲为”,暴发性发展,反客为主,对乙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这就是说,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如下: 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 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 某些外来生物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 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生存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 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 %,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 豚草优势度为0.85~1.0,群落多样性为0~0.62。 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 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厦门鼓浪屿的猫爪藤攀爬绿化树木,在树冠上形成大片单优群落,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导致死亡。 5.过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 巨尾桉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在一些地方,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 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就会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 因此引进巨尾桉同样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控制性引进。 6.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 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 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如厦门的猫爪藤,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景观。 7.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 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甚至人们的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特别是傣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周围都有其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对当地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飞机草、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植物不断竞争、取代本地植物资源,生物入侵正在无声地削弱民族文化的根基。 外来种对人类健康可构成直接威胁。 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疯牛病、口蹄疫、艾滋病更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三)对经济的影响外来入侵种可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危害。 保守估计,外来种每年给我国的经济带来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1.外来入侵动植物成为直接危害农林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有害生物 外来入侵动植物对农田、园艺、草坪、森林、畜牧、水产等可带来直接经济危害。 水花生对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莴苣5种作物全生育期引致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5 %、36 %、19 %、63 %和47 %。 广东、云南、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每年都要人工打捞水葫芦,仅浙江温州市和福建莆田市1999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分别为1 000和500万元,全国总的费用有多少,目前没有准确统计,至少超过1亿元,而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损失更大。 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它寄生22个科的110种植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类受害严重,包括黄瓜、甜瓜、西瓜、西葫芦、丝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豌豆和扁豆等,目前在我国,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 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在短短十年间,疫区已扩至江浙六省,发生面积约6.6万公顷,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来种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贸易制裁的重要借口或手段。 近年来我国出口美国的木制包装品因光肩星天牛问题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损失。 2.外来有害生物通过影响生态系统而给旅游业带来损失 如在云南昆明市,20世纪70-80年代建成了大观河的理想的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昆明市内开始乘船游滇池和西山。 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原来在大观河两侧的配套的旅游设施只好报废或改作他用。 3.外来生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计算间接损失往往十分困难。 但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不大。 比如,大量的水葫芦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有的因此而被废弃使用,由此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变化,并加剧了旱灾、水灾的危害程度;而且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地,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尽管这些损失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编辑本段同名文章原文作者:梅涛 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 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 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 “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 另外,“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标签: 建立预警系统 设置警报器或陷阱来检测入侵者或危险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