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姜维传:攻克战场,成就无双传说

admin 攻略 30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其英勇善战、智谋过人而闻名。在《三国志》中,姜维传以其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姜维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这位蜀汉名将的传奇事迹。

初出茅庐,拜服诸葛亮

姜维早年仕于魏国,后归降蜀汉。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北伐祁山,姜维出奇计,助蜀军攻克祁山,令魏军闻风丧胆。诸葛亮识得姜维之才,破格重用,委以重任。

北伐中原,智勇兼备

姜维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屡立战功。他足智多谋,善于运筹帷幄。在街亭之战中,姜维以寡敌众,成功抵御了魏军的主力部队,为蜀军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蜀汉之柱,力挽狂澜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继承其遗志,继续肩负起北伐中原的重任。在蜀汉后期,姜维多次率军北伐,虽屡遭挫败,但仍不气馁,誓死捍卫蜀汉江山。

泣血街亭,壮志未酬

魏延街亭失守,蜀军全线溃败。姜维力挽狂澜,多次向魏延讨要兵力支援,但魏延拒不配合。最终导致姜维被迫退守汉中,蜀汉北伐大业也从此中断。

誓死刘禅,终成传奇

刘禅投降曹魏后,姜维仍不屈服,誓死效忠蜀汉。他率领蜀军余部退守剑阁,与魏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姜维兵败被杀,但其忠勇之气永垂青史。

姜维的军事思想

姜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军事思想家。他主张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在他看来,只有主动进攻,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扭转战局不利局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鞠躬尽瘁。他虽未实现北伐中原的宏愿,但其忠勇之气和军事才能,使其成为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传奇名将。

结语

姜维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三国志的精彩篇章。他的英勇善战、智谋过人,令后人叹服。姜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国志·姜维传 Neta合集

三国时期的智勇与计谋,在《姜维传》中得到了独特的诠释和致敬。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的Neta合集,感受角色之间的碰撞和故事的妙趣横生。 在沔阳之战中,姜维的标志性技能“焰琉爆麒麟”巧妙地借鉴自《SD高达三国传》中的经典形象,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天水之战中,袁綝的“龙之炎”系列与姜维的“烈枪苍龙击”或许暗示了原创或历史记述的误读,增添了策略对决的神秘色彩。 雪原迎击战,杨兰的角色设计仿佛《鹡鸰女神》结点的延伸,赋予了她独特的魅力。 街亭救援战,王朗内心的复杂思绪取材自《三国演义》,辛毗女儿辛宪英的智慧言论成为剧情的点睛之笔。 曹绫的设定,如同《见龙卸甲》中的一抹亮色,揭示了角色的深层背景。 陈群对某位女性的形容,让人猜测是智勇双全的张春华,她的故事在篇章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张郃的台词,如同《真·三国无双》中的经典台词,体现了角色的鲜明个性。 汉中撤退战,魏延的“叛天通髑刃斩”或许暗示了原创元素,增加了战局的悬念。 赵云的“崩山龙爪旋锋”直接源自《三国志》的记载,保留了历史的严谨与传奇。 其他角色如宁随、诸葛果,他们的设定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影子,丰富了角色的立体性。 李明(董白)在魏蜀两国间的转换,他的技能“回马流星槌”源于《水浒传》的英雄气概。 甄宓的《塘上行》诗篇,成为游戏中的情感线索。 阿马泥头盔与意大利品牌的联结,展现出角色的国际元素。 祁山伏击战中的良田百顷,是姜母对儿子深情的寄托,而司马懿的誓言影响了后续剧情走向。 火凤的象征,连接着《火凤燎原》的热血传说。 大戟士、先登死士则是张郃部队的英勇象征。 游戏中的关平与星彩的情感纠葛,源于《真·三国无双》系列,而《花关索传》中未登场的角色细节,为剧情增添了神秘色彩。 复得狐笃,马忠的历史角色与刘备时代的传奇交织。 马岱的“神威一刀”可能是对其他作品的致敬,而孙葳与《火凤燎原》的关联,为角色增添了深度。 朱然的技能可能源自南梦宫同人大乱斗,Presea Combatir角色的斧头对决。 关索的选择,源于《三国演义》的四毒泉,而秃龙洞的决断则寓言般富有戏剧性。 在汉嘉之战中,曹叡的“伤歌行”可能是古代诗词的借用,而曹爽的“七苦八难”则是战国故事的借用,象征他的坚定决心。 蒋琬府中的“灯”则暗示着隐藏的秘密和复杂背景。 游戏中的每个环节都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元素,使《姜维传》的Neta合集成为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从战斗策略到角色设定,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惊喜,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智慧与艺术魅力。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翻译

姜维传,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 他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 喜好郑玄的经学。 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 姜维的父亲姜礒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少数民族叛乱,他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相关如下

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出师祁山,当时天水郡太守外出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一同随行。 太守听到蜀军将到而各县都纷起响应,怀疑姜维等随行诸人怀有二心,因此当夜逃亡去把守上圭阝。

姜维等发觉太守已去,追赶不及,赶到上圭阝城门下,城门已闭,太守不让他们进城。 姜维等又一同返还冀县,冀县同样不收留他们。 于是姜维等只好到诸葛亮那里。 正赶上马谡在街亭战败,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及姜维等收兵返回,因而姜维与母亲失散。

诸葛亮征用姜维为仓曹掾,官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年纪二十七岁。 诸葛亮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对自己的职任忠心勤奋,思考问题详细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绍和马良等也不及他。

此人的确为凉州的上等士人。 ”又说:“应先交给他五六千禁中兵卒。 姜伯约非常敏于军事,既有胆略勇义,又精通用兵之道。 此人忠心于大汉,而且才力过人,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宜派他进宫朝见主上。 ”后来姜维被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各军,又被晋封为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升为大司马后,姜维任司马,多次独领一部分军队西进。 延熙六年(243),姜维被升为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他又被升为卫将军,同大将军费祎一起任录尚书事。 同年,汶山平康县少数民族叛乱,姜维率军讨伐平息了反叛。 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的边界,在洮西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交战。 胡王治无戴等带领自己的部族归降,姜维送他们归返并对他们作好安排。

三国志 姜维传翻译

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汉后主延熙3年,吴大帝赤乌3年)(39岁)姜维任大司马蒋琬司马,在陇西游荡,和郭淮初次交手,退兵。 241年(魏齐王正始2年,汉后主延熙4年,吴大帝赤乌4年)(40岁)吴四路攻魏,无所得而止。 邓艾(44岁)在淮南屯田。 242年(魏齐王正始3年,汉后主延熙5年,吴大帝赤乌5年)(41岁)姜维驻守涪县。 243年(魏齐王正始4年,汉后主延熙6年,吴大帝赤乌6年)(42岁)蒋琬退守涪县。 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钟会(19岁)约在这时任尚书中书侍郎。 244年(魏齐王正始5年,汉后主延熙7年,吴大帝赤乌7年)(43岁)魏曹爽攻汉中,被王平阻隔,魏军败退。 245年(魏齐王正始6年,汉后主延熙8年,吴大帝赤乌8年)(44岁)吴太子与鲁王争权。 丞相陆逊(63岁)忧愤死。 246年(魏齐王正始7年,汉后主延熙9年,吴大帝赤乌9年)(45岁)蒋琬、董允病逝。 费袆任大将军,陈祗任侍中,黄皓解放。 247年(魏齐王正始8年,汉后主延熙10年,吴大帝赤乌10年)(46岁)姜维迁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姜维平定汶山郡平康夷人反叛。 凉州胡酋治无戴请降,姜维出兵接应,与郭淮、夏侯霸接战,败退。 算作姜维第一次出兵北进(247~248)。 曹爽大肆安排亲信,司马懿称病。 248年(魏齐王正始9年,汉后主延熙11年,吴大帝赤乌11年)(47岁)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王平病逝。 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汉后主延熙12年,吴大帝赤乌12年)(48岁)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 魏夏侯霸投蜀,郭淮升任征西将军。 姜维第二次出兵北进,被郭淮、陈泰、邓艾击败,句安、李歆降魏。 马忠病逝。 250年(魏齐王嘉平2年,汉后主延熙13年,吴大帝赤乌13年)(49岁)姜维被授假节,第三次出兵。 攻西平不下,俘虏郭修回军。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251年(魏齐王嘉平3年,汉后主延熙14年,吴大帝太元元年)(50岁)魏太尉王凌据淮南反司马懿,败死。 司马懿(73岁)病逝,长子司马师(44岁)接掌职权。 陈祗任尚书令,费祎改为驻守汉寿。 吕乂、邓芝病逝。 252年(魏齐王嘉平4年,汉后主延熙15年,吴会稽王建兴元年)(51岁)孙权(71岁)病逝,子孙亮(10岁)即位,诸葛恪辅政。 253年(魏齐王嘉平5年,汉后主延熙16年,吴会稽王建兴2年)(52岁)除夕,大将军费祎被郭修刺杀。 姜维围攻南安郡粮尽退兵,这是姜维第四次北进(第一次军队数万)。 吴攻魏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51岁),专吴政。 254年(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汉后主延熙17年,吴会稽王五凤元年)(53岁)司马师废曹芳,立曹丕孙曹髦(14岁)。 姜维加督中外军事。 魏狄道长李简请降。 姜维第五次北进,蜀张嶷战死,魏讨蜀护军徐质战死。 姜维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还。 255年(魏高贵乡公正元2年,汉后主延熙18年,吴会稽王五凤2年)(54岁)魏文钦、毋丘俭等在寿春反司马氏,失败,文钦奔吴,毋丘俭被追杀。 司马师(48岁)病逝,弟司马昭继专魏政。 姜维第六次出兵北进,张翼在朝堂上公开反对。 蜀军在洮河西岸打败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损失过万人。 陈泰、邓艾等人解狄道之围。 59岁的邓艾开始驻守陇西。 256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汉后主延熙19年,吴会稽王太平元年)(55岁)姜维进位大将军。 第七次出兵北进,在段谷受邓艾阻击,蜀军惨败。 吴孙峻死,从弟孙綝专吴政。 257年(魏高贵乡公甘露2年,汉后主延熙20年,吴会稽王太平2年)(56岁)诸葛诞在寿春反司马昭,魏、叛军、吴在淮南集结大军。 姜维出骆谷依芒水围攻长城,司马望、邓艾坚守拒不出战。 算作第八次北进。 谯周(57岁)作《仇国论》。 258年(魏高贵乡公甘露3年,汉后主景耀元年,吴景帝永安元年)(57岁)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 姜维退兵。 62岁的邓艾升为征西将军。 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 立孙权子孙休(景帝24岁)。 孙休联合张布、丁奉等杀孙綝。 姜维提议汉中“敛兵聚守”。 陈祗病逝,黄皓升任中常侍兼奉车都尉,开始乱政。 260年(魏元帝景元元年,汉后主景耀3年,吴景帝永安3年)(59岁)曹髦(20岁)率左右讨司马昭,被贾充等所杀。 司马昭立曹奂(15岁)为帝。 261年(魏元帝景元2年,汉后主景耀4年,吴景帝永安4年)(60岁)卫将军诸葛瞻(35岁)、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共录尚书事。 262年(魏元帝景元3年,汉后主景耀5年,吴景帝永安5年)(61岁)姜维第九次北进,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汉后主炎兴元年,吴景帝永安6年)(62岁)魏出兵三路伐蜀。 钟会破汉中进逼剑阁,邓艾突破阴平进逼成都,刘禅投降。 司马昭称晋公。 蜀汉亡国,姜维向钟会投降。 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63岁)钟会与姜维谋据蜀。 钟会诬陷邓艾谋反。 钟会(40岁)和姜维密谋失败被乱军所杀,邓艾(68岁)父子被卫瓘派田续追杀。 司马昭称晋王。 吴景帝孙休(30岁)病逝。 群臣推举孙权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23岁)为帝。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吴末帝甘露元年)司马昭(55岁)病逝,子司马炎(30岁)即王位。 十二月,司马炎逼曹奂禅让,魏国灭亡。 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吴末帝天纪4年)晋分路攻吴,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归蜀前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 生于202年(建安七年),卒于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 虽然没有什么材料证明姜维就是羌族,但姜姓的确是天水的大族,《魏略,薛夏传》(*注二)中载“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 姜维出生在建安七年202,这个时候的凉州雍州地区大小军阀割据,为首的就是韩遂和马腾,关于这两个人的事,可以参考我的老帖子《马超传》。 这年五月袁绍病死,九月郭援,与高干匈奴南单于共攻河东,马腾配合钟繇一直在三辅一带作战。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马腾被征召至邺城,韩遂马超留守。 建安十六年(211),韩遂马超等十多个凉州军阀在潼关被曹操击败,个个军阀要么被杀,要么投降。 马超于建安十九年(214)投靠刘备,再也没有回到过陇西,韩遂死于建安二十年(215)。 整个雍州终于名至实归的纳入曹操的掌控之下。 这一年(215)姜维14岁。 《三国志》载姜维的父亲姜冏曾经为郡功曹(汉代的州、郡、县、等各级地方官府,均设置有功曹,由掾、史等负责。 职司选举,兼参诸曹事务。 官秩虽然卑微,仅为百石属吏,但因其为郡太守亲自辟除,故权力较重),在姜维年幼时和反叛的羌戎作战中殉职。 因此“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其实姜冏是文官,他是因为“身卫郡将”才战死的。 一个文官去给郡将做挡箭牌?很纳闷,而且从文意上判断“赐维官”还不是姜冏刚死就发生的事,因为“(维)少孤,与母居......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我理解是姜维成年后在郡上做“上计掾”(上计掾:负责上计工作的郡属吏,类似会计师的职务。 依汉制,各郡国每年要派属吏将计簿(会计的簿籍)送报中央政府,称作上计),又被州府辟为“从事”(从事:汉州牧刺史的佐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这时算起来姜维的父亲曾经光荣殉职,所以申报上边,得以“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就是这个“官中郎”还有些问题。 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是宿卫天子的近侍官,就是说这是在京城的官。 可是姜维却远在西凉呢!翻遍整部《三国志,魏书》记载做过中郎的只有栈潜、邓飏、周宣、钟会、郭修和姜维六人而已。 头个是小人物,邓飏虽名列“八达”却是空谈的家伙,周宣是个专门解梦的占卜师,以中郎为太史的属官,钟会曾经以中郎给司马昭管记室事。 这四个人都是供职在中央,唯独郭修和姜维一样。 这个郭修后面还要提到,他就是那个刺杀费祎的西平降将,在魏的官方文件里也是地方上的中郎。 后面再慢慢提他。 姜维的“中郎”是赐的,即非征也非辟,就是“上”所赐,在曹魏时代,能够有“赐”的权力一般是指献帝,更多的其实是曹操代赐,只不过没有写明罢了。 这个中郎就是个安慰奖了,这样的奖项姜维在魏志里是独一个,(跟郭修的中郎官衔都有说不透的怪异)虽然是文职,但姜维却是“参军事”。 《三国志》还记载姜维好郑氏学。 郑氏就是东汉末的大儒郑玄(127~200),郑玄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 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但他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经学就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 就是捉摸儒家的列位子们到底说的都是啥意思。 从姜维后期的作为来看,他好像一点都不好郑学,相对同时期一样带兵的杜预(222-284,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王基(?261,师郑学,著《时要论》)等人根本没法比,连钟会也比他更善经学。 唯一解释的就是姜维接触郑学,培养了他的儒家正统观念,即蜀汉为正统,曹魏乃是篡汉。 这是很多文章里对姜维思想正统的一个推论,应该是后来姜维始终坚持站在蜀汉一边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很有些牵强,王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王基据持(郑)玄义与当时经学家王肃争论,可自己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左右摇摆,最后投靠司马氏连灭毋丘俭、文钦、诸葛诞。 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像这几个当时又带兵,经学底子又好的都没敢说“好郑学”,陈寿怎么就敢把这个头衔套给姜维呢?(最后陈寿评姜维又说“粗通文武”)

标签: 攻克战场 三国志姜维传 成就无双传说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