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是一种隐秘的水下作战平台,主要负责执行侦察、伏击和攻击任务。其独特的隐蔽性使其能够在敌方领海内执行秘密行动,并对敌方舰艇和设施造成重大威胁。
特点
- 隐蔽性:潜艇能够潜入水下,以避免敌方雷达和声呐的探测,实现隐蔽行动。
- 机动性:潜艇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够快速改变位置和深度,规避敌方攻击。
- 耐力:潜艇搭载有核动力或柴电动力推进系统,具有较长的续航能力,能够长时间执行任务。
任务
- 侦察: 潜艇可用于收集敌方情报,监测其舰艇和设施动向。
- 伏击: 潜艇可埋伏在敌方航线附近,等待攻击路过的敌方舰艇。
- 攻击: 潜艇配备有鱼雷和导弹等武器,能够对敌方舰艇、设施和陆地目标发动攻击。
类型
根据动力类型,潜艇可分为:
- 核动力潜艇: 使用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极长的续航能力和速度。
- 柴电动力潜艇: 使用柴油发动机和蓄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续航能力较短,但较安静。
根据任务类型,潜艇可分为:
- 攻击型潜艇: 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舰艇和设施。
- 弹道导弹潜艇: 主要用于搭载和发射弹道导弹。
- 巡航导弹潜艇: 主要用于搭载和发射巡航导弹。
现代潜艇的发展
近年来,潜艇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隐蔽性更强: 采用新型声呐吸收材料和减噪技术,降低声呐特征,提高隐蔽性。
- 机动性更佳: 采用水滴形船体设计和先进的推进系统,提高机动性和速度。
- 武器系统更先进: 配备新型鱼雷、导弹和反舰导弹,增强攻击力。
- 电子设备更完善: 安装先进的声呐、雷达和通信系统,提高态势感知能力。
结论
潜艇是海军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其隐蔽性、机动性、耐力和强大的攻击能力使其成为水下作战的利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潜艇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并在未来海战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战中有关潜艇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是在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拥有潜艇的型号比任何国家都多。 日本潜艇类别、型号繁杂,其中包括人操鱼雷、小型特攻潜艇、中程潜艇、大部分由陆军使用的补给潜艇、大部分可以携带一架水上飞机的远程舰队潜艇和具有水下高航速航行能力的潜艇和可以搭载多架轰炸机的大型潜艇。 因为太平洋海域广阔,旧日本海军的潜艇都具有艇身长、续航力远的特点。 许多日本潜艇的续航力都超过了2万海里,自持力超过了100天。 事实上在核动力潜艇出现以前,日本保持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潜艇的记录。 该型潜艇长400多英尺,水下排水量超过了5000吨,续航力达到3.75万海里/14节。 该型潜艇还可以携带3架水上飞机轰炸机。 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只有该型潜艇才具有的能力而英、美和德国的潜艇都不具备携带水上轰炸机的能力。 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共建造了56艘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其中日本建造了52艘。 日本建造了56艘续航力超过2万海里/10节的潜艇,而盟国没有一艘与此相当的潜艇。 到1945年为止,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所有的39艘动力装置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柴电推进潜艇、世界上所有57艘水面航速超过23节的柴电推进潜艇。 此外日本海军还建造了比任何国家的作战潜艇水下航速都快的潜艇。 日本海军的78艘小型特攻潜艇水下航速达到了18.5-19.5节,其它110艘日本潜艇的水下航速也达到了16节。 到二战结束,日本海军建造的4艘中型潜艇的水下航速居然达到了19节。 这远远超过了同期即将服役的德国海军XXI潜艇水下航速17.5节的速度。 其实在1938年初,日本的71号试验潜艇的水下航速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1节的速度。 在二战期间,日本潜艇还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95式鱼雷。 与使用压缩空气和酒精作为氧化剂和燃料的其它国家的鱼雷有所不同,日本95式鱼雷使用纯氧和煤油作为氧化剂和燃料。 这一特点使95式鱼雷的射程是盟军鱼雷的3倍,而且因为减少了废气的排放使盟军很难发现95式鱼雷的尾迹因而也更加难以规避。 95式鱼雷的战斗部也是世界上潜艇用鱼雷中最重的,最初该型鱼雷的战斗部重量为405公斤,二战后期战斗部的重量则达到了550公斤。 在二战中所有的日本鱼雷都使用97式炸药,其中混合了60%的梯恩梯炸药和40%的六硝基二苯胺钾。 最重要的是95式鱼雷使用了一种简单的触发式引信。 这种引信比美国、德国鱼雷使用的触发引信可靠性要高的多。 德国和美国分别在1942年底和1943年底才解决了各自的鱼雷触发引信存在的可靠性问题。 日本还研制了92式电动鱼雷。 而在二战期间只有几个国家才拥有类似的电动鱼雷。 虽然该型的鱼雷性能不能与95式鱼雷相比,但是因为该型鱼雷没有废气排放所以没有尾迹可以暴露它的存在从而大大提高了攻击的隐蔽性。 与日本潜艇的尺寸、续航力和性能优良的鱼雷相比,日本潜艇的战果甚微。 这是因为日本潜艇主要被用来攻击盟军战舰,而与商船相比盟军战舰具有高速、机动性强而且有严密保护的特点。 这是由日本海军的战略所决定的。 日本海军总是想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海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就像当年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所做的一样。 日本海军把潜艇看成主要担负执行发现、跟踪和攻击盟军海军特混舰队任务的侦察兵。 在1942年这给日本海军带来了极大的回报,日本海军共击沉2艘舰队航母、1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及其其它战舰,并击伤了2艘战列舰、1艘舰队航母和1艘巡洋舰。 然而随着盟军情报、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数量上的优势,日本潜艇再也不能频繁的取得这么辉煌的战果了。 因此日本潜艇不得不改变作战方法,由潜伏在盟军海军基地外面而改在盟军的航线上巡逻设伏击沉盟军的商船。 二战期间日本潜艇的战果是击沉184艘商船,总排水量90.7万吨位。 与德国击沉2840艘商船,总排水量1430万总吨位、美国击沉1079艘商船,总排水量465万总吨位和英国击沉493艘商船,总排水量152万总吨位的战果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而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是一场全力以赴发动的针对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地区和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的闪电战使盟军的形势更为艰难,甚至比盟军实际失去海军优势更为危险。 在1942年对美国而言,损失大量极为重要的商船和将本来就不充裕的防御力量部署到东西海岸将会使防御更为薄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日本潜艇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攻击盟军商船,但是该任务的优先权是相当的低。 日本潜艇经常是用来执行伏击盟军舰队、支援侦察飞行、拖曳小型特攻潜艇等任务。 从海军观点来看更糟糕的是日本潜艇越来越频繁的用来给围困在太平洋上岛屿上的日军运送补给物资。 日本出动上百次潜艇为日军运送补给物资而不是对盟军发起进攻。 而潜艇的货物运送能力是远不及一艘造价低廉的货船的。 然而出于可以理解的的原因是日军认为不能让在困在岛屿上的日军挨饿的。 此外,日军建造了很多艘无武备的潜艇用于担负补给任务(其中为日陆军建造26艘)。 这些潜艇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生产资源。 与日军潜艇战果相比,日本潜艇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二战爆发时日本海军拥有63艘远洋潜艇(不包括小型特攻潜艇)、二战期间建造了111艘潜艇,共拥有174艘潜艇。 然而在二战中损失了128艘潜艇,占建造总数的四分之三。 这一损失比例与德国海军潜艇相当。 而二战中幸存的日军潜艇不是因为是专门从事训练任务就是因为刚刚建成还未来得及参加战斗。 在各大战斗中,日海军潜艇付出的代价是及其高昂的。 例如为偷袭珍珠港提供支援的日海军30艘潜艇无一艘潜艇在战后还有幸存者。 与德国潜艇相比,日本潜艇巨大的艇身容易被目视或是雷达发现、下潜速度慢、水下难于机动、容易被声纳发现和攻击。 日本潜艇的艇身也不如德国潜艇的坚固,因此不但不能下潜太深而且生存能力也较差。 而且日本潜艇也没有装备雷达,事实是1944年6月日本潜艇才开始装备雷达而且应用上也没有盟军广泛。 虽然有上述不足,日本仍与英美开战。 而英美两国都参加了与在大西洋上的数百艘德国海军潜艇战斗的大西洋战役,因此英美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事反潜战的研究和开发。 从事反潜战的开发的结果的战例是1944年6月美国海军击沉日海军I-52潜艇。 美海军通过破译密码获知了该潜艇的计划、载有机载雷达的舰载机在夜间发现了目标,而上述舰载机投放了声纳浮标对其进行了追踪,并用声自导鱼雷击沉了该潜艇。 而日本在同一时期从未在上述技术领域中取得任何成绩。 面对上述种种不足,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士气也日益低落。 这可以从英美海军发布的二战战后报告中反映出来。 谁也不会相信一些日本潜艇在美国西海岸活动数周竟然没有与敌人发生接触或是在瓜纳尔卡纳尔战役中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活动了40多天的日本潜艇没有发现任何目标。 甚至在面对这些事实的时候日本潜艇艇长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困窘。 日本潜艇艇长更多的借口是因为距离目标太远而无法攻击。 2007-01-02 | 旧日本海军I-152潜艇简史标签: 潜艇三中舰艇造船厂日本海军 (一等潜水舰:海大II型即KD2型) 1925年05月20日 在吴海军造船厂建成,该潜艇命名为SS-51入日本帝国海军服役,驻吴镇守府。 1927年 划归第二潜水战队第17潜水队。 参加了海军大演习。 1928年11月01日 SS-51潜艇更名为I-年02月01日 I-52潜艇母港变更为舞鹤。 1940年 I-52潜艇成为驻吴港的训练舰艇。 1941年12月01日 尺度义三中佐(Sekido Yoshimitsu ,后曾任日本海上自卫队少将)任该潜艇艇长。 1941年12月0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I-52潜艇驻吴港并被用做内海训练舰艇。 1941年12月15日 尺度义三中佐兼任日本海军潜艇学校教官。 1942年04月10日 I-52潜艇划归吴镇守府部队,仍然担负训练任务。 1942年05月20日 I-52潜艇更名为I-152。 尺度义三中佐被解除指挥和教官职务,改任I-5潜艇艇长。 1942年07月14日 变更成为后备役舰艇1942年08月01日 退出现役,从日本海军序列中注销。 做为吴潜艇学校固定训练舰艇,此后作为第14号废船。 1946年 与RO-13潜艇在前吴海军造船厂的播磨造船所的干船坞中。 1948年解体附注:该潜艇于1922年2月14日开始建造、1922年6月12日下水、1925年5月20日竣工。 该型潜艇的设计是基于一战德国U-139号潜艇的设计。 到1942年中该潜艇一直作为训练潜艇使用,后退出现役。 另外计划建造的6艘该型潜艇后被取消。 不要将该潜艇和后来建造的更大型的、同样命名为I-52的潜艇混淆了。 建造数量 1 艘(于1948年解体) 潜艇名称 I-52 (后改称I-152) 建成日期 1925年 排水量 1,500 (水上)/ 2,500 吨(水下) 艇长X宽X吃水 330.75x 25x 16.75 英尺推进装置 柴电推进、双轴2 柴油机共 6,800 马力 电动机 2,000 马力 航速 22 (水上) / 10 (水下)节 续航力 10,000 海里/10 节 军械 6x533mm 鱼雷发射管(前)、2x533mm 鱼雷发射管 1门12cm/50 火炮、1门7.6cm/40 火炮(16条鱼雷) 最大下潜深度 60 米 (200 英尺) 定员 60名军官和水兵
常规潜艇作战方式
常规潜艇的作战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首先,阵地伏击是一种战术,潜艇会预先潜藏在敌方舰艇预计会通过的海域,隐蔽等待最佳的攻击时机。
其次,区域游猎则更为积极主动,潜艇会在广阔的海域中主动搜索和消灭敌人,展现其灵活机动的特点。
引导截击则依赖于海上的预警系统,无论是来自空中、海岸线还是空中平台的指引,潜艇会根据这些信息精准地追踪并攻击目标舰艇。
最后,护航警戒是潜艇的一种防御和保护任务,包括区域护航、伴随护航和保卫特定航线,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保护重要目标。
这四种作战方式各有侧重,潜艇会根据战况和任务需求灵活运用,以实现其在海洋战中的有效打击和防御。
扩展资料常规潜艇是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源,边航行边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的。 由于柴油机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只有在水面状态、半潜状态和通气管状态航行时才能充电。
潜艇在现代战争中具体有什么作用?
潜艇又称潜水艇,是指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中某一深度进一行机动作战的舰艇,为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 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对引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标签: 潜艇是隐秘的水下作战平台 伏击和攻击任务 潜艇 负责执行侦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