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将敌人的军队分成较小的部分,逐个击破。

admin 攻略 30

分而治之是一种军事战略,其中敌军的部队被分成较小的部分,逐个击破。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削弱敌军的力量,使其更易于击败。

分而治之的优势

  • 削弱敌人的力量:通过将敌人的部队分成较小的部分,可以显著削弱其力量。这使得逐个击败这些部队更加容易。
  • 更容易集中力量:当敌人的部队分散时,攻击者可以更容易地集中力量来攻击每个较小的部队。
  • 增加攻击者的机动性:分而治之使攻击者能够更轻松地机动其部队,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
  • 提升士气:小的部分。这导致罗马军队遭受了毁灭性的失败。
  • 高卢战争(公元前58-51年):凯撒通过将他的军队分成较小的部队,并逐个击败高卢部落,成功征服了高卢。
  • 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通过在诺曼底登陆场登陆多支军队,成功地将德军分成了较小的部分。这为盟军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如何实施分而治之

实施分而治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敌人的弱点:确定敌军中最薄弱的部队,并制定计划将其孤立和攻击。
  2. 将敌军的部队分成较小的部分:使用各种战术,如包围、佯攻和机动,将敌人的部队分成较小的部分。
  3. 逐个攻击敌人的部队:集中力量攻击每个较小的敌军部队,并将其击败。
  4. 避免过度分散:确保你的部队不会过度分散,以免被敌人的反攻击败。
  5. 保持沟通和协调:与你的部队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他们在整个行动中有效合作。

结论

分而治之是一种强大的军事战略,可以用来削弱敌军的力量并使其更易于击败。它需要时间、资源、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通过仔细考虑其优势、劣势和实施步骤,攻击者可以成功地利用分而治之来赢得胜利。

“分而治之 各个击破”的兵法出自哪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什么?谢谢

“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兵法出自《孙子兵法》。 分而治之最开始是由孙子提出的,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在这段兵法中,孙子强调了将领需要善于运用分散敌军,各个击破的战术,这也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兵法的核心思想。 另外,“分而治之”也和另一种战术有关,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军比敌军强大一倍,就实施分兵作战;如果我军比敌军强大五倍,就围其三面而攻一面;如果我军比敌军强大十倍,就全面包围。 这是根据双方力量对比而采取的战术。 总结来说,“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兵法出自《孙子兵法》,具体包括分散敌军,逐个击败和对双方力量对比采取的战术。

歼灭战很难打,但秦将白起为什么能多次得手?

作者:始安公士或

歼灭战,或者说围歼战,能彻底剥夺敌军的抵抗能力,迅速改变敌我的力量对比,让全局进入新的转折点。 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精心部署一场歼灭战,给敌军致命一击,加速胜利的脚步。

但是,歼灭战不是说打就能打的。 哪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歼灭战大师――被誉为“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的秦国武安君白起,也做不到每次都大量歼灭敌军。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有明确记录斩首的战役只有5次:

白起的歼灭战统计

假如算上秦昭王二十八年的鄢郢之战水淹几十万楚国军民,白起也只打出了6次真正的歼灭战。 其中,杀敌大于5万的大规模歼灭战只有4次,杀敌小于等于5万的小规模歼灭战2次。 另外10次出征几乎都是杀伤较少的攻城略地战。

也就是说,在他指挥的所有战役中,歼灭战只占了37.5%的比重。连战神白起的大部分胜仗都只是击溃而非全歼,何况那些不以歼灭战见长的将帅呢?

白起

组织歼灭战的难度

如果只是把敌人打得败逃,就成了击溃战而非歼灭战。 歼灭战与击溃战的根本差异在于:不但要战胜敌军,还要封死其所有的退路。 你要尽可能地制造一个包围圈,把敌军压迫在包围圈内,但这并非易事。

若是两军旗鼓相当,容易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这不是歼灭战,而是鱼死网破。 歼灭战是以可承受的伤亡来成建制地消灭敌人,不能让自己也成建制地丧失战斗力。 通常而言,只有在两军战斗力悬殊的时候,优势一方才具备吃掉弱势一方的条件。

然而,大多数战斗环境不乏逃生之路。 当一方损失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主动退却,保存实力。 如果战败方是有次序地交替掩护撤退,战胜方很难在追击中杀个痛快。 如果战败方是慌不择路地大溃退,战胜方虽能趁势掩杀出辉煌的战果,但很难把化整为零并朝不同方向逃窜的敌兵一网打尽。

秦战车兵

想要让敌军无路可逃,你必须分出足够多的兵力来封锁各个通道和隘口。 但这样一来,你的兵力也会越来越分散,数量优势也越来越小。 到那时,敌军可能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反过来歼灭你的一部。 当这种小败越积越多时,你就会沦为被歼灭的对象。

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6?谋攻》强调“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作战原则。 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可以围死对手,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可以发起总攻。 如果有两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将对方分而治之。 换言之,一般情况下指挥官要在战场上制造出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才能确保迅速消灭敌人。

兵圣孙武

这是打赢歼灭战的关键,但在实战中并不容易做到。 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保持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 而且参战部队越多,后勤保障压力越大。 十万大军出征,日费千金,非常消耗国力。 而敌国为了抵抗你的十万大军,也会尽可能地动员更多兵马来抵消数量差距。

只有想办法调动敌人,制造“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孙武语)的有利态势,才能在战场上重新获得兵力优势,将分散的敌军各个击破。

为此,指挥官必须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局部的空间里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创造迅速围歼敌军一部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敌军各部会赶来救出被围的同袍。 你必须分兵牵制和拦截,不让敌军打破你的包围圈。 在混战中,两军各部的分布态势会变得犬牙交错,你的阻援部队同样处于落单状态,可能被敌军吃掉。

秦骑兵

假如你能有效镇压被围敌军的抵抗,把敌军援兵死死挡在包围圈之外,才能最终完成一场歼灭战。 可惜战场上瞬息万变,指挥官未必能全部掌控。 有时候,指挥官的设想近乎完美,但官兵们的战术水平有限,同样会导致歼灭战意图的流产。

正是由于条件限制太多,组织难度太大,对指挥官与军队战术素养要求很高,歼灭战在战争史上的出现频率远不如击溃战。

什么情况下白起采用歼灭战法?

武安君白起为将三十七年,歼敌百万,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战果都出自那六场战役。 除了光狼城之战和鄢郢之战是前后脚外,其他歼灭战的时间间隔少则四年,多则十三年。

由此可见,战神白起要花几年针对某个敌人备战,才能打出一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这很符合战争规律。 天才名将再牛逼,他也脱离不了作战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而集齐这些条件,需要很多人协作,需要很多时间积淀。

以意外爆发的华阳之战为例,白起事先并无预谋,但他审时度势,在准备并不充分的前提果断选择打歼灭战。

秦步兵

华阳之战的起因是秦将胡阳攻魏,拔数城,切断了韩魏之间的联系。 魏国不肯坐以待毙,联合赵国进攻韩国的重镇华阳城,以图迫使韩国跟秦国绝交,切断胡阳部秦军的后路。 秦相魏冉在韩国特使再三求助下才决定出兵救韩。

华阳离咸阳有千里之遥,十五万魏赵联军不是一个小数目,很难一口气全部消灭。 然而战神白起做到了。

华阳古城遗址

尽管秦国准备不充分,但白起准确地掌握了敌军各部的位置、兵力、分布状况、交通路线、后勤基地等情况。 他判断,魏赵联军与华阳韩军交战多日而未能攻克,已显疲态。 而且魏将芒卯和赵将贾偃认为秦国已经放弃韩国,还不知道秦军决定出兵救韩,正好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

于是白起决定打一场歼灭战,争取吃掉几万魏赵联军,从根本上震慑两国。

然而,华阳城地处平原,不易制造包围圈。 白起在短短几天内想出了三路围攻的作战方案。 他和魏冉率领关中秦军长途奔袭,同时秘密通知胡阳向华阳进军。 白起、魏冉、胡阳的部队各自到达指定地点后,按照约定时间从不同方向发动进攻。

魏赵联军已经打得师老兵疲,更没料到秦军援兵从天而降。 胡阳部秦军穿插到了联军结合部,配合白起、魏冉分割包围魏军。

华阳之战示意图

白起和魏冉都曾经大量斩首魏军。 两人突然同时出现在战场,让魏军极度惊恐。 白起指挥三路秦军完成合围,在战斗中俘虏三个敌将,魏军主将芒卯侥幸逃脱,群龙无首的魏军彻底沦为案上鱼肉。

赵军迟迟无法突破秦军的拦截与魏军汇合,于是决定撤退自保。 魏冉和胡阳继续围歼魏军残部,白起则亲自率领精兵对赵军穷追猛打,最后在黄河岸边将其围住。 经过激战,赵将贾偃被俘,两万赵卒被沉入黄河中。

华阳之战以秦军全歼十五万魏赵联军而告终。 仓促行动却获得超出预期的效果,与白起的正确指挥以及秦军的战略布局有直接关系。

秦朝大军

白起在三年前就拔魏二城,次年魏冉斩首魏军四万,这次胡阳连拔数城。 秦军奔袭华阳前就在韩魏边境上控制了多个据点,重创了魏军不少主力。

魏国联合赵国发动华阳之战,已经赌上了最后的老本,一击不中就是强弩之末了。 若是没有前三年积累的优势局面,白起根本无法啃下华阳之战这锅夹生饭。 想必他也是看清了战机,才敢下吃掉敌军的决心。

白起歼灭战法的要点

武安君白起指挥的六场歼灭战各有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战略战术。 尽管有些战役的经过失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有限的资料中了解武安君的作战智慧。 总体来看,白起组织歼灭战的技巧有四个。

秦弩兵

其一,多方侦察,知己知彼。

一切军事行动都以情报为依据。 情报掌握得越充分,战斗的胜算就越大。 白起在开战之前必定会多方侦察敌情,以求准确了解全局形势。 比如,他敢于在伊阙之战中以寡击众,就是因为探明了魏韩联军将帅不和的情况。 他只率领数万精兵就敢深入楚国境内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是因为察觉了楚国上下离心离德、城池不修、守备松懈的破绽。

白起掌军时期的秦军斥兵和间谍的军事素养极为过硬。 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让他总能准确抓住敌军的破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秦楚鄢郢之战形势图

其二,示形误敌,以大踏步的进退来创造战机。

白起在伊阙之战使用疑兵,然后让主力部队长途奔袭,迂回到魏军背后。 他在长平之战诈败而退,把固垒而守的数十万赵军引出阵地,为两路奇兵穿插敌后拉开了空当。

白起曾经在太原方向两次伐赵,连拔四城,在第三战时转兵东进。 当时秦楚大战已经爆发,赵国误以为秦军不会再伐赵。 谁知白起这次借韩道攻赵国光狼城,袭击了措手不及的赵上党军。

华阳之战,白起更是急行军奔袭千里,突然出现在魏赵联军背后,配合魏冉部秦军与胡阳部秦军夹击敌军。

其三,选择有利地形做决战的战场。

前面提到伊阙之战的特殊地形让白起的奇袭发挥了最大的效力。 其他歼灭战也是如此。 在鄢郢之战中,白起快速突入楚国境内,在攻城的同时控制了周边百里的交通要道和上游水源。 尽管河流并不直接流向鄢城,但他很快注意到了鄢城地势较低的缺陷,想到了修渠引水的作战方案。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兵力旗鼓相当。 赵括满以为秦军无法包围赵军,谁知白起借助丹河河谷的群山把敌军分割成两段,围得水泄不通。 赵军成了瓮中之鳖,最终未能成功突围,大多团灭。

长平之战形势图

其四,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果断猛攻。

歼灭战对把握时机能力的要求比其他战法更高,必须在对方最虚弱的时候痛击,不给任何还手的机会。 只要敌军还有能力打一次反冲锋,我军的士气就可能受挫,进攻决心动摇。 敌军则会趁机拿出困兽斗的劲头杀出一条血路,让歼灭战的意图落空。

白起发动鄢郢之战时,楚国高层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西线的黔中战场,楚将庄?更是远征西南夷,于是他从北线穿插数百里,大破剩余的楚军精锐。

战国形势图

假如没有准确而详细的情报,白起就无法准确掌握敌我态势。 由于他以各种手段误导敌军,他的对手形同聋子瞎子,既不知秦军力量虚实,也无法准确预判白起的进攻方向。 若是选不对有利地形,敌军有可能逃出生天,让歼灭战功亏一篑。 倘若缺乏出色的时机把握能力,白起就会像大部分秦将那样,胜利多但斩首少。

尽管白起升级了秦军的技战术体系,带出了大量后备将才,但后来的秦将很少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随着战国形势和作战需要的变化,歼灭战法渐渐被秦军束之高阁。 后来的秦统一战争不再追求大量杀灭敌军有生力量,舍弃了对“斩首”记录的执念。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寒浞是怎么死的?

寒浞 (生卒年不详),夏代东夷族寒氏(居今潍坊寒亭区)子弟。 今寒亭东南4公里处寒浞冢犹存。 在夏王朝初年,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人物,他姓寒(又作韩),单名一个浞字,又名漪,所以史书上也有称他为寒漪的。 在中国史书上对寒浞这位君王的评价却是很糟糕,说他是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师父,还杀死了他的义父后羿,夺取了有穷国的半壁江山。 后来他又继续穷兵黩武,兴师灭掉了夏王朝,使夏王朝亡国长达四十年之久。 寒浞十一年(庚寅,前2011),也就是夏王姒相十九年,寒浞在两个儿子的支持下,向夏王朝的领地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 由于夏后氏族民毫无准备,这次袭击十分成功,不仅掠夺了大批的财物,还捉获了许多百姓。 寒浞把这些夏朝的百姓全都赐给他的大臣做了奴隶。 此次战役更坚定了寒浞灭夏的决心,他在军事备战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决定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夏王朝统治区发起全面进攻。 寒浞十二年(辛卯,前2010),寒、夏两国的大决战终于暴发。 寒浞采用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命长子寒浇率主力部队攻打斟灌氏的戈邑(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自己和次子寒戏各率一军虚张声势佯攻夏都帝丘和斟寻氏(今山东潍坊西南),使他们不敢增援斟灌氏。 结果斟灌氏孤军作战,很快被强大的寒浇军击败,戈邑陷落,斟灌氏首领姒开甲带领残部退守斟灌(夏后氏都城,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 寒浞首战告捷,大封功臣。 他封长子寒浇为过王,镇守过邑(今山东莱州市西北),封次子寒戏为戈王,镇守戈邑。 这次大战寒国虽然获胜,但也损伤了很多兵力,许多青壮年都死在了战场上。 寒浞决定暂时罢兵休战,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夏王姒相此时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反击,但他被寒国强大的攻势吓破了胆,不敢组织军队进攻,而是下令加强各边境城邑的防守,这就给寒国留下了休养生息的良机。 寒浞十八年(丁酉,前2004),寒国的军队经过六年的休整,比以前更加强大。 寒浞再次调集军队,与夏王朝展开第二次决战。 他仍命寒浇率主力部队攻打诸侯斟灌氏,斟灌氏首领姒开甲率军迎敌,中了寒浇的埋伏,伏兵四起,将夏军四面包围,姒开甲率将士拼死突围,最后全部战死。 寒军攻占了夏都斟灌,大肆屠杀城中百姓。 幸存者皆被捆索为奴。 寒浞十九年(戊戌,前2003),寒浇乘胜进军攻打斟寻氏。 斟寻氏首领姒木丁闻姒开甲战死,正欲兴兵为其报仇,如今得知寒军又来进犯他的领地,大怒,立刻率军迎战。 双方乘船在潍河(今山东潍坊境内)上展开了一场激战。 当时的潍河水深流急,水面宽阔,适宜水战。 姒木丁的军队多数不懂水性,只能在船上与敌人撕杀。 寒浇利用夏军这一弱点,派出了数十名水手潜入水下,凿穿了姒木丁的战船。 夏军见战船漏水十分惊慌,寒军乘机攻杀,夏军大部落水淹死,幸存者亦被杀死。 姒木丁也在混战中被寒军所杀。 斟寻氏灭亡,其国土全部被寒国占领,其民大部分沦为奴隶。 寒浞二十年(己亥,前2002),寒浞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两大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 紧接着便兵分三路围攻夏都帝丘。 夏王姒相率城中军民拼死抵抗,终因势单力薄,挡不住寒军的强大攻势。 寒军攻破帝丘,残酷地屠杀城中军民和夏后氏大臣,夏王姒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 至此,夏王朝正式亡国,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控制在了寒浞手里。 寒浞自以为已经把夏王朝的子孙斩尽杀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夏王姒相已经怀了身孕的妃子后缗,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 后缗本是有仍氏之女,她装扮成农妇逃回了母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 寒浞二十一年(庚子,前2001),姒相的妃子后缗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少康。 姒少康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后来当了有仍国的牧正(主管畜牧的官)。 不料身份泄露,消息传到了寒浞那里,寒浞大惊,立刻派自己的儿子寒浇带人前往有仍抓捕。 姒少康闻讯后逃往有虞(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西南)。 寒浞三十九年(戊午,前1983),姒少康在有虞被国君虞思招为女婿。 虞思还把伦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东)赐给他,赏他良田十顷,士兵五百名。 姒少康不忘父仇和亡国之辱,刻苦习文练武,广交天下勇士贤臣,为复国准备力量。 寒浞五十五年(甲戌,前1967),逃亡到有鬲(夏代诸侯国,今山东德州市平原县西北)的夏朝老臣伯靡,暗中联络残存的斟灌氏和斟寻氏族人,率领他们投奔姒少康,组成了一支复国大军,向寒国宣战。 寒浞五十七年(丙子,前1965),姒少康的复国大军攻打寒浇的封国,攻占过城,杀死了寒浞的长子寒浇。 寒浞五十九年(戊寅,前1963),姒少康命长子姒杼领兵攻打戈邑,寒浞的次子寒戏领兵迎战,被夏军击败,姒少康杀死寒戏,收复了戈邑。 寒浞六十年(己卯,前1962),姒少康的复国大军先后攻克了寒浞的两大封国,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 紧接着便进军攻打寒浞的老巢斟寻都城。 此时寒浞已经年近八十岁,无力征战撕杀,只好躲在深宫里苟延残喘。 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活路,他们在夏军围城的时候突然反叛,杀入宫中,把寒浞从妃子的被窝里光着屁股拉出来,打开城门将他献给了姒少康。 姒少康下令将他处以极刑,同时命令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标签: 将敌人的军队分成较小的部分 逐个击破 分而治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