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攻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避五毒

admin 攻略 6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和五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2023年的端午节是6月22日(星期四)。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避五毒等。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用糯米、馅料和粽叶包裹而成。粽子的形状、馅料和口味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粽子。最常见的粽子馅料有咸肉、鲜肉、豆沙、枣泥、蛋黄等。在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人们祭祀水神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赛龙舟比赛在河流、湖泊或海滨进行,由多条龙舟同时竞赛,场面壮观而激烈。除了竞速比赛之外,赛龙舟也有舞龙舟和表演龙舟等形式。

挂艾草

艾草是端午节常见的驱邪避害的植物。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把艾草挂在门前、窗户上或佩戴在身上,以驱除蚊虫和邪气。艾草还有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的功效,将其煮水泡脚或泡澡,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避五毒

端午节期间,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指的是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些动物被认为是有毒有害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雄黄酒在门窗上画符,以驱除五毒。人们也会佩戴香囊、五色线等饰物,以避邪保平安。

其他习俗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避五毒之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传统习俗,例如:

  • 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由雄黄和酒调制而成,端午节期间饮用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害。
  • 划龙舟:划龙舟是赛龙舟的衍生活动,由两人或多人划动小船,进行竞速比赛。
  • 采药:端午节前后百草丰茂,民间有采药制药的习俗,认为端午节采的药材药效最好。
  • 佩戴香囊:香囊内通常装有香药,端午节佩戴香囊可以驱虫避邪,保佑平安。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钟馗像,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饮雄黄酒杀毒避邪,拴五色丝线,滚吃鸡鸭鹅蛋,驱五毒,游百病。

1.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龙舟比赛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浙江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在江苏每年龙舟赛之后会把龙舟沉到河里,将龙威露出水面,待来年比赛时再捞起;在江西龙舟的龙头需要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据说这样可以让龙舟转化成灵性的神龙,更容易在比赛中取胜。 当然各地的风俗不同,但是龙舟赛带来的节日气氛,以及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总是不变的。 到现在为止龙舟赛已经发展成一项体育赛事,推动人们的生活。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划龙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在这小小的龙舟里,寄托了人们对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发向前的精神。 龙舟——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无比重要的符号。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 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 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而今人们又渐渐的赋予了粽子越来越多的新寓意。 “粽子”谐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传宗接代,后来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彩线串成“九子粽”等都是这一说法的延伸。 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明朝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 时至今日,这个习惯仍然兴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长们还是愿意给孩子吃几颗粽子,讨个“高中”的好兆头。

3.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言,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装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泰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煎,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4.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营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营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佩香襄:小孩佩香襄,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襄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泰,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襄来表达爱意。

6.饮雄黄酒杀毒避邪: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 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 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 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 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7.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寿虫的伤害。

8.滚吃鸡鸭鹅蛋 :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基亡地区均以意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9.驱五毒 :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 端阳节,天气热;五寿醒、不安宁。 “所以到端阳节这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委。 有些地方还要把五寿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钉死除掉。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端阳节这天男女 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 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在古代,每年的端午节有祛病防疫的意义,后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意义。 同时端午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帮助各族人民在不断地奋斗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端午节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端午节都干些什么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包括:1. 吃粽子:古时候,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用粽叶包裹米粒,外缠彩丝,防止鱼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粽子通常由江米、黄米和小枣制成,俗称为“二米粽子”。 2. 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门前和屋檐下悬挂艾草或菖蒲,因为这些植物的气味能驱赶蚊虫,起到驱蚊的效果。 菖蒲因其叶片形状似剑,被称为“水剑”,古人认为它能“斩千邪”,因此会将其雕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祥,也挂在门楣上以驱邪避鬼。 3. 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的鱼,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古代的龙舟比赛在终点处设有鱼标、鸭标、铁标,率先到达这三个标点的队伍获得前三名。 为了能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会在标点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 吃五毒饼:端午节时,天气炎热,细菌易于滋生,人们容易生病。 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以消病强身。 据说,吃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 斗百草: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节时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耍,逐渐形成了习俗。 游戏时,两人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相互拉扯,先断者为输。 6. 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会在胸前别上“缯子”,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的类似粽子的布艺饰品被认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会挂一个葫芦,里面收有“五毒”图案,意味着“收”五毒。 7. 贴葫芦花:葫芦在汉语中谐音“福禄”,古人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形状,内含“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 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丢弃,称为“扔灾”。 8. 点雄黄酒:端午节有涂雄黄酒的习俗,人们会在男孩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头上点五个小红点。 这样做的传统观念是,雄黄酒能使蚊虫和苍蝇避开,具有驱邪避害的效果。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民间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5个端午节的习俗吧,一起来了解一下。

1、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煎堆

在中国南方地区,每当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煎堆”。 “煎堆”就是糯米麻团,海南称“珍袋”,广西又称“油堆”,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虽然现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最早源自广东地区,因此也是广东油炸食品的一种。 广东“煎堆”,为拳头大小的油炸糯粉团,表面沾着一层芝麻,风味独特,制作考究。 它色泽金黄,外形浑圆却中空,口感芳香酥脆,柔软绵糯,有团圆甜蜜的寓意。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4、游百病

游百病,为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 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5、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标签: 端午攻略 挂艾草 避五毒 吃粽子 赛龙舟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