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早年经历
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以耕种为生。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担任蜀汉军师。
足智多谋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屡建奇功。他曾料定曹操会偷袭荆州,从而设计了火烧赤壁的大捷;他曾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大军;他曾七擒七纵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北伐中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江山。他先后五次北伐,但由于蜀汉国力有限,加上魏国守备严密,最终未能成功。
发明家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发明了木牛流马,方便军队运输粮草;他发明了连弩,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病逝五丈原
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他的去世对蜀汉政权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损失。
后世评价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智慧和足智多谋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历史典故
- 三顾茅庐
- 火烧赤壁
- 空城计
- 七擒七纵孟获
- 木牛流马
- 连弩
结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师,他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至今仍让人敬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诸葛亮当军师下一句
1、“诸葛亮当军师”下一句是“足智多谋”或“名副其实”。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以上两句都属于歇后语,多用来比喻某人有才干或对于某事十分称职。 2、典故由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其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 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 在中国留名的军师谋士不少,而从我而言,古代的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是最有名气的一个。 虽然,诸葛亮在刘备称帝之后,位居丞相之职,但是大家对他建国前指挥军队所担任的“军师”一直更感兴趣。 诸葛亮经过后世的演绎神话,他基本上算是“军师”的代言人。 3、相关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诸葛亮弹琴—— 计上心来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到底被过誉到了什么程度?
提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后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为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作为三国时期优秀谋士“神机妙算”的足智多谋、作为一代名士“羽扇纶巾”的朗朗风采等等。 他忠诚、智慧、正直,集古代美好品德于一身。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他当做主角,在小说里把他身上的优点放大,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一人。
但是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而近于妖”,把诸葛亮彻底神化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呢?
早年经历
诸葛亮于东汉灵帝时期出生在琅琊郡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东汉的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做过太守。 不幸的是,在诸葛亮小的时候父母先后过世,后随着叔父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 后来诸葛玄投奔了荆州刘表,于是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在诸葛玄去世后他就隐居在隆中一带(今湖北襄阳)一边农作一边读书。
经过了早年跟着叔父四处奔波的经历,通过对士族阶层的接触,使他增长了见识,也对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隆中隐居的十年间,诸葛亮结交了当世大量志同道合的名士,冷静客观的分析了天下大势,且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没事的时候喜欢吟诵《梁甫吟》,感慨乱世的同时,希望自己能寻觅一明主建功立业。
隆中对策
在建安六年,诸葛亮遇到了自己的明主---皇叔刘备。 当时刘备刚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俩人的相见成为了东汉末年天下势力重新洗牌的开端。 在这被后世文人憧憬向往的隆中,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又给刘备以后的政治生涯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 这次对话的内容被后世称作“隆中对”。 隆中对的内容大致是让刘备在将来的事业发展中先拿下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而后夺取西川,将荆州和西川连接起来,一方面可以北据曹操,一方面可以南抗孙权。 形势变好的时候也可以北上征讨曹操,南下兵伐孙权。 诸葛亮对刘备事业发展的规划让刘备大喜,诚心实意再三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最后诸葛亮决定出山。
需要说明的是,在诸葛亮给刘备拿出隆中对之前,东吴的鲁肃也给孙权献上了另一个版本的隆中对。 《三国演义》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形象没有提到鲁肃版的隆中对。
出使东吴
建安十三年,曹操灭了荆州刘表,刘表次子刘琮投降,刘备被迫逃往夏口。 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三国演义》中有一章节说的是诸葛亮火烧新野,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一记载。 事实上,在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他仅仅只做了一个主管后勤和税赋的官员,并没有指挥军队。 在刘备逃到夏口和刘表的嫡子刘琦会合后,诸葛亮衡量了当下形势,主动向刘备提出联合东吴一起抗曹的策略,并请缨赴东吴游说孙权。 此时的诸葛亮第一次登上了左右刘备政权走向的历史舞台。
诸葛亮到东吴后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舌战群儒”,而是直接面见孙权,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和曹操断交,以东吴军力加上刘备军力和曹操决战;第二,向北面称臣,停止抵抗。 孙权起初比较犹豫,后经过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最终决定与曹操赤壁决战。
赤壁大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三国演义》中虚构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许多桥段想烘托出诸葛亮神通广大的特点。 但是很可惜,这些都是没有的。 赤壁大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而周瑜也不是气量狭小。 相反的,周瑜是历史上一位雅量洪达的儒将。 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仅仅起到了说服孙权和配合东吴的作用,但这些也足以显示出诸葛亮在政治上眼界开阔,且具有非凡的外交能力。
入主西川
赤壁大战后刘备趁机收取了江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像汉初萧何一样管后勤、搞内政。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入川,让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镇守荆州,关羽主管军事,诸葛亮主管内政,并不是如《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是军政一把手。 到了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西川的军师庞统去世,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奉命离开荆州和张飞、赵云一起辅助刘备夺取西川。 拿下西川的心脏成都后,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此后但凡刘备外出,诸葛亮都留守成都,为刘备提供兵员和钱粮。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自此,三国鼎立之势才正式形成。 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中夺取荆州和西川的设想彻底实现了,蜀汉政权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时期。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在蜀汉内部主管内政和外交,但他并不是蜀汉政权的二把手,真正的二把手是关羽,因为关羽掌管了荆州的军政,而诸葛亮仅仅管着西川的内政,没有军事。
白帝城托孤
建安二十五年,关羽离开荆州北上攻打曹操,荆州空虚。 东吴吕蒙趁机拿下了重镇荆州,刘备一怒之下率军攻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撤退到白帝城。 到了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和李严。 之后刘禅登基,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 从这个时候开始,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丞相开府治事在历史上有很多先例,这里涉及到了一个皇权和相权的问题。 开府,就有了独立于皇权的相权,可以自己任命官员。 那么领益州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蜀汉地盘中只占了天下的一个州,就是益州。 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的官员,是地方官。 但同时诸葛亮也担任了丞相,这是国家中枢最高的官。 所以说,诸葛亮既是国家的最高官员,也是国家所有地盘上的地方最高官员,正所谓大权集于一身,是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
南征北伐
诸葛亮虽然集大权于一身,但却没有忘记先主刘备的遗志,他对外和东吴重新修好,对内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实力准备北上伐魏。 此时,蜀汉南方出现叛乱,诸葛亮决定在北伐之前,先平定南方。 《三国演义》中把平定南方演义成“七擒孟获”的故事,但事实上包括《三国志》和其他史料里都没有出现“孟获”这个名字。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很快平定了叛乱,扫除了南方的隐患。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 诸葛亮抓住魏国政权交接朝局不稳的时机,开启了先后五伐中原的序幕。
第一次,因用人失误,马谡丢失街亭,最后退回汉中;第二次,遇魏国大将曹真顽强抵抗,断粮而返;第三次,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击退雍州刺史郭淮;第四次,复出祁山,断粮撤退途中击杀张郃;第五次,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因操劳过度去世。 诸葛亮去世后,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谥号忠武侯。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但事实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且大多无功而返。
总结
诸葛亮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是离开隆中辅佐刘备,另一个是白帝城托孤。
从离开隆中到白帝城托孤之前,诸葛亮大多担任的是偏于内政的官职,类似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负责的是内政、外交等事宜。 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除了辅佐刘禅处理朝政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筹备和实施北伐的事业上。
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带头廉政奉公,努力营造廉政的氛围,联合官员制定了蜀汉的法典《蜀科》,兴修水利、开拓农田,使百姓安居乐业,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在治军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时也施以严令,赏罚分明,是治军有方的军事家;在文学、书法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毕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误用马谡、疏远魏延、重用姜维,太过于以德行评判人才;白帝城托孤后忽视蜀汉实力一味北伐,战略上谨小慎微,不善奇谋;在后期独揽朝政时忽视了官员梯队的建设,致使蜀汉后期缺乏力挽狂澜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善出奇谋的优秀军师、是一位擅长治国理政的丞相、是一位带兵打胜仗的将军、是一位写出《出师表》的文学家,是一位“空城计”中的音乐家、是一位令皇帝放心的忠臣、是一个廉洁奉公的道德楷模,是一个令对手闻风丧胆、屡下杀手的像神仙一般的人物。
但是在《三国志》里,陈寿却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不管怎么样,诸葛亮在后世人心中依然是那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千古一人,而且被许许多多的人所效仿。 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中神通广大的神仙,曹操却沦为枭雄?
因为诸葛亮给人的印象是神机妙算,舌战群儒,足智多谋,因为自身聪慧,加上掌握周易,感觉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仙,曹操为人虽说天生性情暴躁,总是滥杀无辜,但是他在三国时期建立的曹魏政策是最具人性化的,而且通过他对待汉献帝的事情上来看,他心中还是对汉室有着敬畏之心,他的一生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诸葛亮自从他跟随刘备当了蜀国的军师以后,和曹军作战总是大捷,靠的就是他的聪明以及神机妙算的能力,特别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先生对他的描述更是神话般,由于学习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是能预算到很多事情,所以在很多人心中就是像神一样的存在。
说到曹操,“枭雄”一词并不算是贬义词,也算是一代英雄,只是因为曹操这个人生性脾气暴躁,很难有人将其“驯服”,才这样称谓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刘备是称其为汉贼,因为他背离了汉室,为什么还能称谓枭雄,是因为他也有很多作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站在道德层面上,论人品还是名声,大家都会选择刘备。
但是曹操也没有错,在那个时代,曹操不做这样的事,也会有其他人做这样的事,至少他最后设立了很多人性化的制度,改革屯田制,造福了老百姓,就连自己要去世的时候,也是安排从简布置,论做出的贡献,曹操不比诸葛亮,刘备等人少,称为枭雄很正常。
诸葛亮的神化就更好理解了,他的空城计、七擒孟获、赤壁之战等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是厉害的是在他离世之前留了一个锦囊在二十多年之后救了自己孙子一命,简直叫人惊呼,拍板称绝,更是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话到现在都还在流传,所以被看作神仙一样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