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魏国的军师,智谋过人,料敌先机。

admin 攻略 30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被誉为“鬼才”,以其智谋过人、料敌先机而闻名。郭嘉年少时就以聪慧过人闻名,有“神童”之称。后投靠曹操,成为曹操帐下最受倚重的谋士之一。

早年经历

郭嘉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异常。他博览群书,通晓兵法韬略,对天文地理、奇门八卦等也有深入研究。据传,郭嘉在年少时曾跟随当地名士胡昭学习,胡昭见他天资聪颖,大为赞赏,曾对友人说:“此儿非常人也,必为世之伟才。”

投奔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郭嘉在乱世中洞悉时势,认为曹操志向远大,是一位值得辅佐的明主。建安元年(196年),郭嘉投奔曹操,深受曹操器重。曹操曾感叹道:“奉孝至,孤始有天下之志。”可见曹操对郭嘉的倚重程度。

智谋过人

郭嘉以智谋过人而闻名于世。他不仅能够料敌先机,运筹帷幄,而且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郭嘉最著名的战例莫过于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占据绝对优势。郭嘉却力排众议,劝曹操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并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势,坚信曹操必胜。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最终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奠定了北方霸业的基础。

郭嘉不但在军事谋略上出类拔萃,在政治谋划上也颇有建树。他曾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郭嘉还建议曹操迁都邺城,以摆脱袁绍的势力范围,为曹操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

料敌先机

郭嘉不仅智谋过人,而且具有难以置信的料敌先机能力。他能够提前预判局势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的官渡之战中,郭嘉敏锐地察觉到了袁绍内部矛盾重重,并预判袁绍必然会轻敌冒进。郭嘉向曹操建议坚守不出,等待袁绍犯错。果然,袁绍在郭嘉的预料之下孤军深入,最终在仓亭之战中大败亏输。郭嘉的料敌先机能力,大大提升了曹操军队的胜算。

英年早逝

郭嘉英年早逝,成为曹操的一大憾事。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在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曹操闻讯悲痛万分,叹道:“吾之亡,非亡于贼,乃亡于奉孝也。”郭嘉的早逝,是曹操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评价

郭嘉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谋士,以其智谋过人、料敌先机而著称于世。他的谋略才干,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郭嘉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在曹操的政治谋划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世对郭嘉的评价极高。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郭嘉说:“嘉才谋颖固,识见所及,皆成效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赞叹道:“郭嘉之才,胜于孔明十倍。”郭嘉的智谋和远见,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资料:

  • 百度百科 - 郭嘉
  • 360文档 - 郭嘉
  • 博客园 - 三国谋士郭嘉

三国演义中著名谋士特点及排名。还有就是谁是三国演义第二武将

参考别人的给你发过去了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 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 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 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 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 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 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 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 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 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 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 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 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 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 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 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 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 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 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 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 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 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 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 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 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 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 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 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 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 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 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 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 后随刘备进军益州。 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 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 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 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 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 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 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 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 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 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 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 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 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 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 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 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 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 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 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 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 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 ?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 ……天下之定,?之功也。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 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 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 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 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 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 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 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 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 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 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 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 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 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 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 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 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 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 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 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 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 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 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诸葛亮与郭嘉的区别?

诸葛亮和郭嘉谁更计高一筹的看法,许多人都发表了意见。 当然,想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话题是非常难的,以下为大家列举一些在《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和郭嘉: 一、出场。 两个人亮相的时候都作了一篇文章,或者说是做了一个预言。 郭嘉做的是曹操与袁绍对战的十胜十败之说,而诸葛做的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 就文章来说,不可否认的是诸葛的看法更加的高远,但是,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在后来曹操与袁绍的作战中应验了,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中原。 而诸葛的隆中对则没有兑现,诸葛说(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 ”诸葛亮的预言是刘备将会占据荆、益二州,但是,刘备最终还是只能得到益州,而荆州则被东吴夺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的预言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郭嘉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二、作风和战略思想。 看论坛上很多人说郭嘉很风流,这个本人没读过什么史书,不是很清楚,既然大家都说郭嘉的作风有些异于常人,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暂且这样认为吧,大家都知道,英雄多少是有一点傲气的,因为他们傲得起,他们有傲的资本,在这里,我相信郭嘉和诸葛都有这个所谓的“傲的资本”。 但是,很明显的是,诸葛的行事作风还是不如郭嘉,诸葛从不轻易冒险,为人谨慎,这也就是当年诸葛的“空城计”之所以能吓退司马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解释了诸葛当年为什么不用魏延直取长安的计策。 而郭嘉则不同,他做事够险,够绝,往往你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郭嘉却不当一回事。 当初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众人皆劝曹操乘胜追击,乘二袁军心未定,一举平定辽东。 而郭嘉却不以为然,他却主张班师许都,让二袁自相残杀,果然,历史实现了郭嘉的英明预见,不到半年,袁尚派人来说愿意臣服于曹操,共同讨伐袁谭。 第二次北伐曹操根本没有耗费多大的兵力,就轻松的统一了北方。 最不可思议的是,郭嘉死后留下的一条计策竟然让曹操完完全全的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同样,诸葛死后也留有一条计策,但是,诸葛的计策斩了魏延一人,而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也许是受当时蜀国的兵力强弱的影响吧,总之,郭嘉的行事作风往往以险为出发点,出奇制胜。 而诸葛则行军谨慎,步步为营。 从军事角度来看,诸葛的做法固然可取,而郭嘉的做法却更能起到料敌决胜的作用。 三、辅佐能力。 先说郭嘉吧,郭嘉是在曹操刚起义的时候就跟随他了,换句话说,郭嘉跟随曹操的时候也正是曹操最弱的时候,手下的将领也不多。 然而,面对陈宫,贾诩,李儒这样强劲的对手,郭嘉展现出来的只有四个字——未尝败绩。 从而将曹操从一个起义家带到了丞相的位置,这大概也是郭嘉生平最大的贡献了吧。 再看看诸葛,他跟随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而刘备只是寄居人下的一城之主而已,比曹操刚起义的时候还要穷困潦倒,惟一比曹操多的就是“人心”。 而诸葛正是利用了刘备的这个优势,先是劝刘备夺他同宗刘表的基业,说实话,这确实是一条好的计策,而且从当时刘备的声望程度来看,就算他真的夺了刘表的基业也不会有多少人说他的闲话的,但是刘备犹豫了,最终未能夺得荆州全境。 然后,诸葛又叫刘备夺他同宗刘璋的基业,刘备还是不肯,诸葛知道如果强逼刘备夺了刘璋的基业,即使成功,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形象也不会那么高了,所以诸葛这次派了风雏——庞统跟刘备一起入川(或者说是征战)。 但是庞统在中途死了,我不知道诸葛是否算准了他会死,但是,无论如何,诸葛这回算捡到便宜了,既不是自己逼刘备自相残杀,那么就算他略施小计让刘备夺得益州,也不会有损他的形象的,反而还可以实现他当年隆中对里面的内容,让众人对他更加敬佩。 从这点看来,诸葛和郭嘉同样都是辅佐各自的主子夺得了一大片土地,其能力似乎不分上下。 但是,大家请注意,刘表和刘璋都是刘备同宗,对刘备又都存有好感,所以对他没怎么堤防,以诸葛的智商,想要拿下那是轻而易举的了。 可郭嘉就不同了,他面对的是中原的众多谋士,出征的时候既要制定克敌计略,又要堤防他人偷袭后防,时刻不能松懈,而且面对的都一等一的聪明人。 他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做出的事竟然跟诸葛的一模一样。 这不解释了郭嘉与诸葛的高低了吗?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有意见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郭嘉——乱世鬼才

若说诸葛亮智近若妖,那么郭嘉的才华就有资格问鼎鬼神了。 所谓的魏国谋士第一人,也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司马仲达,而应该是郭嘉。 演义里面是抑郭的,虽然写了一些他的主要事件,但不像其他人那样详加描绘,以至于给人印象不深。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国里面还有这等厉害人物!郭嘉小时候的生活,也都是看各种各样的兵书,文学书等。 郭嘉的家族是颍川一个颇具势力的中等家族,所以,郭嘉能受到较好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中最聪明的三人,诸葛亮,郭嘉,周瑜,这三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教授,基本是无师自通。 虽说诸葛亮有向水镜等人请教,但是其他人出道比其早,只是有过黄巾军时期的磨砺。 成年之后,郭嘉即刻动身,去投奔当时的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绍。 袁绍因为他这层身份,前期招募到了许多威震三国的名将名仕,像赵云, 郭嘉等等。 不过由于袁绍能力太差,来了不久大多也就离其而去。 但以袁绍的这种情况表明一个名头在乱世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如此,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曹操才会立马出兵救献帝,而刘备也才会欣然接受献帝的封赏。 再说回袁绍那,基本上除了一个田丰懂郭嘉外,其他人都不怎么认同他。 所以郭嘉只好辞别袁绍,跳槽跑曹操那。 郭嘉一来,曹操立刻欣喜若狂地去接应,这也是因为郭嘉也是经过荀彧推荐,荀彧给他的评价非常大。 曹操也是非常识才,尤其是在谋士这一块几乎没有用错过。 郭嘉一来,就像诸葛亮对刘备一样先给曹操提了一项战略,分天下。 其实孔明的隆中对也是如郭嘉的差不多,是一种大体战略。 不过,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弄得后世人也只知三国中有亮无嘉。 郭嘉提出,先青后徐,再河北。 先青,是为扩大土地, 集粮草,继而也是为了击溃青州三十万黄巾军。 由于黄巾军实力弱小,号称三十万,其实多有老人小孩在内。 所以,击溃其即可得民心,还可以顺势收编这几十万黄巾军扩充实力。 而“后徐”,即,徐州平静富足,没有经过黄巾军的过多骚乱,这也源于陶谦的功劳。 陶谦并不像演义中那般无能。 陶谦年轻的时候也很能打,而且治理州县的能力也在中上。 不过因为年老,渐渐衰弱,不过徐州在这个时因陶谦的建设,经济发展是其他十二个州所不能比拟的。 而且加上其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为一军事要冲。 所以,拿下徐州,既可增添经济,收获大批粮草,又可在中原地区掌握主动权。 至于河北,更不用说了。 兵粮土地暂且不管,最主要的是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霸主。 所以,河北一站是必须的。 不过,无奈袁绍兵多,在曹操刚起步时,袁绍就有十万人了,更何况官渡的时候,曹操可是一打三的兵力被压制。 曹操听了郭嘉的策略,拍手叫好。 曹操是三国中最有能力的枭雄,略微一想也就明白。 即刻敬郭嘉如上宾,将整个大局操作交给他。 大局操作能力,是分辨一个顶尖军事以及治国能力的根本标准。 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整个英才辈出的三国也只有寥寥几人,郭嘉,诸葛亮,周瑜,庞统,司马懿,吕蒙六人而已。 像荀彧,鲁肃,陆逊,姜维等人还稍差一点。 在我看来,军事参谋有以下三种分类:随军参谋,这种级别最低。 随军的意思为参加各种战斗亲临战场的。 虽然级别最低但料子还是有的,这种级别的军参,如杨修,田丰,郭图,简雍这一类人的,只能推动一个战场的局面而已。 第二级别,战略军师:这种级别的军师与第一级的不同在于,虽然它有时候也随军,但战略军师把握的是一个战区的战局。 就是一个方面战局的掌控者,这类军师,就像陆逊,姜维,程煜,鲁肃这一类类人算得上一二流军师。 第三级别,也就是之前说的大局掌控者,郭嘉,诸葛亮,荀彧,贾诩,司马懿等人。 若说随军参谋指挥个别战场,战略军师指挥大战役,那么大局者,指挥的便是国战。 或者更通俗的比喻,这就类似股票中的小散股民,基金公司和庄家股东操纵者的类别差不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顶尖军师! 不过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孔明,奉孝,文若,文和这些都算是最为顶尖的人才了,放在任何一段历史中都可以耀眼四射。 实在是难分仲伯。 由此,郭嘉的实力也一目了然。 不过,郭嘉为什么是我认为一个超越诸葛孔明的人物呢,他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谋士基本的军事能力。 郭嘉的在军事方面的策略,知晓的都称其为“鬼谋”。 这也是为什么世人送其鬼才的雅号。 在征徐州的时候,曹操几乎是倾巢而出,所有兖州老弱病残外能出战的全部带走,但郭嘉立刻阻止了曹操的这一行动,向他建议至少留一名猛将,数名偏将和几名军师留下,告诉曹操说这衮州是咱们的老巢呀,丢了可不得了呀。 所以曹操才选择留下大将夏侯淳和地方官程煜(当时还没表现出应有才能,所以在那时只是地方官)才保住了 这东阿三县!要不然历史上的三分天下就少了一个曹操了!在行军打战 ,郭嘉的策略,兵出致奇。 例如闪击刘备,徐州之战那一次,还有闪击李郭(李催、郭汜)洛阳 献帝。 其次更厉害的大局战略,之前也提到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步步走战略。 非常 严谨,且非常细致,除出一些人算不如天算等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如,宛城的张绣,徐州的刘备,和一个找死的吕布)之外,基本是帮曹操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不免得逊色许多。 仔细想想,虽说诸葛亮想的也是帮刘备定下一个统一的基础,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不行,虽然诸葛亮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郭嘉也同样,打徐州虽然打了三次,但并未损一员大将,还让关羽效力了几天;观孔明,虽然荆州打了一次就拿下,但仅重复好几次,最后不仅丢了荆州还损了武圣关羽。 在河北,著名的以少胜多,还收服了猛将张郃,高览;观孔明,打益州,不仅花了两年,还损了军师庞统。 相比之下,优劣不就出来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诸葛亮内政,无疑三国第一。 能让蜀国在偏安一偶的时局下还能调兵遣将,可见一斑。 最后,郭嘉独有的特长,心里战术,而且这种心里战术十分高超,最著名的运用就是官渡之战里,除了这场,还有好几个例子,像迎接献帝,郭嘉不仅算好李郭二人的矛盾,还打好了袁绍的心理战,让他犹豫不敢救献帝,而且还不敢趁曹操救献帝时打许昌,其实袁绍才是牵制曹操前期活动的重要因素,也就幸亏有郭嘉这名鬼才,才次次安然无恙,像打袁术、打刘备,打吕布,那一次不是全军出击,不是害怕有袁绍背后偷袭,加上曹操多疑的性格,如果没有郭嘉,怎么可能有三枭之一的老曹?不过,无敌总是寂寞,所以,郭嘉也遇到了一个强硬的敌手,刘备。 刘备是一个非常擅长伪装自己内心的人,很多人都一直摸不清他内心在想什么。 而且在投靠曹操的时候隐藏最深的,每天都带着关羽张飞藏在院子里种菜,唯一一次在上朝还是被曹操请出去的,之后就一直待在院中种菜以及策划出路,不过却还是被郭嘉看出来了,在刘备投奔曹操时,郭嘉就断言,此人乃人中龙凤,定不会久居曹公之下,要多加提防,但刘备来了曹营后实在是太安静了,一点细小的动作都没有,事出反常必有因,于是,郭嘉就劝曹操试他刘备一试,与其谈谈天下,观其脸色。 于是,曹操就邀刘备,来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 当曹操说到:“天下英雄,唯侠使君与操尔。 ”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曹操对刘备说,这天下的英雄只有刘使君与我曹操啊。 刘备一听,果然大惊失色,吓得筷子都掉了,就立马想叫关羽张飞掩护逃命了。 但不得不承认,自古以来,能事者皆有气运加身,突然一声闷雷,救了刘备,也使曹操对刘备戒心减弱。 当然,郭嘉却依旧不放心刘备,劝告曹操不得给其任何逃离的机会,但人算不如天算,原本打袁术好好地,没想到让其溜了,而且又是北上投袁绍。 刘备一看,机会来了,就以皇叔之名求曹操借兵截袁。 正好郭嘉那会不在,曹操想了想就放了刘备去。 结果等郭嘉回来,果然暗道不妙,想派人追,但为时已晚。 果不其然,刘备得到了一万兵甲,一路南跑,一举拿回徐州。 这会轮到曹军有点慌了,曹操原意是想趁刘备还未站稳脚跟充实兵力之际,拿下刘备,但无奈,军心不稳啊。 众将皆怕被袁绍偷袭。 但还好,有郭嘉。 郭嘉说:“袁绍优柔寡断。 正好刘备立足不稳,可速去。 ”于是有了这颗定心丸,曹操挥师东征打跑刘备,收了关羽。 这时候,一切都差不多解决了,双方都准备开打了,但这时候,在曹操即将发兵白马延津,谁知道,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江东小霸王孙策,孙策这人是非常勇猛果断的,所以孙策放出风声要打许昌的时候,曹操真的是一口老血要吐了出来,为了不使腹背受敌,曹操立马找来郭嘉询问计策。 郭嘉听了,笑道:“曹公大可放心,孙策虽有霸王之名,但不懂防范,没戒心,即使是有百万大军跟随他,对于我们来说,也仅是一人罢了,只要有刺客将其擒杀,他们就立马退去。 ”果不出郭嘉所料。 孙策刚一出江东,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刺杀。 不过呢,历史上并没记载许贡是否是由郭嘉所派,但这至少也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终于,历尽千辛万苦的曹操,终于扫清了一切的阻碍,开始进攻袁绍。 早在198年曹操就问了郭嘉,我想打袁绍,你觉得能成吗?郭嘉立马答道:“曹公打袁绍,公有十胜,绍有十败!”这经典的十胜十败的名篇就由此出。 而这十胜分别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这十胜十败中,郭嘉准确的分析了曹军与袁军的优势劣势。 曹操迎献帝,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正道加身,攻打袁绍,名正言顺;所以,道义二字胜。 袁绍优柔寡断,自诩甚高,而曹操能治军严明,任用贤才,用人不疑,果断大方;所以治度二字胜。 再加上文臣武将,百姓心向,仁义道德等等,无一不是曹操比袁绍高出许多。 而且也是事实。 所以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如一剂超级强心剂一样在曹军心中振奋在。 这群虎虎生威的小伙子们,都坚信,河北一定是他们的。 所以,基本不出所料,经过白马,延津,乌巢,等铺垫后,一场决定胜负的官渡之战,由曹操最终胜利而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郭嘉的料敌先机和攻心在上,真的是完美一笔。 平定河北,郭嘉并没有建议曹操要乘胜追击,而是极力制止,并且道出袁氏几兄弟的互相猜疑将导致他们互相残杀,这一妙计又使得曹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二袁,完美的坐拥北方。 平定北方之后,袁绍的好多班底也都被曹操俘虏了,但郭嘉依旧极力推荐曹操重用他们,就比如将曹操骂的狗血淋头的陈琳。 曹操也都听从郭嘉的话,一一各取所长,为将来的大魏奠定下厚实的人才和官员。 说起来你们可能会不服气,但我从心底里觉得,郭嘉的确算得上魏国最强谋士和曹操起家最不可缺少的助力,没有之一。 郭嘉的确在战略,大局观,和发展建设上有着天才的头脑,过人的本事,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见解。 往往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帮助曹操解决问题。 大局战略观,是考验一个顶尖指挥类谋士的要求,但临危不乱,在最危险的关头还能奇谋百出的,在顶尖指挥类谋士之中,怕是只有郭嘉了。 这些,像刘晔,荀攸,贾诩,程煜,他们是非常厉害,但是可能都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没有郭嘉,徐州之战,荀攸可不一定会劝阻曹操留下夏侯惇和程煜看家;如果没有郭嘉,恭迎献帝,程煜不见得会劝阻曹操去恭迎献帝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这个荀彧会劝曹操);如果没有郭嘉,刘晔可不见得会劝阻曹操在打败吕布后不杀刘备;如果没有郭嘉,官渡之战,贾诩可不见得会给出十胜十败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奇谋。 如果有郭嘉,赤壁之战,曹操更不可能中那连环计;如果没有郭嘉,曹操可能早就立刻诸侯争霸之地,更别说之后的曹丞相或是魏武帝了。 公元207年,也就是建安十二年。 曹操北征乌桓,这是郭嘉的最后一战,当然,这也是郭嘉自己要求的一战。 郭嘉其实一直以来都身体羸弱,本来就不堪劳疾,可能他自己都知道,自己会死在这一战,但他依旧远征。 乌桓就如同后来蜀国的南蛮,或是前朝的匈奴,是一柄暗藏杀机的匕首,随时可以捅曹操背后一刀,这种隐患,必须解决,更何况袁氏两兄弟还跑到了那。 最初曹操也是想打,但是因为多疑,始终犹豫不决。 最后还是郭嘉赶紧站出来建议,立马打下乌桓,留一个空虚的后方又如何?刘表也会因为有一个枭雄刘备在身边而不敢打来。 出发以后在征战途中,郭嘉觉得行军速度实在慢,建议曹操丢掉资重,轻装突袭。 这无疑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出了名的出其不意的奇袭事例。 但可惜,这也造成了郭嘉伤命。 我在这不知为什么想到了夷陵之战,当时刘备没带上诸葛亮,自己孤身带着二三十万人马进攻东吴,结果因为一个小小的军营而全盘皆输。 如果当时郭嘉没有随曹操亲征乌桓的话,那么说不定郭嘉就不会劳疾而死,但曹操有可能因为失去轻装突袭的机会,被敌人提前发现,然后击溃曹操。 若是当时诸葛亮随着刘备远征东吴,说不定刘备能赢,但是也说不定诸葛亮也会因此丧命。 命运就是如此,有得有失,一个如果就会有多种结果。 说不定其实郭嘉早就看透自己的命运,只是这就是命运,如果郭嘉不去,尽管能活下来,但是曹操的根基,不也就没了吗? 有人说,郭嘉是真正的谋圣,简直堪比张良;有人说,郭嘉其实有着超级高超的本领,可以观命测天;有人说郭嘉是真正的三国最强者,他没死,诸葛亮根本不敢出世;也有人说,郭嘉也就和荀彧一样虽然十分厉害,但也没有那种传神。 说点实在的,我是真的挺喜欢郭嘉的,可惜啊,郭嘉才是真正的被天妒的英才,若是不死,三国可能将在赤壁,就直接无蜀,无吴!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郭嘉一生也不是完美无缺,他有着两大缺点,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短命。 这个虽然看起来有点搞笑,但是真的,如果郭嘉没有那么早死,那么三国可能就分的出谁是最聪明的家伙了,那么后期也就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第二个就比较正常了,郭嘉这个人,平时不节俭,作风行为在当时治军严谨的曹军之中,不免是一个异类。 早期有很多人都私下参过郭嘉,就比如陈群,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曹操说此事。 虽然曹操夸奖陈群揭发有功,但完全又不管郭嘉。 也有人对此评价,幸亏有曹操视郭嘉为知己,要不然,可能一代天才就会被就此埋没了。 良才遇明主,好马与伯乐,说的就是如此。 有点想说一句话:“所谓天妒,乃如此,过之。 ” 一个初中生对历史自己的看法,不喜随便喷,无他。 返回目录

标签: 智谋过人 魏国的军师 郭嘉 料敌先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