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谋士,与诸葛亮齐名,被誉为“江东十二虎臣”之一。
生平简介
鲁肃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投靠了袁术麾下。袁术为人骄横无能,鲁肃深感失望,遂离开袁术,投奔孙策。孙策对鲁肃非常赏识,任命他为从事中郎,负责掌管文书和机密事务。鲁肃在孙策手下尽心尽力,为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孙策去世后,鲁肃转而辅佐其弟孙权。孙权继位初期,实力弱小,面临着来自曹魏和刘备的巨大威胁。鲁肃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魏,并提出了著名的“联刘抗曹”策略。在鲁肃的谋划下,吴蜀联军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后,鲁肃继续出谋划策,帮助孙权稳定江东局势,并逐渐扩张吴国的领土。215年,鲁肃病逝于荆州,年仅四十六岁。性格特点
鲁肃为人宽宏大量,忠心耿耿。他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对朋友和部下非常宽厚。鲁肃对孙权忠心不二,即使在逆境中也始终追随孙权左右。鲁肃胸怀大志,目光长远。他能够审时度势,为吴国的长远发展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跪求《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内容:精彩段落摘抄和文学欣赏)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 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 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 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 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 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 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 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 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 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 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 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 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 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 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 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 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 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 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 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 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 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 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7集描写刘备经谋士徐庶指点(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 当时刘备正处在穷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际,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因为前两次恰逢诸葛亮出游(或有意躲避刘备,试探其是否诚心厢请)。 然而,刘备为了表达一片赤诚之心,连续三天斋戒,并且在关羽和张飞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愿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助刘备连续打了几次胜仗,迅速扩充了领地,为刘备后来建立蜀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称为三顾茅庐。 历史上虽然对三顾茅庐众说纷纭,但作者用本故事启发后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动力和根本。 兴趣之三------草船借箭电视剧《三国演义》第39集火烧赤壁,讲的是刘备与东吴联合抵御曹操的故事。 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怕以后成为东吴的后患,几番设计陷害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支凋零箭,以备攻打曹操使用。 然而,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机会杀害自己,但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两家的联合破曹的大事,凭借着聪明的才智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利用大雾天气,巧妙的从曹操那里借来(巧取)了10万余支凋零箭,史称草船借箭。 该段故事虚构成分极多,据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那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故事。 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因而船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 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极其夸张描绘了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进了孙刘的进一步联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狭窄,同时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诸葛亮,有为后来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笔;既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军事上势力的强大,又衬托出骄兵必败得哲理。 该故事给我们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遐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来谁都能讲上几个段子,但真正要读懂《三国演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虽爱《三国演义》,尽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几次电视剧,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难读懂罗贯中先生之真谛,也只能是从几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肤浅的启迪和错略的领悟罢了。 一是做人要谦虚谨慎,取得一点成绩决不可漂漂然。 正像毛泽东主席讲的那样,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二是说明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性。 诸葛亮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识。 假设当时要有现在的天气预报,曹操怎么会如此上当,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识别只能靠经验和推测。 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场,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产力。 四是团结就是力量,在机关团结出干部,在商界团结出效益,在战场团结就是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古人为了抵御强敌都能做到孙刘联合。 五是重义气,讲感情,当然不是拉山头搞帮派。 刘备当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能够夺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义气和感情帮助刘备的到了人心。 因此作者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六是深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罗贯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国演义》属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尤其是拍成电视连续后,更让人有流连忘返,韵味无穷,编排得当,紧张刺激,给人一种深陷其中之感。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著,便有一次收获,看一遍电视剧便有一次体会,本人只能愚钝的告诉各位同仁,《三国演义》好书,其情节妙哉,令我爱不释手。
三国人才问题,知道的回答一下
名将1 吕布]: 先看看几个例:罗贯中版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看看赶上公孙瓒,布举画戟望后心便刺。 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 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 张飞性起,大喊一声。 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 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 能够数十合使张飞关羽张飞双战吕布30回合不分胜负,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骠马,刺斜里去砍...”书中没有写张飞到底战吕布多少回合(不象毛版三国中称张飞斗吕布五十合不分胜负),估计也就数十合。 数十合败张飞,30合平张飞关羽联手,这是最能表明吕布武力的一节了 另外战例,吕布独战典韦许褚夏侯敦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其结果也只是“吕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终究能全身而退。 “人中吕布”绝非浪得虚名 2 马超 罗版三国马超在身负血海深仇的情况下首战3合败张邰(毛版20合) 3 赵云]:长坂坡赵云体力疲乏的情况下战张合罗版三国10数合张颌气力不加拨马回走(毛版30合败张邰) 4 颜良:20合完败徐晃,武力明显在许褚之上,真不知道前人是怎样排名的,总是不排颜良 5 关羽:罗版三国关羽20合未能拿下纪灵,且纪灵退走时并不狼狈(毛本30合,且纪灵大叫“少歇”) ,虽说关羽顾及大局,不愿杀纪灵,但是关羽没有足够的武力将他只败不伤 罗版三国关羽一合斩了华雄,没有人知道是怎样杀的,因此这一点虽不足以说明华雄武力很低,但可以作为关羽武力很高的理由 关羽在战场上杀了颜良文丑是不争的事实,却并不能由此断定关羽武力一定高于颜良 罗版三国关羽与夏侯敦战了40合不分 6 张飞:罗版三国中张飞一战吕布是明显的失败,但第二次百合单挑吕布时,虽吕布不愿得罪刘备而不会下杀手,虽张飞占下风,但终究吕布没有战败张飞 罗版三国张飞第二次单挑张颌时,先四五十合,后张颌一直死战到百十余合,这样看来,张飞武力比马超赵云要低了 张飞一战马超,虽100合不分胜负,但刘备“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说明占下风,另外看看原文“...玄德急止之曰:‘且休出战。 先当避其锐气。 ’关下马超单搦张飞出马,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 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刘备是先避其锐气再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而出兵,或许当时马超中饭都没吃 当刘备与袁术已经彻底成仇,张飞十数合杀袁术的大将纪灵 7 典韦:曹操战吕布时,罗贯中并没有安排典韦单挑,而是让许褚斗二十合,然后典韦等一起帮忙,如果典韦真的像传统排名的一吕二马三典韦那么厉害(据说一吕二赵三典韦是毛润之先生修改出来的),哪么典韦足够单挑吕布了,但罗贯中先生并没有这样安排,而只是派典韦和吕布的几位手下打了几场 另外典韦战许褚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手,说明两人武力的确相近,鉴于许褚曾经被徐晃50合战平,故典韦列于之前了 8 许褚:在许褚与吕布斗20合后,曹操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吕布非一人可胜。 ”然后就派五将加入群殴吕布。 整部前三国,除吕布之外,再无一人能令曹操如此之忌惮,即使是后来的马超于潼关前连败曹营于禁/张合两员名将,曹操也未指挥群殴,(以致后来的李通被马超挑于马下) 。 可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曹操是不愿指挥打群架的。 由此可见,曹操的那句话实在是给许褚在众将面前留足了面子;那句话其实需要改一个字:“吕布非一人可敌” 战马超“...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 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 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两军大骇。 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 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 褚将枪挟住弃刀。 两个在马上夺枪。 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 庞德、马岱见操将齐出,麾两翼铁骑,横冲直撞,混杀将来,操兵大乱。 许褚臂中两箭...”。 有人称许褚折断了马超的枪,说明许褚占上风,其实不然,许褚拗断马超枪杆后,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再打下去许褚光着膀子,没有保护,明显吃亏,胜负也是不远的事情了,这一点连曹操都看出来了,于是“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 ” 战徐晃50合不分,要知道徐晃只有20合就完败给颜良 9 文丑:十余合战败公孙瓒(吕布曾数合击败公孙瓒,文丑战斗力还是比吕布低一些),说明文丑武力比吕布也差不了多少 和少年赵云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 罗版文丑与徐晃30余合战平后徐晃从容退走,说明文丑武力低于颜良。 (毛本是没打多长时间,徐晃见文丑身后军马齐到料敌不过而走) 10庞德:战关羽百余合,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 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 “急令鸣金收军”说明庞德战关羽或许占了下风 战关平30合不分,两家各歇,说明30合内庞德并没有占优势 11黄忠:战关羽100合不分胜负,但占下风(“恐有失”) 战李严四五十不分胜负 12孙策: 13太史慈:与孙策战了几百合不分胜负,两人武力基本相近,也没法从其它战例判断谁更强 14曹彰:刘封虽然不敌徐晃,但仍能屡次挑战,但刘封在曹彰面前只有3合完败 15华雄:当华雄最牛叉的时候,曹操麾下众将无一人敢於出战华雄,何也?是被华雄连续挫败18路诸侯、尤其击败江东猛虎的气势给镇住了(包括十数合打败孙坚)。 能把夏侯敦、夏侯渊、曹洪这等勇将镇住的人,武力可以不低于这些人吧 16夏侯敦:战吕布战例“...夏侯敦挺枪跃马直出。 敦与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侧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 西边又喊声起,郭汜又引一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 三路军马,势不可当。 夏侯敦抵敌吕布不住,飞回阵来。 布引铁骑掩杀,曹操军大败...”算算时间应该有十余合,比许褚稍逊(许褚20合后曹操才派人群殴) 而且“...夏侯敦挺枪出马搦吕布战。 高顺出马大骂夏侯敦,敦大怒...”说明夏侯敦在曾经败给吕布的情况下,并不怕惧吕布武力 与关羽战40合不分(虽说关羽因感激曹操而不愿杀夏侯敦,但关羽没能将其打败,且夏侯敦还要再战,若非张辽阻拦,自称非擒关羽不可,说明夏侯敦经过交手后并不畏惧关羽武力) 17张辽:战关羽战例:罗版刘备在撤退时遭张辽追击,关羽与张辽交过手,未能击退张辽,致使一半人马被阻于城内。 故关羽对张辽评价甚高,可惜毛本中将刘备关羽那一万军马的损失一笔抹去了 战张飞战例:“...关公见张辽退去,径来东门看时,只见张飞已出城外和张辽厮杀,辽拍马而去。 张飞欲赶,关公急召入城,令士卒坚守东门。 飞曰:“张辽怕我而走,哥哥如何赶我回来?”关公曰:“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 是吾夜来美言说之,其人颇有归顺之心。 今日不欲与汝厮杀,故拍马而走。 ”飞方悟,再不出战...”由此可见,张飞与张辽交过手,张辽不弱于张飞,张辽却拍马而去,张飞本有疑惑,关羽解释后,“飞方悟”。 由此可见张辽是高手之列 与太史策60合不分胜负,说明张辽武功在太史慈附近 与凌统战50合虽占优势但“不分胜负”,说明武功还是略低于关羽张飞 18关平:罗版三国关平40合战平徐晃,看来关平似乎应该和徐晃相近 30合战平庞德,关平似乎可以列于高手之列 罗版三国关平寡军杀败丁奉所部,送走廖化,感觉并不太费劲(毛本是关兴“奋力”杀退,显得很费劲) 19张颌:罗版三国马超在身负血海深仇的情况下出场首战3合败张邰(毛版三国改成了20合),有网友做出如下点评:马超身负杀父之血海深仇,“咬牙切齿”,临阵心态属于极端心态,因此更有可能采取冒险速胜战法。 从张合这个角度来看,面对一个杀红了眼的对手,也很有可能招数上还未山穷水尽,意志和胆气上先自输了--张合想想也觉得冤呀:马超啊马超,是丞相杀了你父,你跟我拼什么命啊,我才不和你拼命? 故平等状况下两人交手,马超20合败张颌应该还是合理 赵云战张颌,10数合张颌气力不加拨马回走,缓上一口气后还要再战。 (毛本为30余合击败) 能使张颌列为第20位的战例是张飞第二次单挑张颌:先四五十合,后张颌一直死战到百十余合,可以理解为110余合,也没全败,只是因战场形势不利才远引的。 (毛本是四五十合) 20徐晃:被颜良20合杀败(颜良是顶级高手,20合败给他也不丢脸,张颌在赵云马超面前也就能战十多合吧,夏侯敦还十合败给吕布呢) 战许褚50合不分胜负,战前,曹操虽然暗自欣赏徐晃,但并没交代许褚不许杀死或打伤徐晃,所以两人的50合平手是公平的 战关平40合不分胜负 21臧霸:和乐进战30合不分胜负 “...于禁、乐进双战吕布不往。 操望北而行。 山后一彪军出:左有张 辽,右有臧霸。 操使吕虔、曹洪战之,不利...”我们可以理解为曹洪战臧霸不利,那么臧霸的武功不在曹洪之下吧,曹洪可是能与体力受损的马超死撑四五十合的高手,不知道为何这位高手总是被人遗忘,还是我的理解有误(除非是曹洪没有按常人的理解战臧霸而是跑到左边去战张辽而结果不利,而臧霸只是战胜吕虔,那么就无法判断臧霸的武力了) 22徐盛迎战不能抵挡的曹仁; 23被庞德奋力杀退的魏延(由此可见实力并没有想象那么强) 24战黄忠四五十合不分胜负的李严(诸葛亮也评论说他守白帝城可挡陆迅)) 25战黄忠20合不分,张飞能够奋力杀散(毛版是奋力杀退)的夏侯渊; 26河内名将与魏延战数百合不分,敌不住周泰韩当联手的文聘; 27和体力受损的马超死撑四五十合,敌不住臧霸的曹洪; 28与韩当联手都只能战平许褚,但10合砍死沙摩坷的周泰; 29战曹洪20不分(曹诈败),率百骑劫魏营不折一人一骑的甘宁; 30“极有胆略”,数次与张飞战十余合不分,终究被孔明在赵云张飞黄忠魏延俱在的情况下设计擒住的张任 31被吕布战到十余合受伤的武安国; 32太史慈战之30合内尚未击败的程普; 33挺枪接战许褚与其捉对儿厮杀没分出胜负却被赵云偷袭身亡的高览(其实不可估量); 34身高九尺五与曹洪战平两个时辰却被曹洪拖刀计杀的何曼(武力强但智商差排到这也可以了); 35“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被张飞设计后举手无措撑到十合才败的严颜; 36高顺(重点讨论):有人为当初张辽(出场时20岁)臧霸都是其手下,吕布手下文有陈宫,武有高顺,故认为高顺武力高于张辽臧霸,固需要从具体分析,战例: 罗本是“高顺交战不利,退走入阵。 飞冲入阵来。 ”毛本是“当先一将乃是张飞。 高顺出马迎敌,不能取胜。 布亲自接战”。 从这一节来看,高顺武力是要低张飞一个层次,不能列入高手之列 “...是日午牌,城门开处,两员将引军出战:前军侯成,后军高顺。 操即使典韦出马,直取侯成。 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 韦赶到吊桥边,高顺亦拦挡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然而书中已经明示“诱之入城”,只是诱敌。 “...操急走南门,高顺、侯成拦住。 典韦怒目咬牙,冲杀出去。 高顺、侯成倒走出城...”这里可以理解为高顺在之前诱敌一战中知道典韦的武力很高,所以不敢正面迎敌,因此高顺武力也要低典韦一个层次,但到底最低值是多少呢?看如下战例: 战夏侯敦被认为是评定高顺武力值的战例:“...两马相交,战四五十合,高顺败走。 敦纵马赶去。 顺不敢入阵,绕阵而走。 敦不舍,尽力追之。 阵中曹性看见,纵马出阵,拈弓搭箭,夏侯敦将近,性一箭正中敦左目。 敦拔箭,带出眼睛。 敦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之!”于口内啖之,不赶高顺,只取曹性,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夏侯敦杀了曹性,纵马便回。 高顺却从背后赶来,吕布军马一齐都上,曹军大败。 夏侯渊救兄而走。 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 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 似乎高顺仅四五十合就完败于夏侯敦,事实如此吗?我理解也有可能是高顺知道武力战不胜夏侯敦(也就是说高顺武力的确在夏侯敦之下却不是四五十合可以战胜的),于是诱敌,否则为何“不入阵而绕阵而走”,(要知道败将逃命入阵是最安全的,有士兵弓箭相助,有同事死命相助)。 最终高顺诱敌目的达到了,在高顺完全吸引夏侯敦的注意力情况下,曹性射箭相助,最终“高顺却从背后赶来,吕布军马一齐都上,曹军大败...高顺得胜”,可见高顺不愧为帅才。 即便是毛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 敦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 敦不舍,亦绕阵追之...”毛版虽然使读者更倾向于理解高顺完败,但是高顺诱敌的意图更明显。 于是应该可以推出高顺武力在夏侯敦之下(因为夏侯敦可以使关羽战40合不胜,但高顺与张飞交战不利),却非夏侯敦四五十合可以完败的,而关羽曾战张辽之后对张飞称“他武功不在你我之下”也可以推测出高顺武力在张辽之下,甚至在“能百合死战张飞”的张合之下 后三国不在讨论范围,于是: 37关兴:关羽的次子,蜀国后期名将.关羽遇害后,随刘备东征伐吴,英勇杀敌。 诸葛亮伐魏时,关兴是主要战将,屡建战功。 可见功力不逊,后杀东吴潘璋,夺回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38 张苞: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艺高强,与关兴是当时蜀军中的优秀将领。 随诸葛亮伐魏时,在战事中不慎趺落山中,头部受伤,不久死去。 39身长丈二,不食五谷,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战败魏延的乌戈国国主兀突骨; 40单骑退雄兵的文鸯; 41战姜维数十余合平手,战文鸯50合平手的邓艾; 42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师纂、邓忠二人的诸葛尚; 43武力令老赵云大惊的姜维;(没有把他放在前30,不能因为和年老的赵云交锋未输就轻易把他放在前面诸多名将之上毕竟是晚辈) 44与姜维战三四十合不分的邓忠;(如果姜维在前30,这种没名气的人估计要在各国前期名将之列了) 45不数合使张翼(张翼曾战姜维不数合平手)败走的徐质; 46王平:又称何平,是蜀国后期名将曾和张颌交战几十和未分胜负,后据说被徐质所杀! 47夏候霸;投奔入蜀中的夏候霸 ,48王双;被称赞为‘万夫不当的‘王双,但交战中实力并不强悍 ,49祝融夫人:一个女人把蜀国几位大将打的落花流水!那时因为孔明见子龙以老不叫他去迎战,蜀国几位大将都斗不过她一个女子,最后孔明还是叫了子龙迎敌,把祝融夫人击倒.(把女子排到此处纯粹是照顾面子) 50廖化:此人更是可圈可点,生命力模糊的可比‘南华老仙‘,活了据说105岁如果属实,可说三国长寿第一人 (另外还有3人也活了90多岁)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1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 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 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 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 裴是山西闻喜县人。 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 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 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 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 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 “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 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 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2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 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4
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 ”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 “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他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的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 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 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已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人民群众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 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学者对其著作进行批判、讽刺和挖苦,说历史怎么可以这样说的呢?怎么能这样误导大众呢?所以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几乎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志》,如果读过你的《品三国》后就把你所说的内容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比个高低,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 同时把清人赵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加以略改,并与诸君共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既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5
在上学期末,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 读完后,我仍然意犹未尽。 于是,寒假里我又从网上购买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 当我终于把这本书盼到手的时候,便捧着它如饥似渴地品读起来。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扑朔迷离的历史。 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揭开了一个个历史的神秘面纱,解释了一个个历史悬疑。 更为我们分析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他们的为人处世非常客观地从多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使我对三国人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在我心中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看法的改变更是天翻地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述为一个奸诈、多疑、自负的人。 而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我才明白原来曹操其实也有他可爱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为一个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他的爱才惜才的品质,在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也正是他的善于用人,善于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向我们讲述了刘备白手起家的执着;孙权继承父业的坚强;周瑜的足智多谋,诸葛亮处事的冷静和做事的任劳任怨,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从书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其他的谋略超群的人物,如郭嘉、庞统、鲁肃……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读《品三国》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这段精彩的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从古人身上学习到了众多的精神品质和智慧。 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进。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6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 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7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 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 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 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 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 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 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 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 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 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 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 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 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 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 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 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 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 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 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 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 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 可爱的奸雄:曹操。 一代枭雄:刘备。 一代奸雄:董卓。 西凉忠臣:马腾。 小霸王:孙策。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8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 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 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 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 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9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 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 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 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 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 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 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10
我读完《品三国》最大的发现是《三国演义》身为历史小说,却又诸多情节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而且于理不合。 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正历记载中,那事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 理由如下: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 那么,派一队侦查兵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来,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诸葛亮的军队只有三千五百人,那么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就走呢?
我读完《三国演义》还明白了天下归晋的原因: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 他们与士族政权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 因为坚持,蜀汉先亡。 因为放弃,曹魏也亡。 因为妥协,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以上便是我读完《品三国》后的有感了,谢谢大家。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