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天祭祖:新皇帝首先要向天和祖先神灵进行祭祀,祈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

admin 攻略 16

概要

在古代中国,新皇帝登基伊始,都有一项庄严肃穆的仪式,即告天祭祖。告天祭祖是新皇帝对上天和祖先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保佑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历代皇朝中都受到高度重视。

告天

告天,即向苍天祭告。新皇帝会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是郊外或宫中的圜丘,举行盛大的告天仪式。仪式由太常寺负责主持,按照严谨的礼仪流程进行。

皇帝身着隆重的衮服,在乐队的伴奏下,向玉皇大帝、上帝等上天神灵献上供品,并宣读祭文。祭文中,皇帝会阐述即位的原因、治国方针,以及对上天保佑的祈求。

祭祖

祭祖,即祭祀祖先神灵。与告天类似,祭祖仪式也会在特定的地点举行,通常是太庙或家庙。皇帝会率领宗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对已故的祖先神灵表示哀思和敬意。

祭祖仪式中,皇帝会向祖先神灵敬献供品,并诵读祭文。祭文中,皇帝会追述祖先的功绩、表达孝敬之情,以及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国家安宁、子孙兴旺。

意义

告天祭祖仪式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宗教意义:

  • 政治意义:告天祭祖宣示了新皇帝的合法性,巩固了其在臣民心中的威望。同时,通过祭告上天和祖先,皇帝也在表明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 宗教意义:告天祭祖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和道教信仰的体现。儒家讲究孝悌忠信,祭祖是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道教认为天帝是宇宙的主宰,告天是崇敬神灵、祈求庇佑的重要仪式。

礼制演变

告天祭祖的礼制在历代皇朝中不断演变。从秦汉到隋唐,告天祭祖的仪式逐渐定型,并成为皇权神授的重要表现形式。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告天祭祖礼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告天和祭祖两项仪式合并举行,称为“祀天祭祖”。祀天祭祖的地点也从圜丘和太庙分别举行,改在太庙统一举行。

清朝顺治年间,告天祭祖礼制再次发生变化,将祀天祭祖分两场举行。祀天在太和殿举行,祭祖在奉先殿举行。这种礼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消失和复兴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帝制,告天祭祖仪式也就随之废除。随着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兴,告天祭祖仪式也逐渐得到重视。

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了“祈年殿大典”活动,重现了清代告天祭祖的盛景。这项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结语

告天祭祖是古代中国皇权神授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宗教意义。历朝历代都对告天祭祖仪式高度重视,不断演变和完善,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遗产的复兴,告天祭祖仪式也逐渐得到重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


关于春节的民间习俗

春节民俗文化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 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 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 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 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 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 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 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 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 (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 (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 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 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 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 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 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 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 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 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 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 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 烟花:又称礼花,焰火。 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 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 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 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 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 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 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 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 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 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 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 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 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 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 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 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 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 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 个个栩栩如生。 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 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 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 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 不过,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 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 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 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 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 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 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 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 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 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 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 故名灯节。 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 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 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 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 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 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 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壮族节日

春节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 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 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 孩子们则燃放鞭炮。 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 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 初一的禁忌很多。 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 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 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 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 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 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 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 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 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 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蚂拐节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 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 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 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 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 后来母亲死了。 他用棺装殓守灵。 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 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 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 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 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 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 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 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 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 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 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 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 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 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 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 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牛魂节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 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 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 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 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 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 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节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 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 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 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 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 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 祭祀的方法也很特别,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 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中元节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 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 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 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 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 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 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 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 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 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 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霜降节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 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 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 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 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 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台望节壮族台望节是在农历七月二十日晚上。 老人以月卜下半年气候,如天晴月明,下半年风调雨顺,如云遮月,则天旱。 节日对歌,别有情趣。 年轻夫妇同入歌场,可相互帮歌,即妻子唱不过对方,丈夫随时帮还歌,丈夫唱不过对方,妻子也可上阵。 对歌时,男女双方,各有主唱者一人,旁边听众可随兴参与其中一方附和伴唱。 晒布节壮族妇女们在农历二月初二,将自织自染的布匹从箱柜取出,在晒台以至田垌展晒。 姑娘们晒好布后,即精心打扮。 小伙子们也换上节日新装结队走村串寨,物色布匹多、质量好、手艺巧的姑娘。 民间传说:壮族创世神布洛陀在这一天让太阳放出强烈光焰,撒下杀虫药,这一天晒了布,虫不蛀,不发霉,不褪色。 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是壮族人民的花朝节。 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 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 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 人聚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 唱到情深意醉,绣球飞向自己的心上人。 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 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 从二十六日开始,家家祭祖。 做一缸小米酒密封在香炉旁,祈词中说明是给密洛陀的,祭品中必有三两黄麻。 夜深人静,主妇悄悄包粽子,不让人看见,煮熟后才叫家人来吃。 二十七日,老人斗鸟。 二十八日杀猪宰羊,远亲近友互相往来,敲打铜鼓,高唱酒歌。 二十九日全寨男女聚集一起,挑肉担酒背着铜鼓上山顶摆歌场酒宴。 男女对歌赛鼓,中老年喝酒诵“笑酒词”,孩子们燃爆竹学打鼓。 也有赛马、射箭等。

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过春节还有哪些民间习俗,选一种向大家介绍一下,要写清楚 习俗的内容,习俗的含义

分析如下:

1、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 ,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相关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标签: 告天祭祖 祈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 新皇帝首先要向天和祖先神灵进行祭祀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