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梦中的动作表明我们应对挑战和冲突的方式。

admin 攻略 34

引言

进入梦乡后,我们的身体会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动作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世界,以及我们处理情感和挑战的方式。梦中的动作可以提供宝贵的见解,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应对机制,并改进我们在现实中的应对方式。

常见的梦中动作

梦中出现的动作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最常见的:

  • 奔跑 :表示你正在逃避问题或情况。
  • 战斗 :表明你正在努力克服障碍或敌人。
  • 飞行 :象征着自由、逃离和精神提升。
  • li> 拥抱 :代表着情感联系、支持和爱。
  • 跳跃 :表示你正在克服困难或朝着目标迈进。

动作的意义

要了解梦中动作的意义,重要的是要考虑动作的具体背景和细节。

1. 逃避的动作 :如奔跑,表明你正在避免或逃避现实中的挑战。你可能缺乏应对问题的信心,或者你可能被恐惧或焦虑所压倒。

2. 应对的动作 :如战斗或跳跃,表明你正在积极应对挑战。你愿意面对障碍,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 情感表达的动作 :如拥抱或亲吻,表明你正在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你渴望得到支持和爱,或者你正在表达对某人的感情。

4. 精神成长的动作 :如飞行或攀登,象征着你的精神提升或个人成长。你正在超越限制,并探索自己内心的潜力。

如何利用梦中动作

了解梦中动作的意义可以为你提供宝贵的见解,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改进应对机制。以下是利用梦中动作的一些方法:

  • 识别你的应对模式 :注意你在梦中经常出现的动作,这可以揭示你惯用的应对机制。
  • 解决逃避行为 :如果你经常在梦中逃跑,这意味着你在逃避问题。考虑正面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寻求支持。
  • 提高应对能力 :如果你经常在梦中战斗或跳跃,这表明你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利用这一优势来克服现实中的障碍。
  • 培养情感联系 :如果你经常在梦中拥抱或亲吻,这表明你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花时间与亲人在一起,并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 追求精神成长 :如果你经常在梦中飞行或攀登,这表明你渴望精神成长。考虑参与冥想、瑜伽或其他促进个人提升的活动。

结论

梦中的动作是对我们内心的反应之窗,揭示了我们应对挑战和冲突的方式。通过了解这些动作的意义,我们可以识别自己的应对模式,改进我们在现实中的应对方式,并踏上个人成长和情感联系的道路。


《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解读

书名很直白,就是要告诉我们,打造一支深度协作的团队,关键在于克服 五个大的障碍 。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在管理类图书的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它的作者兰西奥尼以这本书为核心撰写了自成体系的畅销书籍,开发了同名的培训课程。 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有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兰西奥尼这一课程的忠实客户,兰西奥尼也由此成为知名的管理学大师。 这本书之所以影响广泛,是因为这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有效协作,是很多团队的痛点。 按道理说,协作本来应该是一个团队最基本的要求,但现实中有太多的团队偏偏做不到 。 有不少人觉得,团队协作就像是一门虚无缥缈的玄学,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遇到团队里边这几个人脾气相投,自然而然就有协作;要是换上一批人,可能怎么都捏不到一块儿。 这时候你去问那个团队的领导,那个领导可能会说,“他们就是有个性,就是没有协作意识,就是互相瞧不上,我能有什么好办法?”再问,那你做过什么了吗?他说做了啊,我们做过很多团队建设的游戏活动,玩的时候老开心了,气氛特别好,但是一回到工作中,立刻打回原形。 这么一想,团队协作是否有效,似乎靠的全都是运气。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那就是团队协作这个事完全是可以有套路有章法的 。 这本书告诉我们,团队在形成协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五个大的障碍。 这五个障碍中有任何一个克服不了,就会让这个团队陷入瘫痪。 大作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团队协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些不能协作的团队,可能是卡在了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而那些高效协作的团队,全都是一一克服了这五大障碍的。 另外,这本书的体例格式很特别。 总共210页,前150页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小说,后边的60页是五大障碍的理论阐述。 在这么一个体例格式里,小说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五大障碍的内涵,理解如何把它用在管理实践当中。 所以,我们今天讲解的第一部分会简单交代小说的背景和梗概,看看一位 CEO 是如何带领公司的管理层团队克服这五大障碍的。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五大障碍的理论模型,每个障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递进关系,以及要克服这些障碍都有哪些对应的方法。 最后在第三部分,我们来总结分析,一个团队要克服五大障碍都应该遵循哪些重要的原则。 第一部分 小说以美国硅谷一家虚构的高科技公司为背景。 这家公司曾经辉煌一时,资金雄厚,技术领先,行内人都觉得它有潜力。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最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小说的主角凯瑟琳是一位57岁的女性,临危受命担任这家公司的新任 CEO。 她之前的履历算不上很辉煌,而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想想看,57岁,从传统产业跨界到硅谷,这么一个上了年纪的外行人,何德何能来承担救火队长的角色? 凯瑟琳在走马上任之后,并没有立刻施展什么雷霆手段,而是四处跑着找人聊天,参加会议,参会也不发言,就是在旁边默默地观察。 一直到第三周,她才有了动作,宣布管理层团队要到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召开系列休闲会议,每次会议为期两天。 小说之后的所有情节几乎都是围绕两次管理层会议展开的,可以说,这两次会议成了这家公司命运的转折点。 会议期间凯瑟琳都做了什么呢?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凯瑟琳首先把公司的问题做了界定,说经过她这段时间的摸底调查,公司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之所以会走到现在这一步,根源就出在管理层团队的身上。 为了公司的成功,她希望团队能在思想和作风上作出深刻的改变。 第二,凯瑟琳逐步向团队渗透她的理念。 说团队目前遇到了五个大的障碍。 虽然凯瑟琳贵为公司 CEO,把一套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但别忘了,参会的各位都是多年摸爬滚打的职场老手,想让他们乖乖就范,可没有那么容易。 经过无数次的沟通、碰撞、澄清,大家终于相信,凯瑟琳并不是要通过挑刺儿来树立个人威望。 相反,他们开始同意凯瑟琳的观点,这五大障碍确实一直在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有劲使不上,没法真正地帮助公司。 第三,为了克服这五大障碍,凯瑟琳使用了一些提升团队协作的工具。 这些工具有些是用来讨论个人的行为问题,有些用来讨论公司的业务问题。 同时,她一直在观察团队成员,看他们是不是足够投入,是不是愿意在克服五大障碍上做出努力。 其中有一位主管市场工作的副总裁,在硅谷属于公认的营销天才,但是始终没有展现出对团队协作的重视和渴望。 这种“冷漠”被凯瑟琳看在眼里,最后坚决地辞退了这位副总裁。 就这样,虽然凯瑟琳在推行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但她展现出了无比坚定的决心,这个团队终于开始重新凝聚在一起。 在小说结尾,也就是凯瑟琳就任 CEO 的第九个月,这家公司的年度业绩出现了大幅反弹,在危机中起死回生。 第二部分 那么,凯瑟琳所讲的五大障碍模型都包括了什么,她用了哪些工具让这支团队的协作发生了质的改变呢?第二部分,我们挨个来看一下。 第一个障碍是缺乏信任 。 说到信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凯瑟琳在介绍这个障碍的时候,其他人都皱起了眉头,那意思是说,“把我们煞有介事地弄过来开会,你就跟我们聊这个?”很多人对缺乏信任这一点,非常不以为然。 在这里我引用圣雄甘地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的动机被怀疑,他所做的一切都会蒙污。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到处都是充满怀疑的眼光和高度防备的心理,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基本归因错误,是说人们喜欢把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环境,觉得这事真心赖不着自己;而发现了他人的过失,那肯定是他这个人有问题,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态度不端正。 基本归因错误可能发生在任何两个人之间,但是假如一个团队当中缺乏信任,那成员们就会变得很敏感,更容易发生基本归因错误。 一旦遇上点风吹草动,人们就会把事往歪里想,总是怀疑自己办砸了事,是周围有人从中作梗。 而等到其他人有个无心的过失,又觉得这人动机不良——他究竟想针对谁?该不会就是我吧。 基本归因错误就这样在摩擦中此起彼伏。 有句话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乱归因,凭空生出很多猜忌和报复,然后进一步地破坏团队的信任基础。 整个团队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基础,缺乏信任,任何一个团队都没法谈协作。 在五大障碍的模型里,信任是最好理解的一条,但也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一条。 搞清楚缺乏信任的后果为什么这么严重,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克服这个障碍。 这本书把信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能力的信任,意思是由于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我们认为他能够圆满做好某件事。 有这种信任当然很好,但对于团队协作来说更重要的是第二种:基于弱点的信任。 说的是团队成员要敢于敞开心扉,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还包括能够在必要时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团队在一起就像家里过日子,既然是过日子就不能太端着,需要大家摘下面具、卸下伪装,这样才会打消彼此的戒备,相信彼此的善意。 中国老话讲,什么关系叫铁?“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 要建立基于弱点的信任,这和团队是否有过同甘共苦、一起打拼的经历有关系。 不过兰西奥尼认为,领导者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大大缩短建立信任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团队开会时一起聊聊家庭、爱好和儿时的经历这类个人背景的话题,或者让大家做一个科学的心理测评,把结果公布出来,互相了解每个人的行为和风格。 在前面的小说中,凯瑟琳就是用这些措施,改善了团队成员的信任基础。 第二大障碍是惧怕冲突 。 这里所说的冲突指的是团队内部不同观点的直接碰撞,甚至是激烈的交锋,这种冲突能够帮助团队做到“兼听则明”。 但即便初步有了信任的基础,绝大部分团队也惧怕冲突。 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开会大家一团和气,有了什么想法喜欢藏着掖着,担心说出来会引发争执,影响自己在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这样做的后果是问题很可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最后养成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意思是说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在四处乱跑,但待在这个房间里的所有人都装作没看见,觉得这样可以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 这种表面上的和谐不会维持太久,等到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这头大象几乎把整个房间都要撑破了,此时人们又开始彼此怨恨并相互指责说“你怎么早没看到它”。 所以,一 开始是惧怕冲突,所以维持表面和谐,而表面和谐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又导致更大的、破坏性的冲突。 这就是一般团队会陷入的两个极端 。 要想克服第二个障碍,你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冲突点,就是凯瑟琳所提倡的建设性冲突。 当一个团队能够经常进行建设性冲突,人们会非常愿意表达不一致的意见,不害怕激烈的争论 。 因为大家都了解,这代表了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是在努力寻求一个更好的决策。 因此,领导者要引导团队多开展一些建设性的冲突。 小说里,凯瑟琳用到了两个方法,一个是挖掘冲突话题,有意识地把一些潜藏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有什么分歧快说出来,一起讨论。 另一个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 你可以说,“这个讨论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在的气氛可能有点让人不太舒服,但这恰好表明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 把心里那个紧张的感觉说出来,大家反而会变得放松。 等到讨论完或者会议结束后,还可以表扬那些参与冲突的人。 通过如此反复地练习,团队可以娴熟地掌控冲突的尺度,彼此间也会更加信任 。 建设性冲突后,团队会进入决策的环节,这时候我们要小心 第三个障碍:缺少共识 。 如果一个团队内部没有足够的共识,他们的良好协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缺少共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种是决策不及时。 好多团队开会时讨论来讨论去,总是没有一个结果,到最后不了了之。 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名义上是打算留到以后再说,但其实就这么一直拖着。 这种情况往往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现在还没到做决策的时候,而是出于一种对决策的恐惧。 为什么会有决策恐惧呢?有可能是讨论完大家还是有分歧,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时候做决策会担心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持。 还有可能是希望能把信息收集得再多一点,最好有来自各方的数据支持,否则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这两类心理会导致团队迟迟无法形成共识。 除了决策不及时之外,缺少共识的第二个原因是决策不明确。 有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看起来好像是达成了一个共识,等散会之后有人就拉着其他人问,哎,你觉得刚才领导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个人说,我的理解是什么什么,不知道对不对。 你看,全都是揣测。 有的领导喜欢说话说一半,来保证自己能够进退自如,反正解释权归他自己。 这种所谓的“领导艺术”,对团队协作没什么好处。 搞清楚了缺少共识的原因,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里有四个方法可以借鉴: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把决策的环节做好。 这个时候团队会议已经变得很高效了,但是在后续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跑偏,是不是能够贯彻会议的精神呢?这时候会遇到第 四个障碍:逃避责任 。 这里说的责任主要是指成员之间是否能履行互相监督的责任。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其他成员没有兑现承诺的时候,你是不是勇于站出来提醒他,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 你可能会想,那得看我是不是这个团队的 leader 啊,否则岂不是多管闲事。 和这种想法恰恰相反。 只有人人监督,才能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让每个人都坚决地落实团队的决策。 这个要求做起来并不容易。 当发现了其他成员的行为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有人际关系的顾忌,不愿意当面指出来。 这跟前面惧怕冲突的心理有点类似。 因此可能会出现两种逃避责任的做法,第一种是视而不见,反正搞破坏的又不是我。 第二种是悄悄给领导提个醒,打小报告。 这本书认为两种方式都不好,既然团队是大家的,那么所有成员就都有维护团队的责任。 他应该直接告诉那个人说,“我无意冒犯你,只是我看到你有什么什么地方可能不符合我们之前的共识”。 因为之前有了共识,这时候另外一个人也很有可能会说,“我做的可能确实不太合适,原因是遇到了点困难,你是不是可以给我一些好的建议”。 你看,这才是良性的互动方式。 如果你从来没有在这种团队工作过,可能会觉得有点理想化,像是在讲童话故事。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那些为了团队站出来的成员会获得大家的尊重。 团队领导者要做些什么呢?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你要为成员履行监督责任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凯瑟琳让她的团队做了一种反馈练习。 大家坐在一起,谈谈每个人的优缺点,对团队来说是哪些是有帮助的,哪些是有负面影响的。 首先评价团队领导的优缺点,然后团队领导要讲讲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越真诚,这个练习的效果会越好。 结束了对他的反馈之后再换下一个人,挨个进行。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吗?还真就是。 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没有效果,跟是不是消除了前面三个障碍有很大关系。 很多团队没有信任基础,平时就事论事都不敢表达不同观点,怎么可能当面给出有价值的反馈呢?所以,克服五大障碍要一样一样来,不能急于求成。 除了反馈练习之外,还可以共同评价团队工作上的进展,再就是在奖励机制上,要奖励团队而不是奖励个人,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激发大家来履行监督的责任。 当一个团队成功地走到这里,它已经克服了四个大的障碍,最后要面对的障碍是 无视结果 。 无视结果不是说不看重结果,而是说团队成员各自为政,关注的不是同一个结果。 首先需要区分团队和个人的结果。 团队和个人想要的结果很可能不一致,比如团队可能希望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整体效率,但是从个人角度看,这往往意味着不得不改变熟悉的做事方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负担。 再比如,团队中需要有人来承担很多缺乏锻炼价值的事务性工作,而个人则可能希望少干一些琐碎的事情,多承担那些有挑战的工作,带给个人更多的成长。 因此,团队协作需要成员不能为了个人关注的结果斤斤计较,必要时要能为团队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 当然,团队也要关注个人需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区分团队和个人之外,这本书提出了“第一团队”的概念。 小说里凯瑟琳的团队成员都是公司管理层,散会之后还要各自领导一支由中层管理人员组成的部门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团队怎么排序?最应该关注的是哪个团队想要的结果?现实是人们往往会更看重自己领导的那支部门团队,把部门团队看作利益共同体,是所谓的“我的人”。 管理层团队想要什么结果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为“我的人”争取更多的资源。 公司中的部门壁垒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凯瑟琳明确要求成员把管理层团队当作第一团队,要把管理层团队的需要排在部门团队的前面。 当然,不止是管理层,第一团队对于每一个层级的团队来说都是适用的,这样一个大的组织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 为了打造第一团队,凯瑟琳用到了一个叫做主题目标的工具。 兰西奥尼在另外一本书《打破部门壁垒》里对主题目标做了更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团队应当把半年到一年作为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称为主题目标。 主题目标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它具有唯一性,不会同时存在多个主题目标,事事都重要就意味着事事都不重要;第二,它具有阶段性,适用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段里,用来衔接团队的长期规划和短期操作;第三,它具有凝聚性,是所有成员共同研讨出来的,并且要在团队例会上定期回顾,即便那些不是牵头人、甚至职责上没什么直接关系的成员,也要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观点。 五大障碍模型到这里就介绍完了,我们从正面的角度总结一下好的团队是怎么运转的:首先团队要有信任基础,能够敞开心扉;要自由发表观点,做建设性冲突。 要及时形成明确的共识,成员做出个人承诺。 当某个人违背了共识和承诺,其他人要向他指出来。 最后,成员应该首要关注第一团队的主题目标。 第三部分 讲到这里,相信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凯瑟琳能够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带领公司取得成功,因为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超越了行业界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在第三部分以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一下, 克服五大障碍的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个是领导者要承担起建立协作的责任 。 一个团队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参与。 团队协作是典型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但凡有一个成员无动于衷,那就会给团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所以,只有团队的领导者才掌握着团队协作的钥匙,他要负责把所有成员调动起来。 这就是凯瑟琳所发挥的作用。 如果她作为领导者不去承担这个责任,而指望团队自然好转,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团队里有一些个人品质非常好,原本很渴望协作的成员,但他们会被乱七八糟的环境改变,变得不那么协作,或者实在看不惯,愤然离开。 第二个是树立清晰的价值观。 凯瑟琳自始至终在向团队传递一个理念,那就是团队协作高于一切。 否则即便某个成员能力再强,凯瑟琳也会请她离开。 作者兰西奥尼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优势》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解释: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的智商,比如它的技术是否先进,战略是否高明等等;还有一个方面是组织的情商,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组织内部是否有足够的团队协作。 我们现在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一个组织。 当一个组织有清晰的价值观,所有人都明白在团队协作这件事上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个组织的情商就会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是在开会这件事上做足文章。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游戏拓展的方式很难帮助一个团队。 游戏拓展是设计一个特殊的场景,让大家从工作中走出来,试着在这个设计出来的场景中培养团队协作。 但是怎么让大家回到现实中也能继续协作下去呢?游戏拓展这种方式完全没有解决,这也就是我们在开头讲过的,团队建设游戏为什么无法推动一个团队有效协作。 而这本书选择的场景,开会,是几乎每个团队每周都要做的事情。 说到开会,你可能会嗤之以鼻,说我们这儿最不缺的就是开会,开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如果开会让大家觉得既无聊又没用,那它恰恰说明这个团队一定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为团队要克服的五大障碍都跟开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什么时候能把开会这件事做得让人既紧张又期待,团队协作就八九不离十了。 第四个是团队协作需要刻意的练习。 刚才我们讲到凯瑟琳用了很多提升团队协作的方法,有些用来讨论个人的行为问题,有些用来讨论公司的业务问题。 这就是在做刻意的练习。 之所以要有板有眼地做练习,是因为人性中存在的一些弱点。 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既有对安全感的需求,也有对归属感的需求,问题是安全感和归属感本身就存在矛盾。 安全感让我们喜欢在心理上武装自己,防止别人发现我们的弱点。 而归属感则需要大家敞开心扉,展现彼此的善意。 你看, 安全感让人封闭,封闭起来才安全;归属感让人开放,开放才能建立社会关系。 很多团队的问题就是大家过于追求安全感,才导致团队无法建立信任。 人性中类似的矛盾还有很多,而刻意练习的作用就是让团队成员在矛盾中找到第三种选择。 总结 回顾一下以上,讲述了团队协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五大障碍,也就是 缺乏信任、惧怕冲突、缺少共识、逃避责任、无视结果 。 那一个有效协作的团队是什么样呢?要有信任基础,能够敞开心扉;要自由发表观点,做建设性冲突;要及时形成明确的共识,成员做出个人承诺;当某个人违背了共识和承诺,其他人要给他指出来;最后,成员应该首要关注第一团队的主题目标。 这需要领导以身作则,承担责任,树立清晰的价值观,在开会上做足文章,然后带领团队反复练习,来克服这五大障碍。

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是什么?(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6�1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 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6�1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6�1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周易�6�1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6�1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6�1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6�1雍也》)他的“五美”之说实际上也是讲中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6�1尧曰》)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协和万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实践。 “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 从中国先秦时期老子主张大国理应谦下(“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到西汉董仲舒主张“洽四国”,唐代高祖李渊主张对周边邻国行“宏仁恕之道”,等等。 和睦相处,消弭战祸,“化干戈为玉帛”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实践目标。 在这种和合的文化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极少对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 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为古代五德之一。 可见此种和的境界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至善的状态;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完美的关系;第三,这多种事物在和合的关系中保持着原有的个性,而不必舍弃个性,一刀切成一堆齐刷刷的火柴棍儿。 和而不同,“和”异于“同”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种事物的个别属性。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1

一本被重印16次,翻译成10种语言,风靡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和专家针对多年的潜心研究成果撰写。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运动的认知,因为大家只认为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却不知道运动还可以健脑!运动可以全面提升人类大脑的运行水平!

下面就我自己个人运动经历谈谈具体对应感受:

1)仅仅30分钟的有氧运动就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并能充分利用一天的时间。

自己这几年养成了户外跑步习惯,每次晨跑完,就感觉到被充足电了一样,浑身精力充沛。 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任务挑战或者在繁重的工作压力情况下,依然能够聚精会神地有效面对和处理,一天下来没有啥疲惫感觉,状态特别好。 但如果一段时间不运动,就会发现自己工作小半天时间就会有累到的感觉,注意力开始不集中,容易有消极怠工情绪,容易走神开小差。 这样一对比运动效果确实很是明显。

2)运动可以让思维更加敏捷,决策更加缜密

自己喜欢跑步运动时,脑袋瓜里带着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和问题。 自己一边跑一边想,当身体感觉到热络,浑身气血流畅起来时候,就经常会有一些灵感浮现脑海里,让自己意识到原来问题本质是这样或者原来还可以这样方式处理事情的惊喜感。

这让我不禁联想风靡世界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热衷跑步,高产其小说作品时,也提到过自己很多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跑步瞬间想到的。 著名生涯规划领域知识大咖古典老师也是因为意识到运动可以有助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开始热衷跑步运动。

3)运动可以消除焦虑、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延缓衰老

跑步运动是很容易上瘾的。 因为当你养成习惯经常跑步后,身体会释放让人开心快乐的元素多巴胺,让人很是自信,充满激情感,人也变得更加阳光主动。 这种状态下,焦虑、沮丧和抑郁等情绪被一扫而光,被快乐、开心和乐观等情绪代替,自然你就觉得生活更加美好了。

心态好了,人就更加年轻,人更加年轻,不就延缓衰老了吗?因此,不运动的人就看不懂经常一跑就是五公里、十公里风雨无阻的运动者,他们觉得这应该很痛苦才对,哪里知道那些跑步的人根本不跟他们在一个平行世界,人家跑的时候感觉可嗨了!

4)运动可以戒瘾

我是个吃货,很多时候看到美食就欲罢不能。 因此经常跟朋友们自嘲:自己一直在长路漫漫的减肥道路上进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的探索。 可是随着自己经常运动后,有时候看到一些美食也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理性的意识控制住了面对美食的本能情绪反应。 后来我联想到这应该是运动后精力充沛的原因。 因为精力充沛情况下,就容易对自己更多的内在掌控感。

5)运动可以改善睡眠,改善记忆力和理解力

白天运动后,到点就容易犯困,睡得还特别香。这种情况下,哪来失眠一说?

我发现身边经常运动的朋友深度高质量睡眠时间比不运动的人每天要多出1-2小时,这样的睡眠质量真是杠杠地好啊。 睡眠质量提高了,大脑对于白天的信息处理就更加高效,自然记忆力和理解力会有所增强。

因此,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经常苦口婆心地劝一些家长,给孩子预留运动时间,不要让孩子整天坐在那不动地学习,那样效果反而不好。 希望各位家长朋友要鼓励孩子特别是天生好动的男孩们多多运动,释放天然的精力,通过运动不仅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改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运动可以让思维更加敏捷,让决策更加缜密,延缓脑细胞衰老,提升学习效率,有效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消除焦虑、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

运动好处如此多多,我们应该把运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总在埋怨生活,负能量满满,那就赶紧动起来吧!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2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通过用严谨的神经科学发现,条分缕析地论证了运动可以魔力改造大脑:压力、焦虑、抑郁、低效等种种困扰,可以随着运动云散烟消。 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运动原理:越动越多的脑细胞

人人都知道,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但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理。 热爱运动的人,只知道运动能解压,能让人愉悦,却不知道我们感觉愉快的真正原因是:运动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这个结论有着坚实的神经科学的理论依据。

运动能平衡大脑。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 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运动让大脑生长。 神经递质执行信息传递,调节大脑平衡,而另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则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自身的基本结构。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 它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 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科学家发现,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 也就是说,体育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要的原料,产生新生神经元,而课堂上的学习则促使新生神经元细胞连接到神经网络中存活下来。 2007年,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 轻微的压力可以激活神经元内在的修复和恢复机制。 可以说,没有压力我们就不会拥有出色的适应和生长能力。 运动的压力可预知、可控制,而且还是你可以自主的。 你随时可以在生活中引入运动,以激活神经元过度补偿,变得更加强壮。 还有通过运动,你会得到一种征服感和自信心。 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具备控制压力的能力而不用依靠被动应对机制时,你就提高了引发应激反应的压力阀值。

运动还可以缓解焦虑,摆脱抑郁。

运动还可以戒瘾,2004年,伦敦的一项研究证明,即使是10分钟的运动也能减少酗酒者的成瘾行为。 对吸烟者而言,只要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就能产生有益的效果。

运动对于成瘾性戒断的帮助,还在于它能填补戒断后的空缺。 戒断只是迈出的第一步,避免无聊感是巩固效果的关键,用积极行动击退无聊,没有比运动更好的选择了。

运动可以延缓衰老。 实验表明,运动不仅能预防大脑的损坏,还能逆转与老化有关的细胞退化。 挑战可以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显然,运动是挑战自我和大脑极为有效的方式。 研究发现,每周至少运动两次的人患痴呆的可能性减少了50%。

运动按照强度分为三种类型:最大心率555%——65%的低强度运动,最大心率65%——75%的中等强度运动以及最大心率75%——90%的高轻度运动。 计算自己最大心率的通用公式是用220减去你的年龄。

统计显示,有大约二分之一的人开始一个新的锻炼计划后,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放弃。 这并不奇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常常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结果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难受,所以放弃。 养成运动习惯的最好方法,一个是循序渐进,另一个是加入小组。

总之,无论运动有多少益处,无论科研多么有力地证明运动可以改造大脑,如果没有你的行动,一切都不过是闲谈。

所以,大家都行动起来吧,运动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神经元,让人变聪明,运动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和摆脱抑郁,运动还可以戒瘾,运动是身体的天然胡麻,运动还可以延缓衰老。 这么多好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管住嘴,迈开腿”。 成为一个运动达人。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3

众所周知,运动有益健康。 但这种益处究竟多大、多重要,大多数人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当运动与其他事情发生冲突时,运动往往是被牺牲掉的那个。 这本被重印16次,翻译成10国语言的《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从根源出发,用严谨的神经科学发现,条分缕析地论证了运动对生命的重要价值。

本书以“一个高中体育课的奇迹”为引,探讨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在这所高中的“学习准备型体育课”上,老师们不再依据跑步快慢做为评判成绩的标准,而是依据心脏的“努力程度”为学生打分。 经过长期训练,这群孩子不仅成为了全美最健康的孩子,还成为了全美最聪明的孩子。 而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运动。 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诱发神经细胞新生。 也就是说,体育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原料,而课堂上的学习则促使新生的神经细胞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型”神经。

同时,运动平衡着大脑。 避免了因大脑失衡引发的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 作为一种可预知、可控制且完全自主的压力,适度运动会激活大脑的过度补偿机制,可以促使人迅速专注起来,激发做事潜能。 面对巨大压力时我们要学会通过运动来缓解,哪怕只是一根跳绳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动能够延缓衰老,是女性“永葆青春”的“神丹妙药”。 实验表明,运动在预防大脑损坏的同时还能逆转与老化有关的细胞退化。 运动甚至可以克服成瘾。 10分钟的运动可以减少酗酒者的成瘾行为,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会对吸烟者戒烟产生有益效果。

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使其保持青春与活力。戴上耳机,迈开双腿,我们应该摒弃自身惰性,切实行动起来,在运动中训练大脑,提升自身,让身体与灵魂同行在蜕变优秀的道路上……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4

空闲之余,快乐的童年记忆会涌上心头,记忆中的场景是我们不停的奔跑着,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从山顶顺着梯田不停的跳,一直到山底在停止;在炎热的夏季,一群人在山上的水池里戏水等。

为什么童年时快乐的?因为我们其实一直在运动,而运动究竟为什么会带来那么多快乐,通过阅读《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以后,真正明白了运动究竟是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大脑?

书中解释了运动的原理:越运动越多的脑细泡。 人人都知道,运动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壮,可以让人们自我调解压力,可以让让人感受到快乐,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感受到快乐的真正原因是:运动让大脑处于了最佳状态。

1、运动平衡了大脑

如何平衡?失衡的大脑会引发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神经递质为目标。 而经过实验发现,长跑1600米与服用极小计量药物场上的效果是一样的。 运动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达到了平衡。

2、运动让大脑成长。

大脑成长自然就离不开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脑源性神经营养引资,简称BDNF。 通过实验室的小白鼠的实验,喜欢主动运动的小白鼠在解剖后,发现跑得越多的老鼠,大脑内的BDNF的水平越高。

3、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神经元的数量是恒定的,且只能被不断地消耗,不能新生。 但是当新进的设备对人脑进行扫描之后发现,神经元竟然像身体的其它细胞一样,在分裂生长。 而多个实验已经证明运动是会诱发这种“神经新生”。

4、运动如何在三个层面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1首先,它完善了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使它们相互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而如何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兼顾技巧训练和有氧训练。

以上是书中的部分摘选,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运动改造大脑的原理的话,推荐这本《运动改造大脑》。

如果你只是知道运动有很大好处,却迈不开腿的话,那是因为你知道的用处太少了,所以给你推荐这本《运动改造大脑》。坚持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改变!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5

本书的太长不看版就是标题——运动改造大脑,运动不但能健身还能健脑,这样的结论,对人们长久以来认定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观念是狠狠的一击。

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著名的神经科医生,被誉为“揭开运动与大脑秘密的人”。 他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要运动的,远古时代,人们狩猎采集,需要的是奔跑和远行,而如今整日久坐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人类的天性,使我们的健康状况日渐衰退,因为我们和远古时代的人类的基因几乎是一致的,天生就设定为运动模式,身体和大脑一样,是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的。

书中从美国的一所学校的运动实验讲起,学校把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增加到每天45分钟,然后发现孩子们不但肥胖率降低了,而且考试成绩也显著提高了!不仅在全州的综合考试中脱颖而出,在比较世界各国学生知识水平的TIMSS评比中也超过美国富裕地区的学校,获得了世界第一。

每天一节体育课和我们中学跑早操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实验中的美国学校不同的一点是,注重努力大过于成绩,通过观测学生运动时的心率来判断孩子是否尽力,于是一些瘦弱的或者肥胖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努力取得很好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信心和兴趣。

作者用了大量生物学的实验和专业术语来解释学生成绩提高的原因,总结一下就是“运动让我们的大脑做好准备,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信息的潜能。 运动能为大脑制造替换零件,诱发神经新生。 ”

运动并不是能提高智商,而是帮助大脑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这大概也是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喜欢散步的原因吧,黑格尔在海德堡散步走出了著名的哲学家小径,康德也是痴迷散步风雨无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天平均跑10公里,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中讲,自己很多写小说的方法,都是跑步的时候想到的。

脑力劳动越强的工作,越需要运动来保持大脑活力。 华尔街投行精英们对运动就保持着极度的热爱,这些大脑每天需要高速运转的人,在华尔街的运动会上个个肌肉线条明显,运动成绩堪比专业运动员。 中国金融人士虽然不能和华尔街媲美,但是看我家先生的金融朋友圈里也是很多运动达人的,周末微信步数达到一万常常只能排50名以外了。

运动能带来的不止是提高大脑运行的效率,还可以改善情绪。 作者在书中用科学家的方式讲解了血清素、去甲状腺素和多巴胺如何影响情绪,过程有点复杂,结论很好理解,运动可以促使大脑产生一些让你感到愉悦的化学物质,像吃巧克力、购物、谈恋爱一样能让你开心、振奋起来。 有研究显示,运动的疗效甚至比抗抑郁药物的效果还要好(作者不建议确诊抑郁的患者停药,而是建议把运动作为药物的补充)。

感觉心情低落的时候去选择一种运动,改善身体也改善情绪。 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是:体力充沛的时候很难会感觉忧伤,身体有力量了,心理也会渐渐有力量。

我一直建议备孕的朋友去健身,我自己就是运动的受益者:孕前开始训练,增加了腰腹力量,解决了腰痛的问题,于是孕后期一直感觉自己很灵活,也没有妊娠纹;孕中期上了孕妇瑜伽课,舒缓的拉伸肩颈、腿,还有和自己差不多孕周的朋友一起交流,感觉身心都很放松;产后四个月开始恢复锻炼,从腹式呼吸开始,练习普拉提和瑜伽的一些体式,减轻了腰痛,恢复了精力,看着腰围一点点减小,心情也明亮起来;后来还学过一段时间泰拳,打打把子,神清气爽,发泄了很多负面情绪,对改善家庭关系也大有裨益。

当妈以后,不敢生病,不敢老,健身才是良药。

通常我们总是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搬运工,其实身心脑是紧密联系的。 每次运动中的一点点的小进步,都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远比想象的大,对自己的身体的控制感增加,感觉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增加。

超越你自己认为的能力极限,即使在这种痛苦中坚持停留一两分钟,你就能超越自我而进入到一种纯净的精神状态中,你会感觉到自己可以战胜所有挑战。”

运动不但可以塑造健美的身材,还可以塑造有活力的大脑。 然而,对于久坐不动的人恶性循环是:不运动是因为没有精力,而没有精力是因为他们缺乏运动。 不过,一旦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开始运动,一切都不一样了。

看到过一条微博很有意思,一个肌球蛋白,拖着一个能让你开心的内啡肽,走在一个微管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过你的大脑皮层,这是让你产生快乐的物质,看着他为了让你开心,每天辛苦的拖着这个大东西走路,你还有什么理由懒惰呢?春暖花开,从走路开始,动起来!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篇6

一、运动可以在三个层面提高学习能力:首先,它完善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进它们相互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

二、运动不仅控制着情感上和生理上的压力感觉,还在细胞水平上起作用。

三、运动产生化学物质,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和成瘾症状。

四、运动能够调整激素系统,缓解女性经前期综合征、孕期状态、产后抑郁症和更年期综合征。

五、运动可以预防大脑退化、认知衰退和情绪衰退。

六、大脑训练计划

1.在常规运动中加入一些复杂的运动动作(比如有氧舞蹈或格斗术)很重要。

2.运动要循序渐进,先健身,然后不断自我挑战。 从轻度运动开始,养成运动习惯。 以最大心率的55%~65%的强度步行,如果锻炼1小时后还有力气聊会天就要准备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慢跑:中等强度的运动,让大脑更强壮。 以最大心率的65%~75%的强度运动。

快跑:强烈运动间隔训练,保持最大心率75%~90%的高强度运动。 理论上的最大心率是用220减去你的年龄。

3.加入运动小组,结合心智活动与肢体锻炼。

另外,本书还提到关于运动的建议是每周6天进行45分钟到1小时某种形式的有氧运动,其中有4天应该进行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而另外两天应该进行45分钟左右高强度运动。 这个建议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要求太高了,只能对自己说做就比不做更好,迈出第一步,让自己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了更多的篇幅去论证了运动是怎样改造大脑的,实践上的指导并不多,比较适合好奇了解原理的人,不太适合需要指导如何运动去改造大脑的人。

标签: 动作 梦中的动作表明我们应对挑战和冲突的方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