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5: 终极攻略指南,掌握战国韬略,成就霸业

admin 攻略 16

三国志5是光荣特库摩开发的一款经典策略游戏,以其宏大的世界观、丰富的游戏内容和精湛的策略玩法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三国志5攻略指南,帮助您在游戏中取得成功,成就霸业。

游戏目标

三国志5的游戏目标是统一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您需要通过征服其他势力、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和结成同盟来实现这一目标。

游戏玩法

三国志5是一款回合制策略游戏。每回合,您都可以执行以下操作:移动军队发展城市招募和训练部队结盟和宣战施展武将技游戏的核心玩法就是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人物和武将

三国志5中有数百位武将可供招募,每位武将都有自己的属性、技能和特性。武将是游戏中最重要的资产,您需要根据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合理分配任务。

城市和经济

城市是三国志5中的基本单位,为您提供资源、兵力和收入。您需要发展城市,升级建筑和提高人口,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军队和战争

军队是征服其他势力的主要手段。您需要招募和训练各种兵种,搭配不同的武将,才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三国志5的战斗系统丰富多彩,提供了多种战术选择。

外交和联盟

外交在三国志5中至关重要。您可以与其他势力结盟,共同对抗强敌。同时,您也可以宣战,发动战争来征服对手。

游戏设定

三国志5提供了多种游戏设定,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这些设定包括难度、游戏速度、战斗方式和事件频率等。

攻略指南

以下是一些三国志5的攻略技巧:专注于早期扩张:游戏初期,尽快扩张自己的领土,建立稳定的大本营。发展经济:通过发展城市和贸易来提高收入,为战争和外交提供资金支持。招募强力武将:寻找并招募拥有高属性和实用技能的武将。组建均衡军队:搭配不同兵种和武将,组建一支攻守兼备的军队。结成有利同盟:与强大的势力结盟,共同对抗强敌。使用武将技:合理使用武将技可以扭转战局,取得胜利。利用地形优势:在战斗中利用地形优势,例如山地和河流,可以大幅提高胜率。智取对手:使用计策和外交手段,削弱对手的实力,为自己的胜利创造机会。坚韧不拔:三国志5是一场漫长的征途,要保持耐心和韧性,才能最终成就霸业。

结语

三国志5是一款内涵丰富的策略游戏,提供了无穷的挑战和乐趣。通过掌握以上攻略技巧,您可以深入领略三国志5的魅力,成就属于自己的三国霸业。

品三国,论曹操作文?1000字 明天要报名了,今天才知道有一篇作文还没写.谢谢大家了!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 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 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 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 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 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 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 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 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 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 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 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 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 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 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 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 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 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 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 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 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 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 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 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 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 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 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 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 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 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 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 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 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 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 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 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 ”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 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 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 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 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 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 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 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 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 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 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 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 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 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 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 如前所述。 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 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 荀彧劝阻之。 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 接着徐州也归附了。 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 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 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 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 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 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 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 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 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 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 如有违犯,一律斩首。 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 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 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 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 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 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 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人物类作文万能素材

人物素材非常多,重点在于如何运用。 用名人素材时,我们要切记“取其新奇,追其细小”的原则。 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 《西游记》导演杨洁:一部戏树起的丰碑角度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艺术创作是否具有生命力,与艺术工作者自身的品质息息相关。 拍摄《西游记》时,已经52岁的杨洁不顾病体,身兼多职。 当时拍戏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杨洁拍一集才领90块钱,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拍摄品质的追求。 她尝尽辛苦,历经千难万险,一直在苦苦支撑,默默地发光发热。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角度二:不变初心,方得始终。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西游记》的拍摄,辛苦到让人难以忍受——面包发霉、供水不足、中暑晕倒、演员罢演、资金不足······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杨洁导演,她一直秉怀初心,坚持拍摄。 正是因为她的坚守,才留下了那部回放多次也依然让人感动,让人共同记忆和怀念的经典。 角度三:探索求新,塑造灵魂。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要想让一部作品流传千古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创新无疑是为其注入活力的不二法门,杨洁导演就抓住了这一关键。 为了追求完美,她大胆地采用使用了电子音乐作曲的《云宫迅音》作为片头曲,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审美,为《西游记》的经典塑成注入了活力。 角度四:认真负责,追求艺术完美。 杨洁导演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得她对拍摄要求近乎苛刻。 1986版的《西游记》前后拍摄6年,杨洁导演为了一个好镜头不惜踏遍万水千山,甚至承受病痛的折磨。 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演员有了更深刻的角色体验,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 适用话题:奉献、认真负责、磨炼、创新、担当写作示例: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在理想面前,在信念面前,有的人败给了现实,销蚀了激情,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在风霜雨雪中历练出一副刀枪不入的傲骨。 19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正是这样一位以柔弱之躯撑起一副铮铮傲骨的铁娘子。 如若没有追求艺术的无畏精神,没有甘于为艺术牺牲的奉献精神,没有为艺术奋不顾身的勇者精神,那么创作出的东西也只会是对经典的亵渎。 她坚守住了心灵的一方净土,让其孕育出永不凋零的花。 正如雨果所说:“让自己的心里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岁月催促着我们成长,现实打磨着我们的梦想,但只要保存着一颗永不泯灭的追梦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刘震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角度一:淡泊名利,真实地生活。 毋庸置疑,刘震云是一位高产且高质的作家。 他每隔几年便有一部作品问世,每一部作品都可圈可点,有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收获了很多赞美和众多奖项。 他与莫言站在中国文坛的两端,一位是荒漠深处奔驰的骏马,一位是从乡土淳厚处起飞的雄鹰。 但他却认为,得不得奖不重要,收获名利只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 他把带给自己巨大成就的写作事业称之为“编瞎话”。 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伟大作家的真实性格。 角度二:作家的职业担当。 一位舞者,需舞出灵魂;一位歌者,需唱出情感;一位作家,需写出本真。 从《一地鸡毛》到《我不是潘金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刘震云保持着现实的敏感,一直在实践,承担着作家的责任。 他始终走在民众的前端,描摹生活中最真实、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 他的笔透过浮华,直指黑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准则,有些人走着走着便忘了来时的路,刘震云却一直在坚守着,始终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 捧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一个作家的良心。 角度三:专注、执着、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专注者成,浮躁者衰。 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缺乏专注,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绝不会有所收获。 因为专注,雕塑家罗丹成就了一件件惊世的作品;因为专注,屠呦呦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攻克医学难关。 刘震云戏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编瞎话”。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一辈子只专注与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专注于执着、做生活的有心人、平常心、淡泊写作示例:淡泊是孔明躬耕南阳的身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安逸,是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的空灵。 他们的淡泊都存在于山水田园之间,而刘震云的淡泊则是身处闹市之中,他的淡泊是别致的。 茅盾文学奖的分量不言而喻,可对于刘震云来说,得与不得不过是吃西红柿还是茄子的区别而已,作品不会受任何影响。 在文学的碧空中,刘震云没有骄傲,没有狂喜,只有淡定、从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继续挥洒着笔墨前进,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个别致的淡泊的身影。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角度一:创新。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屠呦呦则对此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 ”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等方式,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并最终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创新实验,攻坚克难,面对失败毫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 而这样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创新意识及创新的勇气的。 角度二:团队。 一个团体想要获得成功,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 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 这样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团队中其他人的努力。 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她不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发明环节。 这个中国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团队的贡献。 角度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屠呦呦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尽管是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但她为人低调,发表获奖感言时,也一再强调是团队的贡献,非她一人之功。 与做人低调相对的,则是她对待科研工作的一丝不苟:为了提取青蒿素,她试验了200多种中药,用380多种提取方法逐一实验,即使酒精中毒,她也从没有退缩过。 适用话题:创新、团队、高与低、笑对失败、奉献、执着写作示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面对失败,要懂得用豁达和微笑对待,明白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失败了,不要怕,我们可以不断尝试,也从中磨砺自己。 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失败的190次,也许,下一次,就是成功。 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用微笑的表情,坚定的信念及勇敢的内心,坦然迎接这人生的风雨。 先分享这些,希望能帮到您~

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 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 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 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 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 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 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 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 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 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 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 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 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 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 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 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 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 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 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 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 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 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 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 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 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 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 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 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 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 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 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 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 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 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 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 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 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 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 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 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 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 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 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 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 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 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 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 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 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 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 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 不能人云亦云。 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 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 《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 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 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 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 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 (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 包括这句话。 )一字之差呀。 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 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 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 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 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 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 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 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 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 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 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 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 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 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 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 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 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 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 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 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 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 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 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 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 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 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 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 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 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 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 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 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 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 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 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 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 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 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 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 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 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 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 跟皇帝联系不上了。 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 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 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 好。 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 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 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 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 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 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 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 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 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 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 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 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 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 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 ”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 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 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 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 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 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 够低声下气的了。 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 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 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 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 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 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 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 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 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 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 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 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 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 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 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 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 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 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 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 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 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 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 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 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 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 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 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 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 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 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 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 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 我为曹操一哭尔。

标签: 成就霸业 掌握战国韬略 终极攻略指南 三国志5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