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僧斋天的意义
供僧斋天是一项佛教传统,旨在供养僧侣和斋戒上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解厄。供僧斋天的由来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时代。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天人们欢喜供养,并祈求佛陀来娑婆世界接受供养。佛陀答应在天人斋天之际,降至人间接受供养。从此,佛教中便有了供僧斋天的传统。
供僧斋天的意义在于:
- 供养僧侣:僧侣是三宝之一,是出家修行者,肩负着弘法利生的重任。供养僧侣可以积福德,助其修行。
- 斋戒上天:斋戒上天,可以 очистить身体和心灵,祈求上天的保佑。
- 祈求国泰民安:供僧斋天可以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 消灾解厄:供僧斋天可以消除业障,解救灾厄,使人身心平安。
供僧斋天的内容
供僧斋天的内容主要包括:
- 供养僧侣:准备斋饭、水果、供品等,供养僧侣。
- 斋戒上天:参加斋天法会,持斋、诵经、祈福。
- 放生祈福:放生鱼、鸟等生灵,祈求福报。
- 浴佛祈福:用香汤浴佛,祈求佛陀保佑。
供僧斋天的注意事项
供僧斋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恭敬虔诚:供僧斋天是一项庄严的活动,参供者应恭敬虔诚,以清净心参与。
- 斋戒清净:参加斋天法会前,应斋戒净身, очистить身体和心灵。
- 衣著整洁:参加斋天法会时,应衣著整洁,以示对佛陀和僧侣的尊重。
- 言行合宜:斋天法会期间,应言行合宜,不应喧哗吵闹,影响他人。
- 供品清净:供养僧侣的供品应清净无染,不应有荤腥之物。
结语
供僧斋天是一项殊胜的佛教传统,具有供养僧侣、斋戒上天、祈求国泰民安、消灾解厄的意义。通过供僧斋天,我们可以积福德、 очистить身体和心灵、祈求上天的保佑。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众生安乐!
佛教《供天》三个牌位的意义?
供天是二十四个牌位,上面写有二十四位护法诸天的名号。 供天,在佛教称为:斋天。 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 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 “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 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 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 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 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 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 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 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 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 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 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 天的队伍不断扩大。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 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 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 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 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将在天龙八部条中介绍。 其中的二十诸天常常作为一组出现在塑像和壁画中,而且也时或出现于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中。 但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寺庙也不少,如昆明的圆通宝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阁寺等。 在佛教艺术中,“天”像也常有单独或以其他组合出现的情况。 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 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 以下我们将一一介绍除紧那罗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诸天。 斋天又名供天,是大乘佛教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 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 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的。 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仟,斋天便广泛兴起了。 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 由于斋天仪式在天明前已告停滞,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般俗人是难以见到的,前人有一首《西江月》词,形象地描述了斋天的场面: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 丹忱敬 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 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 诸天早降。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 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 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 斋天共设三坛: 首坛 第一坛为主坛。 坛桌正中供铜佛像,并置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供养”。 上方设“二十四诸天”牌位或挂“二十四诸天”画像。 坛下设七个蒲团,正中为掌坛师用,其余为敲打犍椎法乐的僧众用。 二坛 第二坛为迎请诸天而设。 坛上放着迎请诸天的《疏文》。 另有纸扎的金马、碧鸡,据说它们善跑能飞,带着《疏文》以最快的速度与诸天传递信息。 三坛 第三坛为斋请诸天而设。 坛桌上摆了二十四套碗筷和丰盛的全素筵席,等待天神们享用。 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 丹忱敬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 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诸天早降。 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应恭敬礼拜诸天,原因是诸天能归命佛陀、护佑正法、积善行德。 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祐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 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于是世人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 为了表示自己最高的诚心与敬意,应设坛供养诸天。 斋天具有祈福消灾的作用,所以得到广大信众的喜爱。 寺院每年的正月初九都会举行斋天法会,善男信女也会早早地聚集在大殿等待参加斋天法会,以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平安。
斋天是什么意思?
斋天的意义 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应恭敬礼拜诸天,原因是诸天能归命佛陀、护佑正法、积善行德。 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祐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 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于是世人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 为了表示自己最高的诚心与敬意,应设坛供养诸天。 斋天具有祈福消灾的作用,所以得到广大信众的喜爱。 寺院每年的正月初九都会举行斋天法会,善男信女也会早早地聚集在大殿等待参加斋天法会,以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平安。 寺庙为什么要斋天 各大寺院常常举办斋天法会,属于供养天人和感恩天人的仪轨。 天人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佛教广度众生,自然不会舍弃天人。 斋天供奉二十四诸天说明:何为斋天 斋天:也叫供天,是佛教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的是斋主出资,在寺院供天以祈福。 斋天仪规,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的《斋天科仪》施行的。 斋天时用的经文叫什么? 金光明经上面供奉七个排位佛事的斋天 亦称供天。 出于依《金光明经》制定的《金光明忏法》,是为生人求福、保平安的一种佛事,元代以来,寺院中多于正月初一日举行,明末弘赞撰有《斋天科仪》。 斋天是以祭祀诸天神为主的一种法事,所供有《金光明经》中所说的大梵天、帝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等,并上供佛法僧三宝,下及诸神祇,一般在早晨举行。 《斋天科仪》中有偈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 ”此是一般性佛事,应信众所需,常在本山举行。 《为什么佛教徒要斋天 因为诸天护法有功 往昔佛陀时期,有帝释天、梵天请转正法 地藏经中有鬼王发善愿的时候,佛陀教敕天众护卫之 为了让天众得到佛法的利益,通过斋天的形式而作利益天众。 关于佛教斋天法会中,供品中央立有三个牌位,请专业人士解答此三个牌位各写了什么内容 30分 咨 询寺院的客堂法师如法,有些把民俗也加进去。 所以咨询寺院是正确的选择。 什么是斋天?帝释天尊又是谁?为什么佛教徒还要供养诸天 斋天又名供天,是大乘佛教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 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的。 帝释天:梵名Sakra-devanam-Indra,在佛教中是忉利天之主。 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 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应恭敬礼拜诸天,原因是诸天能归命佛陀、护佑正法、积善行德。 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佑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 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于是世人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 为了表示自己最高的诚心与敬意,应设坛供养诸天。 斋天具有祈福消灾的作用,所以得到广大信众的喜爱。 寺院每年的正月初九都会举行斋天法会,善男信女也会早早地聚集在大殿等待参加斋天法会,以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平安。 佛教不拜外道为何斋天 早上供的是韦陀菩萨!另有一种斋天科仪,是行布施之道,每年宗门禅林,过年三天大供,除佛菩萨外,还供护法神有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哼哈二将(门神)、龙神、井神、树神、园中土地、山林土地、泉神……清明冬至还供祖师及园中土地,初一十五四圣供(大殿、伽蓝、祖师、监斋此为四)。 此事岂容再蹉跎 快哉一语抵长歌 若要不堕蹉跎路 唯有弥陀念得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音拿摩,阿音a第一声
佛教有哪些常见的佛事
佛教有哪些重要的佛事?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举行的。 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水陆法会的创始,相传是粱武帝因梦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指教,亲自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方撰成此仪文。 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依仪修设。 但后经周隋变乱,此仪不行。 到了唐高宗咸亨中(670一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得异人指点,醒后从大觉寺吴僧义济处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陆仪文,因常设此斋,遂流行天下(见《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但是据《广弘明集》所载,梁武帝于天监三年(504)才舍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监四年以前已经披阅藏经三年之久。 水陆仪轨中的文辞完全依据天台的理论撰述的。 其中所有密咒出于神龙三年(707)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这不仅是梁武帝所不能见,也是咸亨中神英所不能知的。 现在通行的水陆法会分内坛、外坛。 内坛依照仪文行事,外坛修《梁皇忏》及诵诸经。 所谓梁皇亲撰仪文及神英常设此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场忏法》而言,至于水陆仪文则是后人所增附的。 水陆法会的盛行是宋代开始的。 宋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祖述梁武的旧仪,撰成《水陆仪》三卷,当时曾盛行于世。 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赞十六篇,因称为眉山水陆。 南宋时史浩路过金山,闻水陆法会之盛,特施给四明东湖月坡山田一百亩,专供四时修建水陆之费。 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创建殿字,四时启建水陆大斋,史浩亲撰疏辞,作《仪文》四卷。 南宋末年,志磐又续成《新仪》六卷;并制定像轴二十六轴。 于是金山仪文称为“北水陆”;志磐所撰称为“南水陆”。 《应庵昙花禅师语录》卷五有在建康蒋山太平兴国寺《王机宜为弟枢密相公设水陆请升堂法语》,和在平江府报恩光孝寺时《悲济会水陆升堂法语》。 昙花是宋高宗时人,可见当时水陆佛事已很普遍。 元《元叟端禅师语录》有《朝廷作水陆升座法语》,其时是皇庆元年(1312)。 《元史》卷二十八说:英宗至治三年(1323)制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其时月江正印禅师住持金山,其《语录》中有《朝廷金山建水陆法会普说》,就是其事。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十有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两次于蒋山禅寺水陆法会升座《法语》,这也是受明太祖敕旨举行的。 可见元明时对水陆佛事甚为重视。 明袾宏又因金山寺本前后错杂,不见始终头绪,时僧者舍亦复随意各殊,乃取志磐崴轨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 清咫观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 现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间仪润汇集袾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根据如上所述的水陆佛事发展情况来看,水陆仪文是宋人创撰的。 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中略),有题斛食者(中略),有题冥道者”。 是水陆与冥道是同一仪式的名称。 日本最澄、圆仁先后入唐求法,所携回的密部经典中有《冥道无遮斋法》一卷(最澄)、《冥道无遮斋文》一卷(圆仁)。 现在《阿婆传抄》中有《冥道供》,其规模与水陆仪轨大致相仿。 可见水陆法会是唐时密教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到了宋代杨锷又采取了密教仪轨而编写成《水陆仪》。 明莲池(袾宏)大师既嫌金山寺木头绪杂乱,可见原初创始未必是出于通家之手。 现在金山寺本既不传,无从考知其内容。 总之,水陆法会是宋代盛兴起来的一种佛教仪式,是可以断言的。 瑜伽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 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迦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 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 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 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 ”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乞示教。 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 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麨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 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 若施婆罗门仙,即诵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 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 此法的传来,最初是唐武后时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和《甘露陀罗尼咒》一卷。 面然就是焰口的异译。 其《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所说的真言名变食真言。 《甘露陀罗尼咒》所说真言名甘露真言。 谓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 其后不空三藏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同本。 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即前《仪轨经》前半起源分别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日本所传尚有唐跋驮木阿译《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 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狱真言,二、召饿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业真言,六、忏侮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开咽喉真言,九、七如来名,十、发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那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养真言,十五、奉送真言。 自此以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仪式。 日本入唐求法诸家曾携回有关施食饿鬼的仪轨。 空海著《秘藏记》中曾解释施饿鬼法中五如来义。 安然《八家秘录》有《施饿鬼法》,列诸家将来经轨八部。 但是在中国却由于唐未五代之乱,随著密教失传而施食一法也失传了。 宋代诸师对于施食一法是不够了解的。 在遵式《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 施食观想诸篇。 其法并非密教仪轨,只是取经中真言,附以台宗观想而已。 其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中略),有题斛食者(中略),有题冥道者。 ”斛食是指焰口施食。 冥道是唐代的冥道无遮大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种。 水陆是宋代兴起的仪式。 此三者在当时是混同著而无所区分的。 宗晓有《施食通览》一卷,首载《救面然饿鬼经》二译,次录《涅槃经》佛化旷野鬼神缘,《鼻奈那杂事律》佛化魔子母缘及《宝云经》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诸家关于施食及水陆斋会之文。 其中有仁岳《施食须知》一篇,也以为施旷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饿鬼同是施食。 《释门正统》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说。 可见宋代诸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也随之复兴。 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未注译人。 就其中真言译音所用字考之,应是元人所译。 其次第与不空译《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相同,其前增有三归、大轮明王咒、转法轮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入观音定,然后方破地狱。 而后增尊胜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刚萨埵百字明、十类孤魂文、三归依赞。 从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复兴。 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杂乱。 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其后天机禅师删其繁芜,成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世简称为《天机焰口》。 天台灵操为之注,名曰《修习输伽集要施食坛仪应门》二卷。 其中唯召请孤魂文不同。 莲池袾宏又因《天机坛仪》略加参订,名曰《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略名《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为之注,名《施食补注》。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释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宝华山释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 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释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 康熙二十二年刊《修习瑜伽集要施食仪轨》的跋文中说:“禀受师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经本大相径庭。 纷纭彼此,莫知适从。 ”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为《天机》和《华山》两种。 斋天是后起的一种仪式。 当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其中庄严道场是要依《金光明经》设大辩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 而忏文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众。 到了宋代修金光明忏,设诸天供,就随意依据经文而增加之,诸天座次的排列也引起争论。 南宋绍兴中(1131一1162)神焕撰《诸天列传》,乾道九年(1143)行霆又撰《诸天传》。 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忏法略出供天一节,作为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 元省悟所著《律苑事规》卷十中说:“正旦元首,各寺祈祷规式不同,修光明、观音忏法,或诵经文,或只课咒。 ”又说:“正月旦、上元节,诸寺殿堂多修忏法,或供诸天。 ”《续释氏稽古略》中说,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忏,这便是斋天所以兴起的根源。 明末弘赞律师就简略的《金光明忏法》别撰《斋天科仪》,至今诸寺通行。 放生中国汉地放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 《列子·说符篇》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 而且《说符篇》中说:“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 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善!‘。 ”可见不仅有放生,而且有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 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网经》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又说:“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说:佛往昔为流水长者子救十千鱼事。 《杂宝藏经》卷五说: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 汉地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 时有天台山麓临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为放生池。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诏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 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 天禧三年(1018)遵式奏以杭州西湖为放生他。 天圣三年(1025),知礼奏以南湖为放生池,于佛诞日为放生会。 遵式《金园集》中有《放生慈济法门》,知礼《四明教行录》中有《放生文》,这都是放生仪轨。 现在通用的《放生仪轨)也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纂的。 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 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 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 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 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 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此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但《出三藏记集》以为失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的还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 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 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佚。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大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 关于竺法护译的《盂兰盆经》有许多注解。 现存的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孟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二卷,宋日新《盂兰盆经疏钞余义》一卷,明智旭《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清灵耀《盂兰盆经折中疏)一卷,清元奇《盂兰盆经略疏)一卷。 《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 如唐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说:“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 ”唐宗密《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乃为救器。 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 ”明智旭《新疏》、清灵耀《折中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说。 第二说以为盂兰盆三字都是梵语音译。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 正言鸟蓝婆拏,此译云:倒悬。 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 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资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 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今按经文前段亦无以食物安盆中之语)。 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拏门佐罗素呾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 ”“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 具正应云’乌蓝婆擎,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 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 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 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 ”此是遇荣与当时译经院译师商榷所得的解释。 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义楚《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德。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云:“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又云:“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 ”可见唐时风俗对于盂兰盆供是很重视的。 此后就更盛大的举行。 《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云:“(唐)代宗(李豫)诏建盂兰盆会,设七庙神座,迎行衢道”(又见卷四十一大历三年(768)条)。 “德宗(李适)幸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又见卷四十一贞元十五年(799)条)。 《释氏通鉴》卷九亦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岁以为常。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条中也记此事云,“造盂兰盆,饰以金翠”。 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设供,至此改在官内举行,而供器更庄严了。 民间对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云:“(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 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 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 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 ”不仅在家士庶竞修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 如宗密《盂兰盆经疏序》:云“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历多载。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 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 在北宋时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说:“印卖《尊胜》、《目连经》。 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 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 挂搭衣服。 冥钱在上,焚之。 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 观者倍增。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亦云:“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 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 ……谓之盂兰盆。 ”宋高承《事物纪原》曾呵责其失云:“按《盂兰经》曰:‘目连母亡;生饿鬼中。 佛言:’须十方僧众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 ‘后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极工巧也。 今人第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斫叶中贮杂馔。 陈目连救母画像,致之祭祀之所。 失之远甚矣。 ”但《事物纪原》尚无焚盆及挂冥纸之说,似尚是宋代早期风俗。 及至南宋,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自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 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云:“七月初旬,堂司预出孟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 十三日散楞严会。 十二日解制。 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 ”元明本《幻住庵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 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 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 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 ”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 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 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孟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 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 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 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 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 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 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仪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 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标签: 供僧斋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